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的研究

/ 2

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的研究

赵文慧  樊俊杰 张嘉梁 艾博 赵健博

牡丹江医学院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157011

摘要:

创新精神作为现代社会所需的核心素质,对个人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首先梳理了创新精神的概念与特征,明确其在思维灵活性、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表现。随后,探讨了大学教育体系中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包括跨学科课程设置和实践教育的重要性。此外,本文强调了创新教育环境的构建,从学校、教师、社会等方面分析如何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综合而言,本文全面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为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提供了深刻的研究和见解。

关键词:高校教育;创新精神;培养研究

引言

在当代社会,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引擎,其重要性和影响愈发凸显。从科技创新到商业模式创新,从社会制度创新到文化创新,创新无处不在。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创新能力不仅是国家竞争力的标志,更是个体在职场和生活中脱颖而出的关键要素。

而在这个广阔的创新舞台上,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创新精神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塑造的阶段,他们的思维灵活、问题解决、跨学科融合等能力,将直接影响他们在未来创新领域的表现。创新精神作为内在驱动力,不仅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快速变革的社会环境,更能在面对挑战时寻找新的、独特的解决方案。在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大学时期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精神的关键时期。通过跨学科合作、实践项目、创新竞赛等方式,大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对他们个人的职业发展有益,更有助于社会的持续进步。因此,研究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创新精神的概念与特征

创新精神是指在面对问题、挑战和机遇时,能够积极地寻找新的思路、方法和解决方案的一种心态和态度。与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相比,创新精神更强调的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倾向,而不仅仅是实际的成果。

创新能力强调能够将创新的思想付诸实践,将新的想法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服务或解决方案。它包括了具体的技能和技术,涉及到实际的设计、研发和实施过程。创造力则更侧重于从无到有的创意过程,是创新的最初阶段,强调在思维中生成新的、原创性的想法和概念。创新精神则是在整个创新过程中的心态和态度,它包括了对问题的敏感性、积极主动的态度、持续学习和改进的意愿,以及对新事物的开放性。

创新精神的特征则主要体现在不拘泥于传统思维模式,能够灵活地切换视角,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发现新的解决途径。同时创新精神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识别问题并寻找合适的方法和策略来解决,从而创造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并且创新涉及未知和不确定性,创新精神要求能够勇于承担风险,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即使可能面临失败。最后创新精神要求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知识保持敏感,不断学习新的技能、知识和信息,以保持竞争力。

二、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育应鼓励学生不拘泥于传统思维模式,提倡多样性思考,从而拓展创新的思路。并且要引导学生对世界和问题保持好奇心,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和提问。同时教育应强调不同学科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在不同领域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促进跨学科思维。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意。还可以设计跨学科课程,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在多领域中思考问题的能力。将实际问题引入课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且可以安排团队项目,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共同创新,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高校应该强调实践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中的作用,包括科研项目、创业实践等,实践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能够培养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锻炼创新思维,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推动学术创新。创业培训和创业项目能够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商业解决方案,培养创新和创造力。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社会问题,引发创新思考,提出解决方案,并实际推动问题的解决。

三、高校应该创新教育环境的构建

(1)学校

学校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承载者,应提供积极的创新氛围和资源支持。学校可以开设具有创新元素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也能够提供实验室、创客空间等设施,供学生开展实践项目和创新活动。

促进跨学科合作:组织跨学科的活动和课程,促进不同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学校还可以安排导师指导学生的创新项目,提供专业指导和反馈。

(2)教师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引导者和榜样,应具备创新意识和教育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发问题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兴趣。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创新项目中确定方向、解决问题,提供支持和指导。并且还需要积极组织实践活动、创新竞赛等,鼓励学生将创新思维付诸实际。

(3)社会

社会环境是创新教育的外部支持和渗透。政府应该制定创新教育相关政策,鼓励学校和企业参与创新教育。学校自身也需要与企业合作开展创新项目,让学生接触真实问题并解决之。最后就是社会资源的投入,如资金、设施等,能够为创新教育提供更多支持。

四、跨学科合作与创新

跨学科合作能够显著促进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展,因为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带来新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角度以及创意的激发。首先跨学科合作鼓励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思考问题,促进多元思维,从而产生更广泛的创意和解决方案。其次不同学科的知识交叉,能够促进知识的融合和创新,产生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并且跨学科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不同领域的项目中发挥作用,提高实际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最后跨学科合作强调团队合作,培养学生在跨领域团队中的合作和沟通能力,为实际创新项目打下基础。

高校可以设计课程融合不同学科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跨学科合作的价值,培养交叉思维。也可以设立项目,需要学生从不同学科协作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合作和创新能力。甚至还能创建交流平台,促进学生跨学科交流,如学术讨论会、创新论坛等。

参考文献:

[1]张连春,王华彪,庞炜,等.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内涵及培养研究[J].职业时空, 2010(01):74-75.

[2]王岩.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路径研究[J].北方文学, 2019(11):2.

[3]谢更新.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研究[J].赤子, 2018, 000(023):121.

作者:赵文慧2004-03 男  汉族,黑龙江省佳木斯人,牡丹江医学院,研究方向:全科医学,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作者:赵健博(1992.04-)男,汉族,黑龙江牡丹江人,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方向:音乐学,思想政治教育。

牡丹江医学院2023年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 项目编号2023060

牡丹江医学院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心海”辅导员工作室阶段研究成果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SJGY2021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