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能制造促进贵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6
/ 2

以智能制造促进贵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

彭爱泉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电子工程系  贵州 贵阳  533000

摘要智能制造成为世界各国制造业的主攻方向本文首先阐述了国内外和贵州省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分析了贵州省发展制造制造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企业为核心,采取分层次、分批次、分阶段三步走的贵州智能制造发展路径

关键词:智能制造贵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引言

智能制造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实现制造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服务化,提高制造效率、质量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制造模式。智能制造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贵州省加快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抓手贵州推动智能制造要根据区域发展特色,借势借力分步实施,形成智能制造试点项目-企业产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

一、国内外智能制造发展现状

1.国外方面

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影响下,制造业迎来了一场新的变革,智能制造”成为世界各国制造业的主攻方向。德国工业4.0掀起了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1]。在新一轮工业革命挑战下,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智能制造的政策,如美国的再工业化”、法国的新工业计划”、韩国的制造业创新3.0计划”等,这些战略表明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必然趋势,也是制造业竞争力的核心[2][3],这些战略表明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必然趋势,是制造业竞争力的核心[4][5]

2.国内方面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第一个从国家层面规划制造强国建设战略的纲领性文件[7]。为实现制造强国,2019年中国首次提出要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信部辛国斌副部长将智能制造看成是未来全球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苗圩部长则认为智能制造代表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工信部部署2020年重点工作时指出,要着眼融合发展,拓展数字经济发展新空间,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8]。为了促进本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智能制造的政策和工作。例如,天津设立了100亿元的智能制造专项扶持资金;浙江将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作为制造业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江苏省政府提出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把发展智能制造、加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作为今年的主要工作。这些政策和工作将极大地推动当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贵州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分析

贵州省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也是我国大数据产业的重要发展区域。近年来,贵州省以大数据为引领,实施区域科技创新战略,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积极发展智能制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

(一)智能制造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州省出台了《智能贵州发展规划(2017-2020 年)》[9]、《贵州省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3-2025)[10]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智能制造的发展目标、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支持措施,为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和保障。

(二)智能制造示范项目不断增加

贵州省紧紧围绕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等重点工作,积极申报和实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推动智能制造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应用和推广。截至2021年底,贵州省共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7,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点企业2家,国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4家,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41家,省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15家。

(三)智能制造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贵州省加强智能制造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智能制造技术和产品。贵州省已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贵州)、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贵阳)、国家智能制造创新中心(贵阳)等一批国家级智能制造创新平台,以及省级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等一批省级智能制造创新平台[11]

(四)智能制造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贵州省以智能制造为重点,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形成了航空航天、汽车、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等一批智能制造特色优势产业。贵州省还积极推进智能制造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一批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如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仓储、智能物流等,提高了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三、贵州智能制造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贵州省智能制造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智能制造水平不高

贵州省智能制造的整体水平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智能制造的覆盖面、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智能制造的应用场景和创新模式还不够丰富,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还不够自主,智能制造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安全性还不够完善。

(二)智能制造人才不足

贵州省智能制造的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端人才缺乏,专业人才不足,复合型人才不多,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引进、激励和保障机制还不健全,智能制造的人才队伍建设还不够强劲。

(三)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不够

贵州省智能制造存在创新体系还不完善创新资源还不充分创新平台还不高效创新成果还不显著创新环境还不优良创新文化还不浓厚创新合作还不紧密等问题

(四)智能制造发展不平衡

贵州省智能制造的发展存在区域差异、行业差异、企业差异,智能制造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不均衡,智能制造的发展速度和效益不匹配,智能制造的发展需求和供给不对称,智能制造的发展机遇和风险不平衡

四、贵州发展智能制造的路径探索

贵州省要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企业为核心,采取分层次、分批次、分阶段的发展路径。具体来说,第一步是发掘和培育已具备智能化转型升级条件的企业、工厂、车间、生产线,形成一批省级、国家级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第二步是总结和推广第一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实现同产业制造企业的纵向应用。第三步是在贵州智能制造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实现制造业各产业的横向应用,促进各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大产业、大贵州的制造强省。

(一)培育智能制造示范企业

1.从经济实力强的企业入手

一是从经济实力强的企业入手智能制造可以减轻人力劳动,降低运营成本,是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因此,要坚持走智能制造的路线,并以国有企业、重点企业、大型私有企业等经济实力强的企业为先导,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的标杆和示范,推动社会向智能化转型。二是要以技术攻关为核心培育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关键还是要以技术为核心,尤其是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走自主创新之路,制定和推广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标准,让贵州标准走出去,参与全球规则的制定。

(二)推动智能制造产业纵深发展

推进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要纵向发展、突出特色,减少浅层次重复建设,防止产业同构。贵州与发达地区相比,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贵州需要清晰定位,聚焦特色,错位发展,打造特色智能制造资源的集聚。

(三)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智能制造产业链集群需要整合产业内资源,优化生态服务环境。从集群效应来看,需要龙头企业牵头,带领不同领域企业紧密合作、协同创新,打破技术孤岛,构建智能制造生态环境。贵州可以结合优势产业发展基础,重点打造贵阳汽车制造产业链集群民族药产业链集群。

五、总结

智能制造是贵州省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抓手。贵州省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思路是:根据区域发展特色,分步实施,选优选精,做精做强;从点到面,从面到三维空间,形成智能制造试点项目、企业、产业和产业链集群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彭鑫,邓璐.德国工业4.0”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启示[J].中外企业家,2017.34].陈明,梁乃明.智能制造之路数字化工长[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5.

[2]王云飞.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战略研究——以装备制造业为例[D]

[3]王荣杰,陈家国.福建智能制造发展路径研究[J].龙岩学院学报,2016.3.

[4][]李杰(Jay Lee),邱伯华,刘宗长,魏慕恒.CPS新一代工业智能[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6.

[5]以开放姿态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访谈[J].宁波经济(财经观点),2018.7.

[6]屈贤明.中国制造2025与绿色制造[J].中国铸造协会,2015.9

[7]苗圩.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9.2:5-7.

[8]周济.未来20年是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期周济指出新一代智能制造将引领和推进新一轮工业革命[J].财经界,2018.34

[9]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关于印发《智能贵州发展规划(2017-2020 年)》的通知[EB/OL].http://dsj.guizhou.gov.cn/zfxxgk/fdxxgk/ghjh_5619961/201710/W020191102635258519507.pdf

[10]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EB/OL].http://www.guizhou.gov.cn/zwgk/zcjd/bmwj/202309/t20230906_82324556.html

[11]贵州省先进装备制造业概况[EB/OL].https://www.guizhou.gov.cn/ztzl/ssgybzxdflsxgydtp/sdgycy/xjzbzz/cygk_5833075/202110/t20211009_70809154.html

作者信息:彭爱泉,女(1985.08—),汉族,湖南省邵阳市,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机器人技术、智能制造、智能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