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柳州螺蛳粉产业助力民族乡村文化建设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8
/ 3

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柳州螺蛳粉产业助力民族乡村文化建设研究

黄海峰  张远宁  李超梅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545006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都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柳州螺蛳粉产业为例,深入两个典型少数民族乡镇调查研究这一产业发展与民族文化建设现状,从文化分层理论审视民族文化发展的成效与问题,运用辩证思维辨析存在的矛盾并提出几点思路。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柳州螺蛳粉产业 民族乡村 文化建设

一、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少数民族乡村地区群众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少习近平文化思想[2]全体人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五个振兴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3]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无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乡村振兴战略里面都毫无疑问的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关键是如何大力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属于政治上层建筑,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在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完善。近年来,柳州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柳州螺蛳粉产业的迅猛发展壮大是不争的事实,小米粉,大产业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评价,这也为推动地方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肥沃土壤。课题组选取了柳州最具地域民族特色的螺蛳粉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其发展壮大对于少数民族乡村地区

振兴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都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令人可喜的巨大变化,这位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课题组选取了柳州市鱼峰区白沙镇等这一典型地方作为调查观测点,成员深入当地开展调研,主题是柳州螺蛳粉产业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互动关系研究。

二、取得的成绩

庞朴先生对文化结构层次划分的理论4,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器物层面的;二是制度层面的,例如行为规范;三是思想层面的,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美学等,其中第三层面的属于最高层次的文化。乡村文化建设成效的评价大致可以从这一文化三层次结构理论入手。宣传思想、科教文卫以及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等多属于器物或制度层面的,如果能发现发掘总结出独具民族特色的思想层面文化成果价值意义可能会更大。

1.柳州市鱼峰区白沙镇

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总人口中,以壮族为主,达1.18万人,占57%;有汉族0.86万人,占41.55%;其他少数民族0.03万人,占1.45%。螺蛳粉配套产业兴起之前,该镇的科教文卫事业近些年得益于当地党和政府的关怀及经费投入发展平稳。例如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体育场等这些都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丰富成果。

随着2020年初疫情开始大规模蔓延,柳州螺蛳粉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对上游农产品原材料的需求也随之猛增,白沙镇很好的抓住了这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当地政府组织农民与柳州螺蛳粉企业签订稳定的农产品购销合同,农民开始大规模的种植豆角。豆角产业发展壮大并成为该镇的经济支柱,带动了农民就业和收入增长。2021年4月28日,白沙镇入选农业农村部、财政部2021年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经济基础的发展对该镇其它方面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催化带动作用。文化建设方面,市、区、镇三级政府借助于螺蛳粉产业发展的东风,短短时间迅速组织规划并实施了白沙文旅古镇建设,2022年底就初具轮廓,开放初期就吸引了市内外的大量游客纷至沓来,异常火爆,古镇现已成为游客优选的一个目的地之一,直接带动了该镇经济和群众收入增加。文旅古镇二期建设正在实施。回过头来想一下,如果没有螺蛳粉产业的发展带动,白沙镇文化建设几乎不会发生现今的巨大改变,该镇估计还会是一个经济落后,默默无名的地方,这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产业文化互动发展的案例。

经济文化的裂变发展使当地民族群众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日趋现代化。课题组深入调研发现,原来多数乡民的价值诉求仅仅是停留在物质层面的为主,即吃饱穿暖、收入增加等,再加上前些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程建设所发挥的普惠作用,对更高层面的文化诉求相对来说是不多的。当前实施的文旅小镇建设,充分发掘利用当地保存相对完整的历史民居、祭祠、庙宇等古建,以及在古码头周围建设休闲旅游度假区,确实在提升文化层次同时实现了文旅的有机结合。

2.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

全国唯一仫佬族乡总人口36600人,以壮族为主,达10846人,占29.67%;有仫佬族4378人,占11.901%。

该乡大户村滩头屯为仫佬族特色村寨,保存完好,也没有商业化。和白沙镇一样,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背景下,已建好综合文化站1个,图书室1个,村文化服务中心2个;农家书屋14个,藏书30000多册;业余文艺队3支。

自柳州螺蛳粉产业火爆出圈以来,对上游原料需求大增,市、县、乡三级政府抓主这一重大机遇,没有盲目上马相关各项工程,而是科研谋划、规划,推出产业+文旅,创新驱动,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战略。一是项目牵引,融合三产。运用项目思维,创新搭建产融平台,围绕螺蛳粉产业和螺蛳粉原材料基地,以体育+旅游切入,打造体旅融合、农旅融合、文旅融合推进三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水稻是螺蛳粉制作米粉的原材料之一,柳城县以古砦仫佬族乡获批柳州市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创建为契机,在古砦仫佬族乡示范打造水稻智慧种植能力提升项目,成功创建古砦稻花飘香示范区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为自治区四星级现代粮食产业核心示范区。

另外,该乡古砦村经柳州市人民政府认定为柳州螺蛳粉原材料(竹笋种植)示范基地

这些高质量农业示范项目的建设在大力推动农民致富同时也有力带动了文化社会事业的发展,稻花飘香和古宅村古廨屯古民居成为知名景点。作为全国唯一仫佬族自治乡,拥有开塘节、依饭节、牛诞节等沿袭百年并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气可以说是,月月都有节,节节有欢乐。还有

春社秋社等民俗活动,分百家饭,吃百家粥等非常有意思。古砦社节这个独具特色的节日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村民梁茂军、梁名福还被列为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是,以前村民因为贫穷过民俗活动氛围并不强烈,乡里年轻人多忙着出去打工,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腰包越来越鼓,年轻人也在回流,乡里过节的气氛也越来越浓,这是传统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扬的表现。虽然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诉求也对当地民族群众产生一定的冲击,但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还是能够融合共生的。

三、存在矛盾及思路

1.产业与文化持续发展矛盾

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之间按普遍规律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但是各有其相对独立性。前面内容的论述符合普遍规律,按正常逻辑随着柳州螺蛳粉产业今后的不断发展壮大,白沙镇和古砦乡各项文化事业大概率会共同进步,这也是多数人希望看到的结果,螺蛳粉产业对当地文化的发展振兴起到了基础作用。关键是今后螺蛳粉产业能不能可持续发展,如果不发展或倒退文化发展会不会也跟着前者。柳州螺蛳粉产业特别是袋袋装产品经过前几年的迅猛发展,而在2023年因为疫情结束又回归到平稳增长阶段,要想再现迅猛增长势头已非常困难,袋袋装产品销售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幸亏凭着柳州市知名度及螺蛳粉文化的超高人人气吸引了大量游客蜂拥而来带动了本地螺蛳粉实体店生意的火爆,北淄博南柳州成为去年中国非常火爆的两个网红城市。如何由网红长红一直是柳州市各界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其中许多声音提出今后螺蛳粉产业要发展壮大还得靠文化来拉动,特别是市域特色文化和乡村民族文化。

2.传统与现代传承创新矛盾

从哲学视角传统就是过去的、旧的,现代的即是当下的、新的,传统与现代或新旧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新的终究会取代旧的,但新的脱胎于旧的,不是对旧的完全否定。在柳州螺蛳粉产业的带动下白沙、古砦两个民族乡镇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必然会发生大的变化,这是客观规律,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业已在民族群众日常中处于主导地位,民族传统文化看似被削弱甚至边缘化,只是在一些重大节日中才能看到,但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现代化已经取代了民族传统文化,如果从形式与内容辩证关系就可以很好理解了,内容决定形式,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精髓早就深深扎根于乡民骨髓血脉,只不过在现代化形式的包装下让人误以为不是传统的。例如古砦乡的节,白沙镇的码头文化,经过了现代形式的转化以期更好的服务于传统内容。另外,经济的发展使更多乡民从以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去从事传统文化的发掘创作,现代与传统交融才能更好的传承创新。

3.大众与文雅和谐共生矛盾

    从哲学视角大众与文雅关系其本质就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从文化层次结构看,大众文化成果更多在以器物形式或行为规范制度形式存在,精神层面的也有一些,但是对多数民族群众来说辨识度和喜闻乐见度不是很高。从以人民为中心视角,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包括文化需求)的向往,器物和行为规范制度层面的文化成果确实已经很丰富,例如白沙镇和古砦乡的很多民俗活动多能体现,大众化参与度确实很高,还有在官方推动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践行的常态化。但是,课题组几乎没有发现两地从思想精神层面对自身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审美判断等的文化成果。今后要提升乡村民族文化的内涵式发展对这些方面的发掘和提炼必不可少。

结语

在中国式现代化大背景下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对民族乡村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线性和非线性交织变化的复杂过程,也是一种文化层面解构和重构的建构过程,需要我们有更多的投入和耐心去培育浇灌现代文明之花才能迎来大繁荣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受权发布)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引用日期2022-10-26]

2第一观察丨习近平文化思想首次提出.新华网[引用日期2023-10-09]

[3]十九大受权发布: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闭幕.新华网[引用日期2017-10-24]

4庞朴,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J),1986.5.
基金项目

1.2024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期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卓越教师支持计划专项)课题——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柳州螺蛳粉产业践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产-城-乡三位一体模式建构研究(2024SZ006)

2.2023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柳州螺蛳粉文化的哲学基础研究(2023KY1070)

作者简介

1.黄海峰,1978年2月,男,广西柳州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2.张远宁,1997年5月,女,广西北流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