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目标导向下的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优化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能力目标导向下的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优化策略

王静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十堰 442000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关系着学生的就业创业,这一问题正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高职院校应优化课程教学,消除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以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教育现状问题,课程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师资力量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笔者围绕问题,从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师资力量、完善评价体系三方面详细论述课程优化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能力目标;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

引言:

从当前教育现状分析,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融入不同的教育阶段,如高中、高校、职业院校等,其目的是让学生将专业知识与职业生涯关联起来,做好人生规划工作[1]。在高职院校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传统教育重视的是知识与技能,忽视了对学生就业能力、职业核心素养、人生规划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基于能力教育目标下,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战略,优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落实能力教育远大目标。

一、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单一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帮助学生就业创业的关键所在,需长期贯穿教学始末,即学生在迈入院校接受教育的同时,就应融入这门课程。部分院校将这一课程与毕业生就业指导关联起来,仅对于毕业生开设;部分院校或新生的专业课程中融入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教学模式传统,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度不高。最重要的一点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实践为主,需要重视学生的主观参与感,增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与认知,这就需要教师采用丰富的案例、信息资源库实施教学。但是部分院校在这一方面的建设稍显不足,导致课程教育难以取得理想化成果。

(二)师资力量不足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高职院校举足轻重,教师作为教育的中坚力量,关系着课程育人目标的落实。从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教育现状分析,缺乏专业的课程教师,多以班任、其他教师替代[2]。部分院校或设有教师岗位,但是部分教师的实际能力不足,缺乏大局意识,对社会岗位的关注度较低,导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社会发展脱节。师资力量的不足导致高职院校育人工作难以取得理想成效,能力教育流于表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不能以某一位教师为主,而是要多个教师合力,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保障。而当前一人肩负课程教育的现象依然存在,改革迫在眉睫。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

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借助评价引导学生反思进步,对人生做出合理规划布局。当前部分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缺乏评价体系,导致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定义不清。评价具备诊断性与激励性作用,如同一面镜子一般,帮助学生看清自身的缺陷,并对其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做出评估,使其在后期围绕自己的问题完善优化,强化自身综合能力。缺乏评价的诊断,对于学生就业能力、岗位适应力、职业素养等方面培养是不利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面对的是各大高校、职业院校的对手,假设难以认清自身的问题,会降低其社会竞争力。

二、能力目标导向下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优化策略

(一)创新教学模式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即学生的能力、情感、专业知识、职业素养等方面为一体的课程。能力目标导向下,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辅助学生在这一课程的指导中顺利就业,找到理想岗位。从课程教育属性方面分析,可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模式:第一,结合社会时代背景鼓励学生探索现状,要求在社会实践中内化课程内容[3]。如学生可以面向社会不同岗位展开研究,分析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并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找出问题解决方案,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换学习成果。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同时有助于培养其社会适应力、创新实践力、岗位选择能力等。第二,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贯穿全过程,并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实时更新职业岗位,上传社会岗位热点话题,帮助学生网络信息中掌握职业对人才的需求。基于线上平台广泛性与互动性的特点,教师应借助线上资源开设专题课,鼓励学生在评论区互动,发表个人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观点。在教学模式的创新中,既能激发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又能确保教育取得理想成果。

(二)强化师资力量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高职院校应强化师资力量,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等提供可能性。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分析,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培养应从专业知识、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等方面展开。专业知识是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为主,要求学生紧跟时事,关注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多方面协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信息化教学成为当前常用的一种模式,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培养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现了“互联网+课程”教学,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还能帮助学生关注到更多的社会岗位,进而为自己的人生做好规划。培训可采用专家来校讲座、线上会议、云平台等方式,在线上线下结合中为强化教师的能力夺取优势。此外,职业规划课程不能落在一个教师的肩上,应构建多学科教师融合教育机制,专业教师、心理教师、思政教师等等,都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构建全员育人体系。在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群体的完善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迎来了新的机遇,学生的综合能力自然会在师资力量的整合中发展提升。

(三)健全评价体系

评价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职院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尝试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机制,将评价渗透学习全过程,在过程性评价中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评价主要面向的是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如心理素质、道德品质、职业素养、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专业知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等,这些能力都是学生入职必须具备的[4]。从细节上对学生做出评价,可帮助其进一步完善改进。长期以评价贯穿始终,可辅助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提升,进而提升其社会竞争力。为确保评价的公正客观性,教师应给予学生自评与互评机会,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反思,在反思中精准定位自己的能力与岗位需求是否一致。关于学生的评价信息,教师可以建立线上数据库,保存学生的评价内容,作为后期评价的参考。健全评价体系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的关键一环,教师应注重评价的影响力,发挥其激励性功能,辅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合理规划。此外,还应建立师生互评机制,要求学生对课程指出建议,并结合有利于改善课堂的建议优化教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帮助学生顺利入职的重要课程,高职院校本就是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主,人才的就业自然是教育的一部分。这一课程有利于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帮助学生在毕业之前就找准自己的岗位,进而做好竞争准备。在后期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究符合其专业需求的职业岗位,并以不同的方式公示,同时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力求在个性化指导中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苏美淳.能力目标导向下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优化策略研究[J].秦智,2023(05):154-156.

[2]朱玮.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高职院校教育结构创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9(19):24-26.

[3]卢晓春,李明惠,胡昌送.高职“能力核心+订单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5):88-92.

[4]陈彦晓.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性探析[J].职业时空,2014,10(07):36-37+39.

作者简介:

王静1983.11,女,汉族,湖北十堰人,学士,讲师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研究方向: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