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6
/ 2

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研究

李清

禹州市颍川街道办事处长春观小学  河南许昌  461670

摘要:随着社会对青少年成长环境全面性需求的提升,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融合日益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基于此背景,为解决传统德育和心理教育分离式教育模式的弊端,本文首先阐述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优势,并结合中小学德育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措施,实现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学校德育氛围的改善。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融合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许昌市教育科学研究《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研究》(立项编号:YL2023G280)研究成果。

随着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学生面临越来越多样化的挑战和压力,尤其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受年龄因素影响,再加上中考或小升初的考试压力,其难以排解自身心理压力,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发展,也对其道德观念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传统的德育常侧重于道德规范的灌输,而心理健康教育则聚焦在帮助学生建立起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但两者并非相互独立,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是为了实现学生品行养成和心理素质提升双向促进,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学习。本文旨在从中小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分析当前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如何构建包容性的教育模式,以期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

一、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意义

(一)提升个体自我认知与自尊

随着教改的不断推进和全面落实,当前德育教学不仅关注规则和行为标准,而是同心理教育一样重视内在情感、个性及价值观的培养,此教学理念下可帮助学生建立更稳固的自我概念。学生在了解道德规范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能够认识到各种情绪和想法是正常且可以被接受的,进而能正确处理各类社会关系与内在冲突,此种自我认知程度的提升为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创造了前提,加强了自我效能感与责任感,这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1]

(二)增强社交技能和共情能力

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相结合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交技能和共情能力,教师以讨论道德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索心理健康课题,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与立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有效的沟通技巧和解决冲突的策略,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学习到如何表达自己的需要和界限。从学生未来发展角度分析,共情是社会交往中极为重要的品质,它涉及理解他人视角和需求,而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环境下,共情能力不再只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互动学习、角色扮演等多元化活动,帮助学生对共情能力进行实践和深化[2]

二、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有效措施

(一)创建开放且互相尊重的德育环境

对于中小学德育而言,考虑到当前中小学生自尊心较重,德育教师应调整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共同成长的关系模式,避免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德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结合实际综合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翻转课堂和项目制学习等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过程,教学中教师则更多扮演引导者和协调者的角色,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并且有机会理解并尊重他人的观点。

同时在课堂中,德育教师应设定清晰而具体的行为准则,制定全面覆盖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各个方面的规范,明确的期望行为和对违规行为的后果,可以考虑让学生参与到制定和维护这些规范的过程当中,增强他们遵守规则的内在动机,并提供处理冲突和不当行为时的指导原则,而且在执行这些规定时必须保持一致性和公正性,确保每个学生都被平等对待。此外,德育教师可加强和学校的沟通,在校内开展多样化文化活动,以此深化德育环境,比如组织多元文化节、名人讲座、社区服务等活动可以让学生接触不同背景下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激发他们对社会多样性的认可和尊重,此类活动中秉持包容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反思,有利于塑造一个多元共融、相互欣赏的校园文化。

(二)德育课程设计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每一位中小学的学生而言,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兴趣和才能,所以德育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应注意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避免“千人一面”的教育方式,结合德育实际开设不同主题的课程或综合教学项目,比如在探讨道德话题时,可以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问题的研究项目,以此提高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并形成自我驱动的学习习惯。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设置专门的环节来介绍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比如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教师可以利用具体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去应对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不仅帮助他们了解心理健康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也为他们提供了积极应对挑战的工具。

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方法运用,在教室中布置类似真实生活场景的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并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社交技巧,同时也能引导他们了解和处理各种复杂情绪。最后,为强化课程评估与反馈,德育教师应定期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了解他们在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收获的成果,并以此对课程进行调整和优化,在此基础上养成让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良好习惯,帮助其养成主动思考、积极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提升他们未来面对社会挑战的能力。

(三)构建家学校协作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为构建家校协作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校应定期组织家长会议,在会议中明确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并结合学生家长的实际文化水平和执行能力,聚焦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品德塑造和心理素质提升等方面制定具体可行的目标。除定期家长会议外,日常沟通方面,学校可以设立家长工作小组,由教师和志愿家长共同参与,定期就学生在校表现、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德育进展情况进行讨论,德育教师可结合家长实际家庭情况,使用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群组、定期简报或者手机APP推送等方式保持日常沟通。

基于上述基本家长会议和日常沟通,为进一步深化家校协作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师可以定期进行家访,深入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表现和需求,向家长提供个性化的建议,此种面对面的互动有利于建立信任关系,使得家庭在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更加符合学校教育方向。同时为了保证该模式有效运行并持续改进,学校需要与家长共同建立定期评估体系,基于所建立的沟通机制与渠道,收集学生心理方面的各方面信息,将评估结果反馈给所有相关人员了解家长对于德育和心理健康融合效果的看法,并据此调整策略。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中小学学生心理实际,及其心理发育特点,提出了如何在实际德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教师在实施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过程中必须坚持人文关怀和科学引导相结合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构建家、学校以及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参与机制,使学生不仅在德行上表现优秀,在遭遇挑战时也能展现出良好的适应力和恢复力。

参考文献:

[1]贾雅倩,王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显性问题及应对实践[J].智力,2022,(12):157-159.

[2]孔应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析[J].教书育人,2021,(35):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