刍议产教耦合下行企人员进校授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30
/ 3

刍议产教耦合下行企人员进校授课

冯志平

(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   四川南充   637421)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产教耦合深度推进,许多行企与高校在合作形式上推陈出新,行企人员到校上课成了众多高校推崇的合作形式。本文基于产教耦合形式刍议行企人员到校授课,分析其利弊,旨在为高校在产教耦合形式上提供新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产教耦合;行企人员;职业教育

一、职业教育产教耦合形式

职业教育产教耦合的形式包括行企参与实际教学、实习实训、产学研合作、行企定制培训、产业导向课程设置和职业导师制度等多种方式,旨在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行企发展能力[1]

行企参与教学:行企可以参与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提供实践教学场所和设备,派遣专业人员担任教师或兼职教师,与学校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材,提供实践教学项目等。实习实训: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到行企进行实习实训,通过实践锻炼和工作经验积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产学研合作:学校、行企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行企定制培训:行企根据自身需求,与学校合作开展定制培训项目,培养符合行企要求的专业人才。产业导向课程设置:学校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增设与产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和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导师制度:学校与行企合作,引入行企职业导师,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和实践经验分享,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职业发展路径和就业市场。

二、行企人员到校任课可行性分析

(一)行企人员到校授课有一定益处

从学校方面。一来提供实践经验:授课中,行企人员会以自身为例,分享大量实际工作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二来促进校企合作:行企人员到学校授课有助于建立产教耦合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促进学校与行企的紧密合作。三来提高教学水平:行企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四来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行企人员能够向学生介绍行企发展趋势和就业前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职业发展,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五来丰富教学内容:行企人员能够提供最新的行企动态和实践技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实用的教学内容。

从行企方面。一为品牌宣传:行企员工到学校任教可以提升行企的知名度和形象,展示行企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有助于树立行企在社会中的良好形象。二为培养人才:行企员工到学校任教可以培养未来的人才,通过教学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企需求和行企实际工作,为行企未来的人才储备提供支持。三为深度校企合作:行企员工到学校任教有助于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为行企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同时也为学校提供行企资源和支持,促进双方合作共赢。

四为员工能力:通过到学校任教,行企员工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沟通能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同时也可以促进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五为社会责任感:行企员工到学校任教展现了行企的社会责任感和教育意识,有助于提升行企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责任感。

(二)行企人员到校授课有一定弊端

1.基于学校层面分析

职业教育行企人员担任学校课程教学时,可能存在教学能力不足、知识传授片面性的问题、教学内容与学校要求不符等问题。

一是教学能力不足。行企人员在教学方面可能缺乏专业的教育背景和教学经验,对于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的掌握可能相对较弱,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具体体现在教学方法不当:行企人员可能缺乏系统的教育学知识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合理或不适用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过于注重讲授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或者缺乏互动性和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教学组织不完善:行企人员可能对于教学的组织和管理不熟悉,导致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安排、教材选择、学生评估等方面存在不足。例如,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合理,教学进度过快或过慢,或者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估和反馈机制。评估方式不合理:行企人员可能倾向于使用与行企实际工作相关的评估方式,而忽视学校的教学要求和评估标准。例如,过于注重实际操作的考核而忽视理论知识的考核,或者缺乏综合能力的评估。

二是知识传递的片面性。行企人员在教学中可能更加注重实践经验和行企知识的传递,而忽视理论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够全面[2]。具体体现在专业知识偏窄:行企人员通常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企知识,但可能缺乏系统的学科知识和教育背景。他们可能更加注重实际操作和职业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学科知识的深入和广度。这可能导致学生在学科知识方面的欠缺,影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行企导向性过强:行企人员通常以自己所在的行企为导向,教学内容和案例选择可能过于侧重于特定行企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这可能导致学生对其他行企的了解不足,限制了他们的职业选择和发展空间。理论与实践的不平衡:行企人员在教学中可能更加注重实践经验的传授,而忽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这可能导致学生在理论基础和学科思维方面的欠缺,影响他们的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培养不足:行企人员可能更关注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而忽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他们可能更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三是教学内容与学校要求不符:行企人员在教学中可能更加关注实际操作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校的教学要求和课程设置,导致与学校的教学目标不符[3]。学校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根据学科知识体系和教育要求进行的,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学校通常会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授课时会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而行企人员来校兼职授课的教学内容则更加注重实践经验和行企应用。他们通常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企背景,能够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和经验分享给学生。他们的教学内容可能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求,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实践操作的训练。

四是学校与行企的利益冲突:行企人员作为教师可能会受到行企的利益影响,导致教学内容和方向偏向于行企需求,而忽视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4]。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不同行企的需求并为社会做出贡献。学校通常会按照教育部门的要求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学校的利益在于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提升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力。而行企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行企发展。行企教师通常会将自身的实践经验和行企知识分享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需求。行企的利益在于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为行企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在这种情况下,行企教师在校授课时可能会面临教学内容的差异、评估标准的差异、时间和资源等利益冲突。

2.基于行企层面分析

一是人力资源投入:派遣员工到学校授课可能会消耗行企的人力资源,影响行企内部其他项目的进展和运营。二是业务延误:员工长期离开行企到学校授课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业务延误,尤其是如果员工在行企内部承担重要职责或项目。三是影响员工工作效率:员工长期离开行企到学校授课可能会影响其在行企内部的工作效率和表现,可能影响行企的生产和服务质量。四是风险管理问题:员工在学校授课期间可能会面临一定的风险,如意外伤害或纠纷,这可能对行企的法律责任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五是人才流失风险:长期派遣员工到学校授课可能会导致员工对行企的归属感减弱,增加员工流失的风险。六是成本支出:派遣员工到学校授课可能需要支付额外的成本,如差旅费用、培训费用等,增加了行企的支出。

三、拟采取措施

1.教师前往行企挂职锻炼。

借“教”育人称为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输出人才,教师会教才会育人。在职业教育领域中,“会”字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会本行企本专业前沿、先进的理论知识;二是要会本行企本专业顶尖、核心的职业技能。也就是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教师应是具备教育教学及行企技能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术业有专攻,教师是学校育人的主力军,且从职业院校自身出发,培养教师掌握行企技能比培养行企人员掌握教学技能来得更加容易。

在挂职前,学校和行企可以共同制定明确的挂职计划和目标,明确教师在挂职期间需要达到的学习和实践目标。这有助于教师在挂职期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实践,提高效果。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包括挂职前的行企背景培训、挂职期间的指导和支持,以及挂职后的总结和反馈。这有助于教师更好地适应挂职环境,提高学习和实践的效果。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对教师挂职期间的学习和实践进行跟踪和评估。通过定期的评估和反馈,学校可以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挂职锻炼的效果。学校与行企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与沟通机制,密切关注教师挂职锻炼的进展和效果。学校可以与行企共同制定挂职计划和目标,并定期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解决挂职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确保挂职锻炼的效果。挂职锻炼不仅仅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可以建立挂职锻炼的长效机制,包括定期开展挂职活动、建立挂职资源库、培养挂职导师等,以持续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通过挂职,教师可以亲身参与到实际的职业环境中,了解行企的最新发展动态、技术、趋势、运作方式、流程和实际操作技能。亲自实践并与行企专业人士交流合作,了解行企的需求和变化,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保持教学的前沿性和实用性。通过与行企专业人士的接触,教师也可以学习到行企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素养要求,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素养水平,并将其传授给学生。当然,挂职可以帮助教师建立起与行企专业人士的联系和合作关系,扩展职业网络。他们可以借助行企专业人士的资源和支持,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给学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2.建立严格的招聘和筛选机制,确保校企派员工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和资质。

设立明确的招聘标准和要求,包括教育背景、教学经验、教学证书等方面的要求。进行严格的面试和评估,包括教学技能测试、教学案例分析等环节,以确保员工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要求校企派员工提供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的相关证明材料,如教学评价、教学作品等。对校企派员工进行背景调查和资格审查,确保其教学资质和背景符合学校的教学要求。提供专门的教学能力培训和指导,帮助校企派员工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

3.提供专门的教师培训和指导,帮助校企派员工适应学校教学环境并提升教学水平。

学校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介绍:帮助校企派员工了解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期望的教学效果,以及学校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的解读:介绍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帮助员工理解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学技巧和方法的培训:提供针对教学技巧和方法的专业培训,帮助员工提升教学能力,包括课堂管理、教学互动、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技能培养。教学案例分析和分享:通过教学案例的分析和分享,让员工了解成功的教学实践经验,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学评价和反馈机制:介绍学校的教学评价和反馈机制,帮助员工了解学校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以便他们能够自我评估和改进教学。

4.设立专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定期对校企派员工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的制定:学校可以制定明确的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包括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学生评价等方面的指标,以便对校企派员工的教学质量进行客观评估。定期教学质量评估:学校可以定期对校企派员工的教学进行评估,可以采用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学观摩等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反馈和改进意见:评估机制应该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帮助校企派员工改进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质量。奖惩机制:根据教学质量评估的结果,学校可以建立奖惩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校企派员工给予奖励,对表现不佳的员工提出改进要求,并在必要时给予相应的处罚。

5.加强与行企的沟通和合作,确保校企派员工能够充分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要求,做到与学校教育目标相一致。

教育理念的沟通:学校和行企可以共同举办教育理念交流会议或研讨会,让校企派员工和行企代表一起分享教育理念,理解学校的期望和目标。教学要求的明确:学校和行企可以共同制定明确的教学要求和标准,确保校企派员工清楚了解学校对教学的期望,以便他们能够与学校教育目标相一致。教学资源的共享:学校和行企可以共享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实习机会等,让校企派员工能够更好地将行企实践和学校教学相结合。双向反馈机制:建立起校企双向的反馈机制,让学校和行企能够及时了解校企派员工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行企对校企派员工的培训需求。

教育在发展,行企也在发展。选派员工常驻学校不行,一味派教师参与行企工作也不行。产教耦合是在产业和教育之间进行,不能脱离两者任何一端,无论是选派员工授课还是选派教师入企都需要学校和行企共同培育、共同发力、共同监管,才能落实产教耦合,提升教育质量,为行企、为社会、为祖国培养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 闫志利, 郭孟杰, 王淑慧. 产教融合体培育与建设:理论研究及实践取向[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3(24): 58-65.

[2] 杨六栓, 郭敏, 吴朕君. 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价值意蕴、现实境遇与推进策略[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9(02): 82-88.

[3] 刘松. 职业教育横向融通的双精准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 2024(02): 86-90.

[4] 潘松剑, 郑琪正, 夏泰凤, 等. 智能时代会计人才需求变革与人才培养精准转型研究-基于企业对会计人才的期望及现实情况调研[J].财会研究, 2023(11): 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