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作业设计,树立“新作业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0
/ 2

优化作业设计,树立“新作业观”

尹泳如

东莞市桥头镇中心小学 广东省 东莞市 523520

【摘要】鉴于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应该树立“新作业观”:趣味观、尝试观、践行观、开放观,启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作业设计赋有挑战性,更好地唤醒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作业绽放精彩,从而更好地优化作业设计。

【关键词】新作业观;作业设计;优化;树立

在落实国家“双减”政策中,“如何提高作业设计的品质”这一本质性问题值得教师们深思。随之而来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就是:教师应如何正确认识学生的作业?显然,教师树立“新作业观”是非常必要的。

一、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现状

2016年3月至10月,复旦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俞志元团队开展了“小学生语文作业和学业测评”专题调查。该调查在网上进行就收到教师问卷1108份,家长问卷3052份,共计4160份;此外在全国范围内还组织了专业访谈,共有22个省份499人参与,完成书面访谈记录17万字。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语文作业类型单一,一般以书面作业为主,口头作业和实践性作业占比极少,学生最喜欢的实践性作业占比最少。其次是小学语文作业内容单一,口头作业以读、背课文为主,书面作业以抄写默写、词句练习为主,实践性作业以阅读书或文章为主。同时还存在小学语文作业量偏大等情况。

这一调查充分显示小学生语文作业的“鸡肋”现状,简而言之:机械重复性作业——“做之无味”,“弃之可惜”——害怕知识点无法“兜底”应付学业测试的尴尬局面。因此教师更应该建立“新作业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正确理解“双减”政策,更好地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与品质。

二、树立“作业趣味观”,启发兴趣

儿童的作业应该属于儿童,它需要有专属于儿童的趣味。机械性无意义的作业反而会引起儿童的“恶做”,从而影响作业完成的质量和效果。相反,具有儿童趣味的作业,为孩子们所喜欢,使得孩子真正乐于去完成学习活动。

学完《乡下人家》(统编版四下第2课),老师像往常一样布置课后习题三“抄写描述乡下人家的优美词句”,学生听到这项作业后大都在小声嘀咕着这项抄写任务,显然这项作业学生并不感兴趣且毫无趣味而言。课后老师发现一个学生在自己忙着画什么。原来,他正在纸上用简笔加示意画着课文所描述的“乡下人家”。凑近仔细一看,他已经画出门前瓜架、鲜花,屋后的竹园……看着这位学生意犹未尽,老师相信大多数学生们也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于是老师把原先的摘抄任务改为“认真阅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幅示意图,画出你喜欢的乡下人家的门前屋后”。

三、树立“作业尝试观”,赋有挑战

传统的作业大多是一种重复试错操练,直至熟练而掌握的“填鸭式操作”。但这往往打击学习积极性,造成学生厌烦,也是作业效益低下且作业分量繁重的症结所在。相反,人对待新事物,总是喜欢去尝试,这是人的天性之一。对待作业设计,也应该去唤醒和强化这种“尝试的好奇心”。

《牧场之国》(统编版五下第19课)课文中写到:“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经过学习,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荷兰是牧场之国。为了培养五年级学生的收集材料、组织运用材料的能力,老师布置了以下“课后拓学·素养运用”作业:“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课文没有展开细说,请你写一篇《水之国》或《花之国》,你可以从课文中找相关信息。你还可以合理使用网上资源或者相关书籍查阅资料,为写一篇《水之国》或《花之国》做材料准备。”

这道题赋予了作业更多的尝试性。首先让学生在《牧场之国》课文中找出“隐含的水之国、花之国”的相关信息,是学生扩展阅读能力的一种尝试,这种尝试源于课文,学生乐于尝试。其次,五年级学生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在初步掌握基本方法后,他们敢于尝试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资料。同时,对学生来说为写一篇《水之国》或《花之国》做材料准备是具有吸引力的,跳一跳便可以摘到“桃子”——新事物、新知识。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的时候需要赋予作业更多的尝试性,这种“尝试”接近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能够在循序渐进的“尝试”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四、树立“作业践行观”,唤醒创造

学习不应单纯为了应试,作业设计亦是如此。语文课程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教师更应该树立“作业践行观”,把作业当作是学生独立进行的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学生在独立操作中运用知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式。

学习完《秋天》(统编版一上第1课)一课后,老师带着学生去校园观察落叶,并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各种不同形状的落叶,把捡来的落叶风干、压平,做适当的修剪,借助胶水在白纸上贴成一幅“秋天落叶画”。低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还热衷于自己动手创作表达。因此,这一项作业学生不但大感兴趣,而且能独立完成,同时能让学生在收集落叶过程中对四季当中的“秋天”有了更深的认识。

可见,教师在作业设计当中树立“作业践行观”的必要性。改变“用手抄抄写写”的作业老面孔,创设多种多样的践行机会——看看、做做、走走,让学生因有了丰富的践行机会对作业兴趣倍增,改变“苦行僧”式的传统作业观念,让学生乐于在践行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就是“践行观”的特别意义所在。

五、树立“作业开放观”,绽放精彩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对于某件事物的解读会存在个性化的差异,教师应该树立“作业开放观”,如果没有大错的前提下不必强求统一,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如果作业反复在“标准答案圈”转悠,长期以往容易造成“填鸭式教学”,还可能会导致学生以后不会再去对问题做深入思考,去挖掘更多具有创新价值的独立见解,思想逐渐变得呆板、定向。可见,作业应该体现“开放性”,因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而变得有所不同。

教学《曹冲称象》(统编版二上第4课)一课时,在当时没有称大象的量器的情况下,七岁的曹冲能够想到利用水的浮力,借助石头来分解大象重量的好方法,学生都对曹冲的聪明才智表示十分称赞。其中班上一个学生在课上小声说道:“难道只有这样一个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吗?”老师顺势而为,布置了一道课后作业:“学习课文后,请认真再想一想,还有哪些更简单的方法称出大象的重量?”

第二天作业分享时,其中有两个方法被班上大部分同学所认可。方法一是可以直接用士兵代替石头。与搬石头、称石头这一方法对比,称士兵的重量更为灵活、简单。还有另一方法是安排一士兵从河里打水到船上,船下沉到了划线的地方时,算一算装了几桶水,每桶水的重量是多少即可。相对比这一方法更节省人力,计算出大象重量的时间更短、更便捷。可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让一份普通的作业变得精彩纷呈,因此树立“作业开放观”任重而道远。

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优化作业设计既艰巨又迫在眉睫,教师们更应该树立“新作业观”,革新“作业观”,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减压”。树立“作业趣味观”,作业设计拥有儿童的趣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业尝试观”让作业设计赋有挑战性,学生更乐于尝试;“作业践行观”的树立,能够更好地唤醒学生的创造性;同时“作业开放观”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在作业中绽放自己独特的精彩。“新作业观”的唤醒,才能更好地优化作业设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月芬.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3]雷玲.名师作业设计新思维·语文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4]周一贯.“双减”,呼唤树立“新作业观”[J].山西:小学语文教学,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