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以我国黄土高原为例”一课说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30
/ 2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以我国黄土高原为例”一课说明

刘莉芳

武乡中学校

摘要:本文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以我国黄土高原为例”课例为基础,从“问题”设计,依托情境;“问题”呈现,紧扣素养;“问题”解决,达成目标这三个维度探讨探讨问题解决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应用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高中地理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方法。教师依据课标要求创设贯穿始终的“真实情境”作为问题解决背景,设计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具有认知冲突和挑战性的的任务驱动式问题组,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参与“问题解决”过程,进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思维品质。本文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以我国黄土高原为例”探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一、依托情境,设计“问题”

本课时对应的课标要求是: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本课选取贴近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的“陕北穷山沟,今朝小江南——高西沟的水土治理之路”作为情境。依据课标要求创设连接地理学科知识和现实世界社会生活之间的桥梁,把学生带入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一种与原有认知水平不完全平衡的新问题并急需解决该疑难问题的心理状态。依托情境设计三个任务驱动问题组。

学习任务一: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探究资料:黄土以粉沙颗粒为主,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抗侵蚀能力低。碳酸钙含量高,遇水崩解。高西沟村位于米脂县城东北20公里处,属典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陡沟深,1969亩耕地,分布在40个山圪墶上和21条山沟里。 “山上光秃秃,沟里洪水流,年年遭灾害,十年九不收。”群众生活非常穷困,是个出名的穷村子。

探究思考:

1.根据材料,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2.人类的哪些行为加剧了该地区的水土流失?

学习任务二: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探究资料:上个世纪50年代,高西沟百姓有个民谣:“雨涝流泥浆,冲成万条沟,肥土顺水流下沟,籽苗连根丢”真可谓“年年遭灾荒,十年九歉收”,亩产只有30公斤。“当时,环境差极了,村民饿极了”

IMG_256

黄河下游地上河示意图

展示在图片:三跑田景观图。追问: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探究思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当地及其下游地区带来哪些危害?

引导学生将大问题拆分:水带走了什么?对当地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何影响?带到了哪里?对那里的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学习任务三: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重建、脱贫致富献计献策。

角色转换:假如您是高西沟的村民,有什么有效的措施既留住水和土,同时还尽可能保证这里的粮食生产和经济收入?

二、紧扣素养,呈现“问题”

1.呈现指向地理核心素养的问题链

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为起点,将学科知识内容整合成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问题,围绕问题设计相互关联、不同层次的问题链条。为培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大地理核心素养,笔者在设计“区域可持续发展:以我国黄土高原为例”一课的问题链时,对问题进行系统的整合,力求问题结构化,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1. 关注学生发展的其他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应该融入对这六大核心素养的思考。

(1)设计有深度的课堂问题,提升关键能力。

有深度的问题应该是从指向答案向指向思维过程的转变,或需要调动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分析,对知识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或需要交流探讨,或存在认知上的冲突,引发深层思考,进行质疑和批判思考。

本节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当地及其下游地区带来哪些危害?”计有一定的探究空间,答案也不是唯一固定的。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出发探索“水土流失的危害。

(2)问题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重视课堂生成。

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以培养“人”为出发点和价值取向。课堂上确保学生是探究问题的主体,对于预设的学习链条要灵活变通,避免用问题链过度“牵引”学生,学习过程的展开要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线索,重视课堂上问题的生成,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重建、脱贫致富献计献策。”这一组问题设计上,采用角色扮演,通过创设自主、开放、多元的课堂,进行深层次思维训练,培养人文底蕴

(3)设计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培养必备的品格。

生活化的地理问题是课堂知识在生活中的生长点,是最接地气的地理问题,能让学生从最熟悉的地问题中学会学习,健康生活。本节课中“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重建、脱贫致富献计献策”,渗入了“责任担当”的素养

三、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有没有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包括课前自主完成基础类的问题;课中的探究学习,通过教师

引导,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课后的延伸学习,通过查阅课后相关资料、走访调查、过程记录、整理统计相关数据并总结呈现成果等方式,把学科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

本节课预设目标为:1.结合相关图文材料,从自然和人类活动等多个维度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提高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渗透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2.在建立区域认知的基础上,结合高西沟村这一真实案例,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提升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3.结合高西沟村这一真实案例,探索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途径,渗透和培养“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 。课前通过预习了解“什么是生态脆弱区、黄土高原存在哪些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课中通过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可持续发展途径初步形成人地关系的正确价值观课后通过为家乡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的实践探索更好落实目标。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不仅能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变教为启、变教为导,更能促进学生“学以致知、学以致用、 学以致趣、学以致思、学以致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为高中地理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