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阈下小学数学“量感”的培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0
/ 2

新课标视阈下小学数学“量感”的培养策略

潘慧晶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东城街中心小学 邮编:511500

摘要: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可知,“量感”作为数感的一部分,它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学生具有良好的“量感”,那么就可从不同角度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可应用定量分析法来解决疑难数学问题,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本文以新课标为视角,优先阐述培养小学生“量感”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从情境教学、实践活动及实物教学等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数学的“量感”,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量感”;策略

对于学生成长阶段而言,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量感的关键阶段。故教师在实施“量感”教学期间,应让学生对数量有一定感知,以降低其理解数学知识的难度。为激发学生对“量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应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对新的数学知识展开探究,由此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基础[1]。即使“量感”定义侧重直观感知,可是,学生依然需要由直观感知逐渐过渡到度量感知。在“量感”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仍然是主导者,可在情境教学、实践活动及实物教学中实现对学生“量感”的培养。

新课标视阈下培养小学数学“量感”的意义

在小学生量感的培养中,很多学生对量感并未形成正确认识,主要表现为:首先,学生并不能正确认识关于度量单位的相关知识,例如长度单位、体积单位、周长及面积等。这些知识也是学生平时学习中较易混淆的。其次,不少学生感觉度量换算的难度较大,主要体现为单位进率方面的知识不易掌握。最后,部分学生并不能正确区分“量”,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量感”缺乏概念,错误率较高[2]。故而,从长远角度看,新课标背景下培养小学生的“量感”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标视阈下小学数学“量感”的培养策略

(一)借助真实情境培养学生的“量感”

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对长度及时间如何计量有一定了解,这也让小学生初步了解了“量感”。因而,教师就要从学生的学习特点角度出发,合理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们结合真实情境对“量感”有深层次认知,以此提高自身的估算能力,帮助学生借助量感来将实际问题加以解决[3]

例如,教师在讲解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1米有多长》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1米”究竟有多长,教师就可在课堂中导入个别生活化情境,例如银行、火车站售票厅等公共场所基本会设置1米线,地面上会画有相对清晰的1米线,排队时办业务时需要以这些线为基准。通过多媒体展示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景,就可让学生试着想一想“1米究竟代表多长?”然后进入正式教学环节。在教学活动完成后,教师也可引导学生们对课桌的长度、宽度等进行测量,让学生从测量中,感知“1米”所代表的长度,最终形成“量感”。

(二)结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量感”

在培养小学生“量感”期间,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鼓励学生从实际生活中从深层次感知数学知识。因此,“量感”的培养就可将小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知识教学结合起来,倡导学生对量感的探索,让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感受“量”的存在。

比方说,在讲解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期间,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对校园中的一些多边形物体进行测量,让学生在测量中感知度量的含义及测量方法,并建议学生通过不同方法对同一物体进行面积测量,由此对误差产生正确理解。在对校园物体开展面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对基本图形面积如何计算是否有所掌握,然后引导学生对面积计算法进行复习,加深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认识。据此可以看出,组织合适的教育实践活动将有助于学生从实践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并且,学生也可借助这些实践活动获得良好的“量感”学习体验,由此养成良好的“量感”。

(三)围绕生活实物培养学生的“量感”

以生活实物为基础开展“量感”教学,也是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方式。在应用这种方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立足生活,引导学生将生活中重量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体会两种重量之间的差异。通过这种对比,学生就可从实物重量的变化感受“量”[4]

例如,教师在讲解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千克、克、吨》过程中,可优先将三个单位的概念及之间的关系讲授给学生们,以此为基础,教师可提前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从重量知识的学习中体会“量感”。在对比环节中,教师可选择一瓶矿泉水,之后在课堂中对其称重,得知其重量为600g;后教师随机选择饮水机用的18L桶装水进行称重,大概是18千克。首先,引导学生依次体会一瓶矿泉水和18L桶装水的重量,试想一下,1.8吨的重量如何,即与6000瓶矿泉水或200个18L桶装水的重量相当。在这种重量比较中,让学生感受“吨、千克、克”之间的进制关系。此种教学方式让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学生也能从比较中获得良好的量感体验。从整体角度来看,此种实物对比教学形式,能够让学生对重量这一概念有深层次的认知,对“量感”也有初步认识。

四、结论

从上述可以看出,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工作并非一时之功,需要长期坚持。在实施“量感”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就要学生参与到大量实践教学活动中去,从实践中提高计量单位的应用能力和“量感”的感知能力。2022出台的新课标也重点强调了培养学生数学“量感”的重要性,为此,教师也应顺势而为,积极探讨新的举措来培养学生的“量感”。本文以新课标为视角,首先对此视角下的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意义进行探究,其次提出小学数学“量感”的培养策略:借助真实情境、结合实践活动、围绕生活实物等方法来培养小学生的“量感”。

参考文献

[1]施艳. 新课改下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策略[J]. 学周刊, 2023(5)54-56:3.

[2]韩宇玫. 在小学数学中开展量感可视化教学的策略[J]. 辽宁教育, 2021(19)64-66:3.

[3]陈垚清.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的探究[J]. 教师, 2022(35)57-59:3.

[4]梁卓华. 小学数学"量感"的内涵及培养策略[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 2022(9)245-2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