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课要画好“三条线”

/ 1

常规课要画好“三条线”

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镇初级中学徐化江邮编:443601

课堂是学校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是教师授业解惑的主渠道。立足新课堂,上好常规课,不仅是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更是践行新课程,落实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这里所说的常规课,是相对于主管部门组织的公开课而言的。它是指教师个人根据学科教学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开展的常态化课堂教学。与公开课相比,常规课更有一种大道至简、大巧若拙的“家常味”,让人在亲近之余更添一种真实。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在常规课上多下功夫,常抓常新,常研常精。

画好课前“基准线”,让常规课有备而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所说的“基准线”,主要是指常规课备课应遵循的基本要素,如新课教材、学生等。记得一位名师在上完精彩的示范课后接受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准备这节课,可以说我只准备了几分钟,也可以说我一生都在准备”。名师尚且如此,我们更应高度重视课前教学准备,画好课前“基准线”,让常规课有备而来。

一方面,立足核心素养,细化教学目标。随着2022年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核心素养成为学科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在细化教学目标时,要在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学科教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价值规范,制订具体、适切和可操作性的教学设计,通过巧妙的素材引导,透彻的知识讲解,深刻的学理分析,彰显培根铸魂的育人目标。另一方面,立足学生发展,促进知行合一。课堂是为学生成长服务的。教师的课前教学准备,必须坚持以学生素养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现实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学中注重选择、设计和运用生活中的典型实例,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和体验中拓展自身视野,提升自身能力,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画好课中“辅助线”,让常规课有的放矢。教无定法。叶澜先生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里所说的“辅助线”,是指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当预设与生成不能相统一甚至出现意外时,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的辅助引导,让师生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一方面,关注知识的“重难点”。常规教学中,学生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各不相同。教师在重难点知识突破时,既要关注整体,更要关联个体,做好个别辅导;另一方面,关注能力的“提升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常规教学中,部分教师重知识传授轻能力提升,严重局限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强化教学的民主性和开放性,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尝试,并适时地给予智力支持和方法指导。同时,教师还应重点关注价值观的“混淆点”。学科核心素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青少年由于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课堂常规教学中,对于价值观中的“易混点”,教师更要旗帜鲜明地讲清楚,说明白,让学生学懂弄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画好课后“延长线”,让常规课有章可循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的课堂教学如果仅仅满足于经验而没有深度的反思,那么其教学永远是简单重复的劳动叶澜教授也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这里所说的“延长线”,就是指在课后反思。教师常规课后适时对课堂进行复盘,反思教学中的成与败、得与失并提出改进建议,让常规课堂有章可循

一方面,反思对教材的把握度。教学教材内容生动、深度的再现。课堂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度。课后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效果,观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程度,挖掘深度和创新力度,总结经验,思考改进的策略;另一方面,反思对课堂驾驭度。课堂驾驭度是教师对整个课堂节奏的掌控、协调和应变等。教师虽课堂教学有预设,但课堂依然具有许多不可预测性。这对教师课堂驾驭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课后教师要深刻反思自己在课堂中对教学组织、教学流程、教学意外等方面的处置措施和应对技巧是否恰当和适宜,有没有达到最优化,效益最大化。此外,教师还要反思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是常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好映证。课后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反思整个学习目标的设计科学性,如课堂导入的合理性,情景创设的贴切性,知识过渡的自然性,问题设计的开放性,适时评价的多元性等等,让常规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乐园,知识的超市和思维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