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4
/ 2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马雯雯

禹城市齐鲁中学 山东 禹城市 2512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历史教学也在发生着变化。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核心素养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一、引言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已成为各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初中历史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重任,教师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初中历史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的过程中,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获得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的过程[4]。初中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是高中历史课程的先导课程,课程知识覆盖面较广,学生知识储备和社会经验有限,对某些抽象概念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及教学改革等措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爱己爱家爱民爱党爱国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及是非观。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初中历史课程,课程体系完整,教学内容涵盖面广,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学设备日益更新,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浓厚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很多概念较为抽象,方法论的目的在于从历史事件中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发展规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初中历史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依赖于相应的多个历史事件,这就需要学生熟练记忆重要历史事件和时间节点,如林则徐虎门销烟发生于1839年6月3日到6月25日,百日维新发生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因记忆内容较多,众多细节容易混淆,不能举一反三,抽象概念的理解不透彻,创造性不够,导致分析问题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使某些学生尤其是学业困难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逐渐消减,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够强

初中的学生大多是12~14岁青少年,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很多学校采取寄宿制管理,学生早上出门晚上回家,有的学校甚至周日到校,周五回家,学生一周之内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了解较少,使某些学生对不熟悉的、理解欠佳的内容滚雪球式地累积,越不懂越不想学,越不会越不想动,教师的督促和检查效果不明显,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够。

(三)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不活跃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内容较多,教师需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讲授完教学任务,很多教师习惯并熟练地使用最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一讲到底,教师在课堂上按照教学大纲逐次给出详细时间节点、历史事件并分析了历史意义,学生飞速记忆各个“重大事件”“转折点”“重要意义”“历史人物”,新知识和旧知识只停留在“记住了”的层面,不能对相关事件进行分析、比较、迁移。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欠佳,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效果不理想,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历史课程受重视程度不够

初中阶段后学生须参加较为激烈的“中考”,中考是选拔性考试,它意味着有一部分学生将不能进入高中课堂,为了顺利走过“独木桥”,有些学生选择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分值比例较高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课程上,而对占分值比较低的历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历史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与探索措施

(一)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思维导图的直观性使学生在发散思维时具备充足的理论依据,思维导图的逻辑性使学生在发散思维时具有条理性。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既可以保证学生思考的正确性,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最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二)强化记忆,降低学习难度

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故事强化记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初中历史具有知识点零碎、时间空间范围广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时难以将历史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导致在记忆时产生时间混乱的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故事将知识点串联起来,促进学生联想记忆,降低了学生的记忆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以“俄国的改革”为例。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彼得一世改革和废除农奴制改革,这些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故事强化学生对两次改革的记忆。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故事构建俄国皇室的关系,使学生对彼得一世和亚历山大二世之间的关系有大致了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两次改革,使学生在对比中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如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是俄国农奴制的盛行导致工商业发展缓慢,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背景是俄国农奴制严重制约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彼得一世改革的成果是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经济、军事实力得到增强,但是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废除农奴制改革的成果是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赎买政策严重伤害了农奴的利益。

深度学习,构建历史观念

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可以利用深度学习进行知识联结,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比如,教师可以对比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地域的发展状况,也可以对比类似事件在不同时间造成的影响。教师利用深度学习建立知识联结,可以使学生从全局了解历史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学生庞大历史观的建立。例如,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并将其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对比,从经济、科技、军事等各方面了解其中的不同,分析爆发的原因和最后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经济、科技发展与社会变革的联系。在学习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罗马与希腊进行联结,分析罗马帝国与希腊的关系,对比其中的不同;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同时期的中国,对比其中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等。学生在联结同一时间或同一地域历史的过程中,能够总结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推动国家发展的因素、促进社会变革的因素等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大局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笑地,殷世东.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生课程理解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21(9):20-25.

[2]王振敏.国家课程优化促学生核心素养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21(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