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转化小学数学“后进生”之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1
/ 2

浅议转化小学数学“后进生”之策略

李嘉莹

  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光明路第二小学  邮编:110020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都比较强的学科,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学数学的过程中往往难以理解相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容易产生一些数学学习的后进生。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如何做好这一部分学生的教学工作,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呢?笔者在日常的教学上进行了如下的策略尝试与探索。

一、领队比赛——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比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手段。笔者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小学生大多具有很强的拼搏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即使是数学后进生也喜欢和别人比一比、赛一赛、拼一拼,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这个集体出一份力。于是笔者针对此现象把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组,进行数学学习比赛。比赛的载体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数学课堂作业本”“每课一练”“口算训练等都可以成为两大组比拼的内容来源,将每一次比赛的结果计入总分,分数高的那一组即获胜。

后进生因为对知识掌握得较差,在一般的班级学习比赛中,他们总是落后的那一部分群体,因此笔者还为他们每人都安排了学习同伴,在同伴的协助下完成每天的比赛作业。这些比赛不仅给后进生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增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也让班级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氛围日趋浓烈,学生们都希望自己的小组可以获胜,自然也更愿意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

二、优先提问——提高后进生的学习主动性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随堂的学习情况。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是优等生包揽了所有问题,根本没有数学后进生的份。久而久之,后进生就会听课注意力分散,心不在焉,丧失信心。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把后进生放在重要位置,提问时要优先照顾到他们。当然在课堂提问中,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要适应后进生的最近发展需求,让那些因为学习差而自卑的后进生树立起我能行的信心。当后进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和表扬他们,使其增强信心;当他们回答不对时,也要对他们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加以肯定,使他们能鼓起勇气继续主动学习。

当然,引导后进生迈出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第一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笔者的课上,一些简单的问题,都是以随机点名的形式展开,这样,原本心不在焉的后进生在上课时注意力也必须集中到课堂上,因为他们随时都有被点名回答问题的可能。而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则仍然采用举手回答的形式,但可以让后进生重复答题,甚至多人重复,以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在数学课堂中,课堂提问优先照顾到后进生,能充分调动这部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也能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促进他们去主动思考和探索。量学生之力而为,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使数学后进生都能得到良性发展。

三、课堂板演——获得后进生的课堂反馈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课堂板演在提高数学后进生学习效率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让数学后进生进行课堂板演,能及时获得信息的反馈,帮助教师了解后进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及时、准确地掌握知识。

比如,我们班有一个数学后进生,平时做作业速度特别慢,计算能力也比较差,可经过几次的课堂板演,他的计算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计算速度也快了不少。但是后进生上台板演,难免错误较多,这也是他们不愿上台板演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怕出丑,因此,教师要多鼓励他们,每次板演都要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哪怕是错误的,只要有可取之处,也要给予肯定,呵护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还可以邀请同一水平线上的学生一同上台板演,一来可以在比较中发现更多的问题,二来相同程度的学生之间也更有可比性,这也是呵护后进生学习自信心的一种方法。

四、更多肯定——给予后进生学习的激励

后进生因为学习成绩较差,往往都存在着自卑的心理,为了掩饰这种自卑,他们或沉默寡言,或调皮捣蛋,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更多的肯定,用自己真实的情感去激励学生的情感,用美好的心灵去唤醒学生的心灵,通过这种关注与肯定,让这些数学后进生重新树立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

比如,笔者在每天数学课的前2分钟,都会有针对性地对班上的同学前一天的作业,或是最近一次的考试情况等进行点评。特别是关注数学后进生的学习情况,对他们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给予及时的肯定。久而久之,数学后进生不再排斥上数学课,反而对每天的数学课都十分期待,希望能够得到教师的肯定。为此他们对待每天课后作业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习题做得更认真,连字也写得更端正了。

对数学后进生的转化方式有很多种,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我们都要做到一份责任,一份爱的投入,用自己真诚的心投入到教学中,让那些迟开的花朵也能沐浴最灿烂的阳光。

参考文献:

[1]宋振韶.教科书插图的认知心理学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6):24-28.

[2]曹彦.论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述角度上的差异[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