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院校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创新研究——以中国语言文学类学科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3
/ 2

师范类院校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创新研究——以中国语言文学类学科为例

阿楠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300387

摘要:本文探讨了师范类院校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创新的意义,以基础类学科中的中国语言文学类学科为例。首先指出了师范类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对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并阐述了语言文学类学科师范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包括人才供给过剩、薪资待遇相对较低和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等。接着提出了创新师范类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实践路径,包括明确就业教育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拓宽就业渠道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

关键词:师范类院校;大学生;就业观教育

前言:师范类院校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创新是当今时代必然趋势。对于高校而言,就业教育不应该仅限于职业指导和课程安排,更应该通过整合多方资源,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实践,为师范类院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引导他们深入了解就业市场和就业形势,明确自身定位,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对中国语言文学类学科下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支持,同时也可以为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参考。希望能够通过这项研究对相关领域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一、师范学生就业观教育创新的意义

师范类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是关系到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中国语言文学类学科作为师范院校的重要学科之一,其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就业观教育创新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传统的就业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师范类院校大学生应该树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就业观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语言文学类学科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和职业素养[1]。通过就业观教育创新,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竞争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师范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一)人才供给过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近年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中国语言文学类学科师范学生就业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目前全国师范类大学和普通高校大多都开设了这一学科,学生的数量不断增长,形成了相对供给过剩的局面。然而,相对于学生数量的增加,就业岗位的增加速度显得相对较慢。这就导致了从事这一学科的师范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着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很多人难以找到满意的就业岗位。

(二)薪资待遇相对较低

尽管语言文学类学科属于传统的人文学科,然而其职场前景却显得并不太明朗。在与其它学术领域相较之下,从事中国语言文学教育的学生们通常报酬薪资相对较为微薄。学科的特性也使得中国语言文学学生的职业路径主要集中在教学行业。尽管如此教育行业的报酬随着学生的减少也逐步下滑,尤其是在一些普通学校,待遇相对不足。学生还必须通过获取教师资格证再考取教师编制才能进行教育事业,这一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了他们的收入增长。与专业和资质相比,市场竞争力较弱也是导致薪资待遇相对较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当今社会,职业竞争异常激烈,就业市场对于各个专业的需求和竞争程度都在不断变化。而语言文学类学科师范生的就业市场相对狭窄,岗位需求相对较少,导致供大于求的情况。

(三)职业发展空间有限 

中国语言文学的毕业生在挑选工作岗位时常常遭遇到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的问题。鉴于教育行业的本质,职业晋升的途径往往是有限的,许多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主要取决于职位晋级的评估。尽管如此对众多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这种进展的轨迹或许并非恰当或者缺乏多样性。此外鉴于中国语言文学类学科的传统印象以及现今社会对理工科人才的倾向,这些毕业生在寻找工作时可能遭遇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另一方面由于专业束缚,他们可能难以涉足某些领域或高收入职位。在另一侧倘若他们决定坚持在教育界耕耘,或许会由于教师编制、岗位饱和等问题导致难以找到理想职位。

三、创新师范类院校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明确就业教育目标

明确就业教育目标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就业理念的塑造,也关乎学生职业技能的增强。明确就业教育目标的宗旨应当侧重于塑造学生恰当的职场理念。中国语言文学类学科的显著特质在于其深厚的学术专业,要求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于实践。因此,大学生应当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并且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他们需要认识到,就业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语言文学类学科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才能脱颖而出。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开设相关的就业技能培训课程,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并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当前社会的竞争环境下,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语言文学类学科的学生需要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要有正确的职业操守,遵纪守法,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形象。学校应该通过开展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优化课程体系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培养合格的人才,院校需要做好课程体系的优化。应该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中心,加强对实践技能的培养和实践环节的设置。例如,在语言文学类专业的课程中,可以增设一些实践性的课程,如写作、编辑、翻译等。通过实践性的教学,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实践教育,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和市场情况,增长社会经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一些实践活动中,如社会调研、实习实训、创业实践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真实工作环境和职业要求,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此外学校可以设立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服务。包括就业政策解读、就业指导讲座、个人职业规划辅导等,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动态和发展趋势,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并提供个性化的就业咨询,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三)拓宽就业渠道

近年来,中国语言文学类学科师范类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使得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因此,加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拓宽就业渠道,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应该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可以要求学生并不一定要从事师范教育,可以从事编辑,文案撰写以及公务员行政编考试,拓宽就业渠道[3]。同时,高校还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让企业提供一些行政岗位或者文秘岗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创新中国语言文学类学科师范类院校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实践路径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学校应该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例如,组织学生参加语言类学术比赛、文化艺术活动和各类实习实训等,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到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实践,学生们将更加直观地了解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增强自己的自信和自信心。此外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学生要具备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学校应该鼓励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热点、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意写作、演讲比赛和实践调研等,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将更加懂得如何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面对教育行业的就业,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学校应该开设相关的教育行业就业指导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通过课程培训,学生们将了解到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感,学会如何与学生和家长沟通,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此外,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育实习和社会实践,锻炼他们教学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就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大学生的需求。大学生应该具备更广泛的就业观,拥有创新思维,通过对该学科下就业观教育的创新研究,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发挥自身的才华。同时,这也有利于学科自身的发展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程希羲. 就业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 [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 6 (24): 84-86.

[2]王子薇,娄峰. 就业育人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实践探索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3, (33): 169-172.

[3]汉语言文学:习育人长技,做优秀园丁 [J]. 求学, 2022, (07): 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