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类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航海类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分析

谢金鹏,沙德鹏

(海军航空大学,山东省烟台市264001)

摘要:基于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需求,分析在航海类课程中引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提高教师在航海类理论教学中设置思政环节的主观能动性,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实施落地。

关键词:课程思政,航海类课程

习近平主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授课应当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1],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到所有课程,把课程提升到立德树人的层次。为此,需要把思政课、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思政课程的带头作用,在注重价值引领的同时重视学科知识传授,在显性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隐性教育,最终将思政课程育人转变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航海作为一门国际化活动,航海类人才的工作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涉外交流,在全国各大开设航海类专业的院校中,航海类课程作为专业育人过程的主干课程,在授课过程中辅以思政内容,可以润物无声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助于提升该部分人才的“德、智、体”全方位素质。

一、航海类课程中的思政设置

航海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特征。一般性特征,即通过案例分析,能够真实、有效、互动、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特殊性特征,则是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教学全过程,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人物的航海传奇,一幕幕作战历史的学习,加深对学生的海事素养、航海情节、爱国民族主义精神的培养[2]

以航海学为例,航海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所包含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且该学科的发展也比较成熟。但是在实践中,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和环境的复杂性,使得不少航海人员难以在关键时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做出正确的决策,以致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从大量事后的案例分析来看,不少案例发生的原因都很相似,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又大都在意料之中。在授课过程中引入大量案例分析,并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航海理论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二、课程思政在航海类课程中的必要性分析

课程思政引入航海类课程教学除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把思政要素贯穿教学全过程之外,对其必要性分析如下。

一是课程思政有助于拓宽理论教学

传统的理论教学一般都是采用教员在课堂上讲原理,学员听课记笔记,课后做一些对原理解释性的作业。这种方法会使学员在学习上主要通过死记硬背这一途径,容易形成被动,难以形成感性认识。引入思政环节就是要在讲解理论的过程中,通过介绍思政案例让学员分析、思考和讨论,从而起到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作用。比如有关航海气象要素的相关概念,单从理论上解释就比较枯燥和抽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近年大热的国庆主旋律电影《中国机长》和《攀登者》的案例,设问学生“中国机长当时到底经历了哪些恶劣的气象条件和天气系统?用专业的气象知识分析一下电影中是否存在bug?电影《攀登者》中又有哪些气象术语?片中曲松林倒背如流的气象口诀蕴含着什么样的气象规律?”等,提出这些问题后再在课堂上组织讨论,此类的思政案例就可以成为理论教学的一种有益的补充,进而拓宽理论教学。

二是课程思政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

案例教学以分析具体实例为基本特征[3],它的理论分析紧密结合实际,针对性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也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同时随着现代航海导航技术的发展,实践中产生了许多新的方法、新的手段,而理论是来自于实践并且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的。因此,通过精选思政案例,紧紧围绕新的情况、新的问题,针对学生较关注的“热点”,在坚持航海学理论系统性教学的前提下,把最先进的实践、研究成果引进课堂,从而促使航海理论教学更加紧密地联系航海实践。比如在海上定位原理教学中引入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展和应用,诸如此类的思政案例引入课堂,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的同时,理论与实际之间也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三是课程思政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航海类理论课内容总体偏枯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要有学习兴趣[4],并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掌握航海学理论。好的思政案例便能够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比如在讲到太阳周年视运动这一章节时涉及到开普勒第一定律,但是开普特的科学发现并不是偶然,他发现火星轨道与圆周运动有8分之差,这仅仅相当于钟盘上秒针在0.02秒的瞬间走过的角度,开普勒勇于挑战托勒密和哥白尼的科学权威,经过几年如一日的不懈研究,最终发现了椭圆定律。这样的科学家故事便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其对科学精神、敬业精神的深入思考。同时,案例教学的最大特色是允许讨论,甚至可以进行激烈的争论,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争相发言自由讨论,即使观点出入很大也无妨,这样一种打破了教与学的界限的教学方法又能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四是课程思政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航海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是否具有生命力,关键是看学生经过学习后能否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巧妙的设置思政环节,便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中找到结合点,进一步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自觉地运用航海学理论认识去理解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升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比如在航海事故设置思政环节,航海事故大多都是因为定位导航工作没有做好而造成的,教师可在思政过程为学生营造当时复杂环境下身临其境的感受,勾勒出一系列因势利导、规避风险、转危为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航海工作作风重要性的同时,对其分析和危险处置能力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五是课程思政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

航海类课程理论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5],高新技术在航海上的运用也是日新月异。因此,教师必须及时汲取新知识、跟踪最新的航海科技动态。思政不是简单地收集资料组织学员分析讨论,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精选那些既紧扣理论教学主题又富含时代气息的典型思政案例来实施教学。作为教师不仅要通过案例来解释已有的理论,更要通过掌握更多的高新技术知识,积极的参与学术研究,始终站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来丰富航海学理论。使学生对航海理论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培养其不断开拓创新的能力。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航海类课程思政教学必要性的分析,明确了航海类课程在思政教学方面的努力方向,对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研究,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实施和模式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郭立峰.着眼军事斗争准备强化战斗精神培养[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04

[2]冯德阶.航海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航海教育研究,2012,(2):54-56,66.

[3]陈建平,徐洁,黄鹏举等.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学用”实践案例研究[J].广州航海学院学报,2016,(3):53-56.

[4]高学敏.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综合大学[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04

[5]刘正江.把握航海教育发展新形势全面提高航海人才培养质量[J].航海教育研究,2013(3):7-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