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再喂养综合征的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8
/ 2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再喂养综合征的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顾丽娟      王丽君       李佳

昆明市呈贡区人民医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目的:研究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患者再喂养综合征的发病现况,并深入探索其影响因子。方法:利用便捷取样法,对2020年6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4位危重患者进行回顾性数据分析。根据再喂养综合征的有无,将患者分为两组,研究其发生概率与相关因素。结果:共计35位患者出现再喂养综合征,发病率达到33.65%。结论: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病人的再喂养综合征发病概率较高。建议紧密监测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病人的喂养状况,提高喂养照护水平,管理并减少相关的风险因子。

关键词肠内营养;再喂养综合征;影响因素

引言

再喂养综合征为机体在长时间饥饿或营养缺失情况下,当口服、经肠或体外补充营养物时引发的急速代谢异常,一般在喂养后72小时内出现,主要症状为低磷血症伴随的电解质失调及多器官功能异常。再喂养综合征为营养支援过程中可能的致命并发症,当危重病患处于高压力、高代谢情况时尤为常见,并与其不佳的临床结局、提高的病亡率关联紧密。ICU患者中再喂养综合征的出现频率在30%~59%之间,而病亡比例则介于26%~100%。另外,再喂养综合征的表现类似多器官衰竭,容易被其他严重疾病所遮蔽,医疗团队对其的了解及防范措施还不充分,因此对其产生的因素的评定依然存在盲区[1]。肠内补充营养被视为ICU病患的主要营养治疗选择,与肠外补充方式相比,更有助于保持肠道健康和调整肠道菌群的稳定。本文希望深入探讨危重症肠内补充营养患者再喂养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并解析其潜在影响,以期为医务人员制定实际的预防与干预措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用便捷取样方法,我院回溯性地整理了2020年6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4位危重患者资料。

纳入条件:年龄≥18岁;初次进入我科或者我院ICU的危重患者;在我院获得的肠内营养援助时长≥3天;过去1周未获得肠内或肠外的营养辅助。排除条件:处于怀孕或哺乳状态的病人;信息缺失者;存在其他可能导致低磷血症的风险,如进行连续的血液透析、治疗高磷血症后、或近3个月接受了甲状旁腺摘除手术。根据病人是否出现再喂养综合征,我院将其区分为再喂养综合征组与非再喂养综合征组。样品规模推算方法:样品规模应为自变量数量的5~10倍,再追加10%~20%的无效案例,最终除以疾病的出现频率。在此次研究中,包括了22种自变量,据小规模预测,我院ICU肠内营养病人的再喂养综合征发病率约为33.65%,从而估算得知最少样品量需达104人。

1.2 方法

至今仍未有再喂养综合征的明确诊断金标准,本研究根据一个高级质量的关于再喂养综合征界定的系统性评估,确定诊断依据,那就是在再喂养72小时内,病患血清中磷浓度<0.85 mmol/L、低出基础水准0.16 mmol/L或减少超过30%;以及(或者)出现状况如低钾、缺镁、低钙、高钠;及(或是)伴随多个系统的临床表现,例如心率不规则、心功能减退、肺充血、受到感染、肝与肾功能不全、意识混乱、失去意识、突然死亡等。

1.3 观察指标

2位经过统一训练的护理人员,利用统一的资料采集表,在2020年6月至2023年5月月期间严格依照纳入和排除的标准进行资料采集。所有的资料均是通过医疗病历系统获得。其中,NRS 2002得分、APACHE II及体重指数为危重病患入院时的必要记录;肠内营养液的温度是通过可调节的恒温输液热控器来控制;而喂养速度、蛋白质的摄取及热量摄取状况是取再喂养3天内的均值。所有完整数据都由指定人员保管,并有另外的研究者每月随机抽查其10%,仔细验证患者基本信息的完整度、真实性及准确度。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25.0数学统计软件执行数据处理。在量化资料中,满足正态分布的信息以x±s呈现,组之间差异选用t-测试;而计数资料则以数值、比例阐述,组间差异选择χ²检验和Mann-Whitney U方法;多元变量分析则应用双变量Logistic回归方法。若是P<0.05,则认为其差异在统计上是显著的。

2 结果

研究内容涉及104名ICU病患。男性占67例(占比64.42%),女性占37例(占比35.58%);年纪范围从22至85岁,平均60.94±11.75岁;BMI范围14.88~29.05,平均20.28±2.65;APACHE II评分范围3~33,平均15.39±7.21。患有再喂养综合征的有35例,而无再喂养综合征的有69例。在ICU肠内营养病患中,再喂养综合征的发病率为33.65%。

3讨论

重症病患因处于高度应激与高代谢的状态,需要摄入众多的维生素及电解质。在此背景下,进行肠内喂养能增强胰岛素的产生,诱导细胞内外电解质的重新配置,从而使得大量的钾元素、镁元素、磷化物转移到细胞内部,而钠元素则流向细胞之外,从而引发以低磷血症为主导的电解质紊乱

[2]。此外,由于合成代谢速度的加快会进一步消耗众多维生素与电解质,因此ICU病患在接受肠内营养后再喂养综合征的可能性较大。本次研究发现,在104名危重症的肠内营养病患中,再喂养综合征的出现率为33.65%,这与多项先前研究的数据相吻合[3]。此外,这两项研究在病患喂养初期实施了如预防性补充电解质和硫胺素、低能量喂养等的措施,导致其再喂养综合征的发生率较为稀少,为21.00%及3.00%。因诊断的黄金标准尚未明确、低磷血症的最佳诊断界定不清楚以及喂养前预防策略的不同,目前研究中对重症病患再喂养综合征的发生率评估并不一致,但均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重症病患有较高的再喂养综合征风险。

参考文献

[1]包益萍,张玲,俞臻梁.成人ICU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J].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2023,4(06):562-568.

[2]祝娟,李红叶,龚艳黎.间歇性与持续性肠内营养对ICU脑出血患者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31(23):3347-3350+3358.

[3]邓虹,陶剑锋,张洪举等.超声评估下喂养策略在ICU有创通气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22,29(09):1189-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