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2

浅谈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

沈敬华

青海省西宁市东关回族女子小学

摘要:小学阶段的五大运算定律奠定了学生的运算技巧,只要能够掌握这五大运算定律,学生在计算能力上都会得到显著的提升。但就当前的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来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有较大的理解障碍和认知困难,因此,基于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本文总结了一些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希望与各位同行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概念;意义;应用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口号的推出,对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乘法分配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运算定律,教师要能够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都可以巧妙地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自己的学习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帮助学生能够深入学习教材中的内容,并提高数学学科素养。

一、乘法分配律概念阐述

乘法分配律是加法结合律之上的一个重要运算定律,学生只有在加法结合律掌握的足够熟练的基础上学习乘法分配律才能达到更加炉火纯青的地步。就课本教材中所描写的乘法分配律,是指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与这两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所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其公式也简单易懂:

(a+b)×c=ac+bc;a×(b+c)=ab+ac

这个定律的教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时候能够提升自己的数学知识,运用意识,真正感受到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可以在解决生活问题和困难的时候更加快捷和方便。

二、乘法分配律教学意义

乘法分配律对于学生而言,可能在短期无法理解,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学习之后,学生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肌肉记忆,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是一次传统化的教育模式,但针对学生学习运算规律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其实也有其一定的教育价值和意义所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乘法分配律教学的时候,学生的难点在于并不理解,乘法分配律自身的原理和底层逻辑。只要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反推,同时,将两者不同的运算方式进行类比,并切实有效地完成自身的推断,才能让学生灵活运用相应的乘法分配律,这个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初期会比较困难。但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学生也能快速的将相应的定理进行反复推演,这个推演过程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以及掌握数学知识的底层逻辑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再者,教师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算式结合意识。使用乘法分配律进行问题的解决,可以适用于多种应用题的问题解决。学生在进行算式搭建的时候,甚至还可以通过乘法分配律而一步到位,不再像低年级学生计算的时候一样,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快感,而这种成就感和自信心都会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模型的建立,恰到好处的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技能。

三、乘法分配律的有效教学应用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绝不可以根据定理进行死板的展开,而是要结合实际进行计算的运用,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乘法分配律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才会让学生在脑海中对其产生足够深刻的印象。

(一)创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感知算法规律

首先,在进行课前导入阶段时,教师可以在备课阶段做好相应的准备,并尽可能在学生学习相关定理的时候进行相应的铺垫,同时,提供多个案例进行相应的理论支撑。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以使用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生活场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来感受乘法分配律的运用价值。比如以下两个例题:

(1)3×8+3×2=?;2.5×6+4×2.5=?;2.5×2+2.5×8=?

(2)(4+8)×5=?;36×(100+2)=?;25×(4+10)=?

其实如果直接让学生进行相关题目的计算,学生也不会觉得有太大的困难,但计算这些公式和定理的目的何在?四年级的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质疑,教师结合乘法分配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和教学,可以采用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产生思考,比如小张想要买两副乒乓球,每副乒乓球拍拥有两个球拍和四个乒乓球,问一套50元,小张需要花费多少钱?通过这种生活化场景的设计,学生会开始意识到,乘法分配律的重要价值所在,使用乘法分配律解决了相应的问题。学生也会开始逐渐理解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原本已知的办法解决问题,之后再要求学生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如此一对比,学生就能发现,乘法分配律的优势和好处,至此,学习乘法分配律的价值就得以有效展现。

(二)鼓励学生学习探究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乘法分配律学习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这个拓展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启发和拓展,同时也可以是同龄人之间的探讨的拓展,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进行同龄人之间的沟通,会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应的乘法分配律。这个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一次将自己所学进行总结和归纳的重要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将课本中的乘法分配律字母进行更换,替换成自己喜欢的字母,从而进行趣味性的记忆。这样的方式可以活跃整个课堂的氛围,还能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学习的兴趣。甚至,在对乘法分配律的学习过程中,也能增强自身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并愿意在教师后期所设置的问题中进行更多的尝试和计算,真正做到用自身所学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借助生活情境性题目诱发学生的应用意识

乘法分配律,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学和教授时,可以结合生活场景为学生进行理解的机会,比如,教师可以这样设置题目:班级中一共有45名学生,教师需要为学生采购文具,每套文具价格为17元,计算最终需要多少元?解决这个问题利用学生原有的逻辑思维也是可以的,但如果直接进行计算,学生需要练竖式,这个计算过程比较繁杂,还会影响学生计算问题和解决题目的速度。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题目的拆解,比如,将17转化为20-3,在这个过程中,整个问题就发生了变化,乘法分配律也起到了作用,教师在这样的方式中为学生建立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场景,会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探索意识,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更多的应该承担启发和引导的作用,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更应该进行亲身实践,教师在给予学生足够机会的前提下,还可以进行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继而用自己的方式认知相应的规律和原理,在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自身知识体系的架构,并圆满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石亚楠. 在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中应用建模思想[J]. 中国新通信,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