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同心同行防欺凌,护航孩子阳光成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3
/ 3

家校社同心同行防欺凌,护航孩子阳光成长

黎素玲 李日辉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陈涌小学  广东省广州市  511400

摘要: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是中小学校安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2017年教育部联合11部门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明确了学生欺凌的定义,对学生欺凌从综合防治的角度提出了建立长效机制,提出教育为先、预防为主、保护为要、法治为基的治理原则,《广东省教育厅等十三部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为学校开展预防学生欺凌作出比较详细而具有实操意义的规定,校家社联动形成合力防欺凌,护航孩子阳光成长。

关键词:学生欺凌学校预防家庭预防  社会预防

学生欺凌是世界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中新网2023年12月16日报道,韩国教育部近日公布了全国“2023年第一次校园暴力现状调查”3.9%小学生称曾遭霸凌,初中生1.3%和高中生0.4%。受制度及文化影响,中国中小学生欺凌现象比韩国要低,但也不容忽视。2016年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全国政协教育界联组会上,坦言“现在教育部最大的压力就是安全问题,表示高度关注校园暴力和欺凌问题。

一、学生欺凌的定义与产生原因

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 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关于学生欺凌,社会成因方面,屈生宪等认为电视、电影以及网络等媒体对欺凌场面的过度渲染,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欺凌意识,增加了欺凌事件发生的频率;李燕秋认为社会价值观、社会结构、经济状况以及居住环境等都会影响学生对欺凌行为的认知。学校成因方面,杨卫敏认为,重点中学和位于城市的学校,其学生欺凌发生率要比普通学校、位于农村的学校低;屈生宪等认为教师贬低与体罚学生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家庭成因方面,丁一杰认为缺乏父母关心的学生更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被家长过度溺爱和纵容的学生则更易欺凌他人。

二、预防学生欺凌的政策文件支持

2017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735号),明确将构建防控欺凌和暴力行为有效机制纳入学校安全风险防控的整体范畴;同年12月,教育部联合公安部等十一部门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教督〔201710号,提出了治理基本原则职责分工、工作要求等,要求建立了培训、考评、问责处理、依法治理等长效机制

2018年11月,《广东省教育厅等十三部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对治理范围与工作原则、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学生欺凌事件的治理、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问责等划出条款,为学校开展预防学生欺凌作出比较详细而具有实操性的规定。2020年5月《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对校园安全管理、校园欺凌事件的防治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职责,用专章的形式对教育惩戒与违法处理作出详细规范,在全国率先通过立法明确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

三、构建家校社预防学生欺凌机制

学生欺凌作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包含了许多深层次因素,如社会、家庭、心理、教育、法律等诸多层面,单纯靠政府和学校或者靠制定几部法律法规,都不可能完全解决问题。《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提出学生欺凌综合治理中,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健全预防与处置学生欺凌的工作体制和规章制度,形成防治学生欺凌长效机制为目标,促进多部门协作与联动、形成合力为保障,确保欺凌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学校预防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努力创造温馨和谐校园文化、形成团结向上、互助友爱、文明和 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励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提高校园整体文明程度,发挥文化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作用。健康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伴随学生的健康成长可以起到缓慢而意想不到的效果。学校加强预防学生欺凌的制度文化建设,在校规校纪中明确对实施欺凌学生的处罚规定,相关岗位教职工防治学生欺凌的职责,学生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与流程、健全预防与处置学生欺凌的工作体制和规章制度等,形成防治学生欺凌长效机制为目标。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学生的日常校园学习与生活基本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健康而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的熏陶和作用下,民主和谐、团结互助的生生关系,形成具有关怀、公正、民主、温馨等特征的共生共存的学习和生活共同体。整洁装饰美观的教室,合理的班级公约渗透团结友善防欺凌的理念,落实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细节,日常管理维护班级良好秩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3、加强教师培训。在预防学生欺凌工作中,不少老师无法正确区分学生欺凌行为与学生打闹行为而对欺凌行为选择不上报,而每一次错判都为学生的欺凌行为埋下进一步发展的种子,加强教师预防欺凌培训,让教师正确区分欺凌与意外伤害、社会侵害、校园暴力、打架斗殴的区别和界限,掌握学生欺凌预防与处置方法技巧很有必要。《广东省教育厅等十三部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中将欺凌事件的苗头确定为一般风险、较大风险和重大风险,并明确规定了不同风险的欺凌苗头的具体表象,为教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是否属欺凌提供判断依据。

4、加强对学生正面教育让学生明是非,开展法治教育让学生明底线。学校开展内容健康、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学生从小知礼仪、明是非、守规矩,做到珍爱生命、尊重他人、团结友善、不恃强凌弱,弘扬公序良俗、传承中华美德,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多渠道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对《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宪法》等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法律进行解读,让学生知晓基本的法律边界和行为底线,消除错误认识,养成遵规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恰当的正面教育,使学生之间的日常嬉闹行为不越界,最大程度地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定期开展预防学生欺凌的专题教育,安全自护教育,让学生明确学生欺凌的危害,不触碰欺凌的红线,掌握预防欺凌的方法与技巧,及时报告处理,让欺凌萌芽事件的得到及时干预。开展丰富的活动,加强法治教育,对实施欺凌的学生予以必要的处置及惩戒,及时纠正不当行为,被学生认为是预防欺凌现象的有效措施。

5、定期开展针对学生的防治学生欺凌专项调查。通过防欺凌专项调查表,设立举报热线电话与信箱,观察学生的身心与行为变化,第三方反映,巡查等途径,及时查找可能发生欺凌事件的苗头迹象或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欺凌事件,及时与监护人沟通,督促其通过批评教育,正面引导等方式消除隐患。较大风险及具有重大欺凌苗头,与当地社区及政府部门联系,综合运用法治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心理教育等多种方式转变学生的态度,纠正错误行为,消除隐患。

6、重点关注特殊家庭群体学生。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预防学生欺凌工作同样存在这个机理,重点要做好可能的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群体预防管理工作。调查显示,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学生被欺凌的比例和欺凌他人的比例最低,未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学生则易遭受欺凌,也易主动实施欺凌。父母婚姻不稳定或父母一方逝世的学生易成为被欺凌者或欺凌者,父母双方逝世的学生被欺凌和欺凌他人的比例远高于其他类别学生。因此单亲、夫妻关系不和、亲子关系紧张、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缺乏家长关爱陪伴、疏于管教、留守儿童等家庭的孩子要特别关注。对存在问题的特殊家庭学生要跟踪辅导,关心爱护尊重他们,定期谈心,赢得他们的信赖。教师要面向所有学生开展关于“差异”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个体都是不一样的”,理解“ 差异” 的基础上对学生开展以尊重、共情、友善为核心的教育活动,使尊重、共情、友善在学生内心深处得以发展和强化。同时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定期约见家长,从法律知识、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对家长进行指导培训;增强家长责任感,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提升家长教育水平,不厌其烦进行有的放矢感化引导。

(二)家庭预防

家庭预防对于预防中小学生欺凌具有重要意义。特殊家庭的孩子在学生欺凌的占比较高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家庭教育相对匮乏,另一方面监护人与孩子各方面的交流有限,导致孩子无论是在欺凌他人还是被他人欺凌方面,虽然有一定的特征,但监护人一般没有察觉,当孩子被欺凌时难以从父母那获得足够的帮助,孩子在学校欺凌他人时,父母也不能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预防欺凌加强家校社合作意义重大。

家庭预防主要是基于亲情发挥监护人的监管与教育作用,家庭预防能够贯穿始终。家庭教育是孩子生活主要场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子女的道德细节和行为细节,从小事做起,教育引导孩子正确学习、社会交往;通过传统文化教育、道德法制教育等形式,提高孩子的道德素养、法制观念,增强自我控制力,培养社会公德意识,预防产生不良心理与行为。

学校与社区要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的家长家庭教育知识培训。引导家长增强法治意识,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让家长明白管教孩子是家长的法定监护职责,尽量多安排时间与孩子相处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日常表现和思想状况,积极与学校沟通情况,自觉发挥榜样作用,切实加强对孩子的管教,特别要做好孩子离校后的监管看护教育工作,避免放任不管与教而不当;除了家长培训还可以通过预防欺凌的亲子活动,帮助家长了解与掌握防治欺凌知识,与学校同步向孩子渗透关于防欺凌的基本知识和应对方法。

学校要组织班主任与科任老师定期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情况,而家长也要密切与学校保持经常性联系,有助于教师对孩子行为情绪异常变化有准确掌握,在双方的合作下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欺凌问题,及早予以解决,防患于未然。

(三)社会预防

在预防学生欺凌工作中,包括社区在内的很多部门认为预防工作主要依靠学校与家长,自身只是辅助部门。学生欺凌的预防是长期性工作,这些部门的参与不可缺少,在预防工作起到相应的作用。在预防学生欺凌联动机制的实践中,学校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与综治部门密切联系,将学生欺凌专项治理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强化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消除校园周边的治安隐患,清理整治校园周边的台球厅、网吧、 KTV等服务商家;社区治安全力量加强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与路段的巡逻防控,营造健康清新的校园周边环境;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的法治宣传与教育作用,邀请司法公安部门律师等定期到学校开展法治进校园的宣传讲座;基层妇联组织针对家庭主妇的家庭教育讲座,提升社区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民政部门对特殊家庭的关怀与支持,社工进校园对特殊学生进行关爱跟踪活动。

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学校安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事关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和社会和谐稳定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提出的教育为先预防为主保护为要、法治为基的治理原则是行之有效的治理治理策略,早预防、早发现、早控制是有效防治措施。做好校园文化与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正面教育法治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就是教育为先的预防教育;校规班规中关于预防欺凌的约束与惩罚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做好班级细节管理,洞察学生情绪与行为异常变化,预防欺凌多渠道排查,家校密切沟通,可以做到欺凌萌芽早发现;对发现的欺凌苗头及时与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沟通,督促其通过批评教育,正面引导等方式,使学生认识行为的错误性质,及时予以改正,消除隐患做到早控制。在防学生欺凌实践过程中,难点是个别学生因不同的原因存在家庭教育缺位或监管现象,如何形成合力,需要学校与家庭及社会协作联动。家校社联动同心同行防欺凌,护航孩子阳光成长。

参考文献

[1]丁一杰.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及应对策略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5):33-34.

[2]《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7(1)2002

[3]任海涛.《“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