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通识课CISE目标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3

哲学通识课CISE目标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李泽妍殷

西南民族大学哲学学院  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但是,当前高校通识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哲学通识课CISE目标式教学模式围绕着培养健全人格、人文情怀、独立思维、科学精神的高层次人才这一目标出发,提练出CISE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导向,打造课程方阵,凝练教学内容,翻转课堂形式,创新教学生态,拓展教学评价,探索提高高校哲学通识教育效果的新路径。

关键词:通识教育;CISE目标式教学;全人教育

21世纪以来,通识教育日益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改革大学人才培养机制,要“实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为通识教育奠定了基调。伴随着知识迭代速度的加快,学科间壁垒日渐模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是大势所趋。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完善的人”,相对于专业教育,它更重视学生在健全人格、人文情怀、独立思维、科学精神及社会责任感上的收获与成长,能够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与社会、文明与文化、传统与未来。

作为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哲学在思想创造中表达和反思时代。哲学教育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把握时代精神和价值,更能够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省察和反思现实问题,进而自觉开启创造性的探索,这种转识成智、转智成变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完善的人”。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哲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哲学通识教育必然是通识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高校通识课程存在的问题

当下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正身处一个巨大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时代,需要培养更多拥有健全人格、人文情怀、独立思维、科学精神的高层次人才,通识教育无疑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高校通识课教学并不尽善尽美,在多年的高校哲学通识课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选课目的不同所造成的学习态度分裂,制约了通识课教学效果的提高。部分学生对通识课的性质和意义认识不够,抱着混学分的态度选课,缺乏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部分学生出于对哲学的兴趣、对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热爱、对诸如人生意义等哲学问题的思考等原因选课,富有学习热情。相较于专业课,通识课程的性质形成了它的先天劣势,学生参次不齐的学习态度、相对消极的学习主动性普遍存在于各种通识选修课堂,从源头上制约了通识选修课的教学效果也无法真正有效满足现实对高校通识教育的需要。

2.教学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通识课堂大锅炖、一刀切情况突出。通识课程的选修性质决定了学生的多元化。选课学生拥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思维习惯、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灵活面对多元化的教学对象,无视不同背景学生的差异性,大锅炖、一刀切的通识课堂必然会稀释通识课程的意义,降低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成为另一个制约教学效果提升的问题。

3.通识课程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单一、欠缺专业深度和多学科视角的问题。大部分高校通识课程学分较少,学时较短,学时和内容的矛盾比较突出。由于学时所限,课程内容无法兼具深度和广度。伴随着知识迭代速度的加快,学科间壁垒日渐模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是大势所趋。通识教育应该成为专业教育的有力补充,担负起培养新时代复合人才的重担,而非自甘堕落于“通识选修课就是混学分的水课”的泥潭。

4.传统通识课堂普遍存在重教师轻学生、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的问题。很多通识选修课,过度依赖于教师的讲授,教师单向输出,学生被动接受,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难以教学相长。这样的教学模式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无法实现学生在健全人格、人文情怀、独立思维、科学精神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成长,不利于实现高校通识教育的真正意义。

以上问题的存在,显然制约了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不能够充分发挥通识教育应有的作用,不利于新时代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二、CISE目标式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实施

如何才能解决高校通识课程存在的问题,激荡通识教育的活力和潜力?哲学通识课CISE目标式教学模式响应开展新文科教育的号召,提出了哲学通识课程教学的新目标。CISE目标的提出,结合了通识教育需要、哲学专业特点、教育心理学规律及人的成长通则,以“理清思路(Clarify the thinking)、探究思想(Inquiry the thinking)、激发思考(Stimulate the thinking)、锻炼思维(Exercise the thinking)”为有机整体的课程教学目标。CISE各目标之间循序渐进、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拓宽了哲学通识课程的课程定位、目标定位。

针对上文提出的几大问题,以CISE目标为导向,我们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了以下探索:

1.通过课程调查研究,更新教学内容,打造课程方阵。了解不同专业学生思想动态,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及时作出调整。为了更好地实现CISE的教学目标,项目组有计划地在课程过程中展开调研。在每学期开始和期末阶段,采取课堂提问和“无主题自愿作业”的方式,针对学生选课原因、选课目的、课程内容、课程建议等方面进行调查,以更好地增强课程设计和学生需求的适配性,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通过对调查结论的系统整理和分析总结,尽可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特点以及对课程的学习动机和内在需求等,并能够长期有效地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学习特点的共性与个性,从而有助于寻找新文科背景下哲学通识课程教与学的契合点,克服学生兴趣不足的问题。正如《礼记·学记》所言:“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围绕着CISE的教学目标,从教学供给侧入手,根据不同老师的研究专长和专业背景,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先后开设诸如《先秦诸子思想概论》、《中外传统人生哲学》、《哲学导论》、《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后现代哲学研究》、《中外哲学名著选读》、《追寻幸福(西方伦理视角)》、《追寻幸福(中国伦理视角)》等课程,打造由“传统哲学通识课、现代哲学通识课、哲学基础素质课、经典原著研读课”组成的课程方阵。

2.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以CISE为目标导向,建设“思想实验”、“现实案例”、“人文经典原著”、“名哲言行录”等资源库,立足哲学,广泛引入其他人文科学,致力于培养拥有独立思想能力、交叉学科背景和新文科视野的新时代人才。

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带领学生选读经典文本,带领学生树立基本的哲学认知,为培养新文科交叉型思维打下基础。为了更好地达成CISE的教学目标,在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的讲授过程中,穿插入以哲学家为代表的社会科学经典作家的经典原著,让学生通过研读人文科学原著,了解先贤前哲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深刻思想,加深学生的人文科学积淀。一方面,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采取“以问题为线索”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帮助他们厘清思路、激发思考,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经典原著文本的开放性、离散性和生成性,引导学生有意识、有逻辑地准确表达,师生间形成有效的交流和对话。正如《礼记·学记》所言:“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以善喻矣。”

3.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打造新文科交叉型、研究互动式的课堂。首先,采取“首节试听”方式,最大程度筛选到对课程真正感兴趣的学生,从起点上解决了教与学各自为政,部分学生对通识选修课重视不够的态度消极问题。其次,坚持“看见每一个学生”的立场,尊重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营造开放宽容的课堂氛围,进行丰富多元的课程设计,尽可能地因材施教,解决了高校通识课程中部分学生积极参与,部分学生缺乏存在感、参与度不高的失衡问题。

课堂互动式教学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正像《礼记·学记》所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为了更好地实现CISE的教学目标,任课教师在课程内容设置中,打破现有学科壁垒,选择涉及多个人文学科的思想实验、经典思想、现实案例,结合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首先强调哲学的讨论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其次,教师积极有效地引导讨论,适时借鉴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通过追问和反问,甚至是激发辩论,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考,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后,教师有针对性地就讨论内容作出总结,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培养新文科综合性思维,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关注现实的思维习惯和社会责任感。在这种开放自由氛围中展开的讨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多元特点,正由于学生的专业背景、思维习惯等差异,更容易形成对讨论主题的多角度思考和深入讨论,反而达成专业课所不具备的优势,更有利于师生间相互启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因此,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哲学教育方法,采取讲授为辅、讨论为主的课程形式,既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师单向输出、学生被动接受,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难以教学相长的问题,又充分调动各种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了传统课堂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问题。

此外,在教学方法方面,综合采取经典原著研读法、思想实验讨论法、现实问题分析法,充分结合苏格拉底问答法、韦伯式分析法、逻辑归纳法等多种文科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致力于培养拥有CISE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4.在课堂之外,进行以CISE目标为导向的课堂延伸,拓宽师生交流渠道。设置“自愿选择”的机会,丰富考核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CISE目标式教学模式在探索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致力于培养学生理清思路、探究思想、激发思考、锻炼思维的综合能力,也致力于以上能力在促进学生专业学习中的现实转化。在课程进行中,设置许多“自愿选择”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选择并承担的能力。这既体现在在允许学生退课的“首课试听”设置,也体现在“看见每一个学生”的教学宗旨,又体现在“无主题自愿作业”、“自愿主题展示”等特别设置。本项目在考核方式上,采取教师命题与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的期末作业方式,同时;同时为了避免“一考定音”,特地设置“无主题自愿作业”,“自愿主题展示”等环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专业与本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的交叉点深入思考,并以作业或个人(小组)主题分享等形式,教师选择优秀的作业视为加分项,允许自愿参加主题分享的同学提交分享内容替代期末作业。这一设置实施几年来,深受学生欢迎,一方面,拓宽了师生交流渠道,延伸了有限的课堂讨论,激发了学生课后继续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把本专业和哲学通识课程进行交叉融合,既能更好地促进新文科教育所提倡的学科间的有机融合,又能更好地实现CISE教学目标对学生专业学习的现实转化。此外,由于“自愿选择”而非强迫接受,学生体验到被理解、被尊重的感觉,体验到选择与责任的辩证关系,更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培养其健全人格和成熟责任感。

以上五个方面始终围绕以CISE目标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克服传统哲学通识课程中的问题,通过课程调查法来确定行之有效的哲学通识课程教学框架,通过新文科背景下哲学思想及经典原著的研读以及面向现实的课堂讨论,实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Clarify the thinking)、探究思想(Inquiry the thinking)、激发思考(Stimulate the thinking)、锻炼思维(Exercise the thinking)”的课程教学目标,培养拥有跨学科思维、博学博文慧智明德的新时代博才。

三、CISE目标式教学模式的创新维度及效果

在几年来的CISE目标导向式教学模式探索中,哲学通识课程实现了以下几方面的创新:(1)教学目标上的创新:结合新文科教育背景,借鉴融合全人教育理论提出CISE哲学通识课程教学的新目标,拓宽了哲学通识课程的课程定位、目标定位和思政定位。

(2)教学内容上的创新:以CISE为目标导向,建设CISE哲学通识课程教学资源库。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打破学科壁垒,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进行课程方阵设置、跨学科的课程内容架构以及教学宗旨切换;建设“思想实验”、“现实案例”、“人文经典原著”、“名哲言行录”等资源库,立足哲学,广泛引入其他人文科学,致力于培养拥有独立思想能力、交叉学科背景和新文科视野的新时代人才。

(3)课堂形式上的创新:以CISE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开放式、互动式的新课堂。在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贯彻从以“教”为中心、以“师”为权威向以“学”为中心、师生平等讨论的转变,设置多个“自愿选择”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在教学方法上,综合运用苏格拉底教学法、韦伯式分析法、逻辑归纳法等多种文科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致力于培养拥有CISE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4)课程效果上的创新:以CISE能力获得为起点,反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人才成长,培养跨学科新人才。作为目标定位清晰的哲学通识课程,培养CISE能力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以此为起点,反哺学生的专业学习,辅助学校完整课程建设,培养拥有跨学科思维、博学博文、慧智明德的新时代新人才。

(5)课程定位的创新:以经典文本、思想实验等为载体,打造教学相长、教学科研相长的新生态。对于教师而言,教学和科研经常构成矛盾。在哲学通识教学中,探索CISE目标导向式教学新模式能够克服这一对矛盾,从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来看,以人文科学经典文本研读、思想实验等讨论为载体而非照本宣科的课堂,能够给予教师以启发,拓宽教师的新文科科研视野,并能促使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科研;从哲学通识和哲学专业的关系来看,哲学普及的工作需要师生更本真地直接面对“存在”的问题,包括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哲学地思,以及把深奥晦涩的哲学语言转换为通俗的哲学话语,都能够锻炼教师的专业素养。

课程组各位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总结、调整,研究哲学通识课程CISE目标导向式教学新模式,近些年来在民族高校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教学效果显著。近年来,CISE目标式教学模式在学校各年级广泛使用,覆盖面广,受益面大,各哲学通识课程均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应用受益面达数个年级数千学生,并影响了一部分同学考取了哲学硕士或者哲学博士。课题组教师受到学生的喜爱和肯定,学期末进行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均取得普遍高于全校平均水平的好成绩,在学生评教中,课程各指标均受到较好的评价。此外,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均受到锻炼,得以提高,项目组成员陆续获得多项教学奖励。

四、结语

教学实践没有终点,教学探索没有尽头。哲学通识课程CISE目标导向式教学模式探索在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方法选择、课堂氛围营造等方面致力于学生CISE目标的培养和提升,响应国家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响应教育部新文科教育的需要,希望能在民族高校的哲学通识课程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学会思考,锻炼能力,成为博才通识、慧智明德的复合型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