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开辟中国式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新境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3
/ 3

习近平文化思想开辟中国式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新境界

木合塔尔·托乎尼牙孜

中共温宿县委党校 新疆 843100

摘 要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引领与文化支撑,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魂脉、赓续根脉、守正创新,为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转换跃升的重大契机。文章通过以三重使命感催动升华,以四个维度的人民性引导落地,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再塑公共文化服务打通了双向贯通之路。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又可以借助价值治理进入实践环节,具体路径包括以价值吸纳强化内容元素的沁入力、以价值整合塑造多元主体伙伴关系、以价值保障增强人民文化获得感等。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公共文化服务 中国式现代化

2023年10月举行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和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与思想引领。而公共文化服务本身是落实党的文化政策、履行政府文化职能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都明确要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更进一步提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是对中国式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提供了基础依据与方向指引。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意义

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等新形势,公共文化服务仍存在低效能、弱参与、失衡化等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恰好为实现中国式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提供了思路与出路,能够将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挑战转变为发展契机。这其中的转化其实就是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实现并为现代化总进程持续注入文化动力。

中国式、特色化与赓续根魂面对“中国式”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公共文化服务指明赓续传承之路,侧重对公共文化服务价值与内容的提炼升华。这里的“中国式”有两重含义,即中国国情与特色,要求公共文化服务立足中国国情进行特色化建设;而赓续传承则指向魂脉与根脉。一方面,现阶段的国情构成了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意味着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仍不够高、制度建设仍不够成熟,公共服务发展必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另一方面,铸就文化新辉煌的目标又构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使命任务。与其他领域的公共服务相比,公共文化服务因其文化内核、公共性质、服务取向而更具特殊性。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现代化、高质量与守正创新。面对现代化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公共文化服务指明守正创新之路,侧重对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与结果的提质增效。这里的现代化是指公共文化服务要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基础上的精神文化需求与精神文明要求,以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一方面,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对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出了高标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文化领域体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和文化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并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运作过程及效果提出了新挑战。另一方面,“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对公共文化服务效果提出了高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精神富有既强调富足,又突出有力量。对公共文化服务而言,则要实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也即公共文化服务不仅仅要以文娱人、以文惠民,更要以文传声、以文化人、以文铸魂。这也是对公共文化服务运作效果的高标准要求。对于上述新形势新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以高质量的发展主题予以回应。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的公共文化服务再塑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其指导意义与变革功能广泛而又深刻。将挑战转化为契机是从应然角度赋予了公共文化服务变革的可行性与前提基础。

(一)升华与落地:公共文化服务再塑的双向贯通。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的新的文化使命及其人民性特质可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升华与落地,并以向上的使命感召与向下的落地扎根及其双向贯通,确保公共文化服务转入特色化、高质量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阶段。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新的文化使命”,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赋予了公共文化服务新的使命感。2017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大命题,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一概括体现了文化建设、改革、发展的连续性、系统性与递进性。而公共文化服务是承担这一使命的主要载体之一,应以高度的使命感实现价值目标的升华。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性为特质,为确保公共文化服务落地生效提供了指引与方法。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等重大问题,具有深厚而鲜明的人民性,并突出表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与导向。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立场。

)以三重使命感催动公共文化服务升华。习近平文化思想所明确的“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分别从文化发展、强国战略、文明塑造三个相互关联又依次递进的层面形成了中国式公共文化服务的三重使命感。

1、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是公共文化服务第一重使命推动文化繁荣是前提,公共文化服务要以文化繁荣兴盛为内容依据。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文化繁荣兴盛是实现国运兴、民族强的前提。公共文化服务作为突出强调公共性与服务性的文化表现形态,应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承载并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构成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主体要素,并通过多彩多样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进入到城乡居民日常生活,以此实现推动文化繁荣的使命与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实践相互结合。

2、促进文化强国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第二重使命建设文化强国是宏图,公共文化服务需服务于文化强国战略安排。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建成文化强国”被列为2035年发展总体目标之一,与其他领域的强国战略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目标任务。而文化的力量最为深沉持久,文化强国要在现代化强国建设总体进程中发挥价值先导和目标引领作用。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基座”,是“重心所在”,理应以文化强国战略规划、政策安排为先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启动之初,将目标任务确定为保障人民群众读书看报、收听观看广播影视、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

3、塑造本民族现代文明是公共文化服务第三重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归宿,公共文化服务应着眼于本民族现代文明塑造。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南阳殷墟考察时首次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概念,又在2023年6月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中华文明进行了深刻阐述。作为文化使命的基本构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引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价值归宿。

)以四个维度的人民性引导公共文化服务落地。公共文化服务始终聚焦人民基本文化需求的满足与文化权益的保障,既是坚持人民性的体现,也是将人民性转为实践的中介环节与实践领域。而习近平文化思想及其对人民性属性的强调与阐释,又从人民至上的理念、依靠人民的原则、造福人民的目标、植根人民的路线四个维度,为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落地优化提供了导引与支撑。

1、以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为公共文化服务凝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之一,人民至上明确回答了文化为了谁的问题。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聚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更应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贯穿其中,确保文化服务能够转化实实在在的文化民生。当前一些地方的公共文化服务仍旧存在供给低效、供需失衡问题。从更深的价值层面看,这些问题背后恰恰是不同程度上对人民至上价值的偏离。对此,公共文化服务旗帜鲜明地宣扬并贯穿人民至上价值,以深刻的人民性扭转畸形政绩观、形式主义等错误价值倾向,进而正本清源、凝魂固本。当然,坚守并贯穿正确的价值理念只是前提,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民性并确保其落地生效还有赖于全过程的调整与优化。

2、以依靠人民的运作原则为公共文化服务扩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入体系完善阶段的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矛盾整体上已从有没有转变为好不好,要求更加强调服务质量与人民获得感。《“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就是对这一转变的应对。在实践中,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较为明显的部门意志和主观倾向,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意识不强。

3、以造福人民的目标追求为公共文化服务领路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造福人民的理论,着重从宣传思想文化等维度擘画了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文化事业的主要实践形式,应以造福人民为目标追求;造福人民的目标又为公共文化服务划分出了以文乐民、育民、富民三个路径方向,这也是文化惠民落地生效的实践意蕴。

4、以植根人民的群众路线为公共文化服务筹策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为指导文化实践指明了工作方法,即植根人民的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与文艺工作者应坚守的人民立场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属于文艺工作范畴。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植根人民这一群众路线的相关论述也构成公共文化服务创作、生产、供给的方式方法。 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矛盾反映在生产、供给环节实际也是文艺内容、形式脱离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的问题。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价值治理路径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又源于实践、贴合实情,为推进以高质量、特色化为主题的中国式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内容基础与路径选择。

(一)价值治理的引入及其催化作用。价值治理是对经济、社会、生态等专门领域的治理与以数字应用为特征的技术治理的有效补充,强调观念整合、关系协调、共识凝聚及其更加系统、平衡、柔性、隐形的运作方式,是典型的软治理形态。作为一种新兴治理范式,价值治理强调共识性、柔性化并作用于精神思维理念层面,与公共文化服务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又能吸纳、融合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并将其转化为中国式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实践。在文化领域,价值治理具有天然的适用性,尤其能够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中国式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实践中发挥催化转化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性立场、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性、确立的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及 “七个着力”“十四个强调” “五个方面”“两个结合”“九个坚持”等重要内容得以发挥实效的关键就在于入脑入心,充分作用于价值理念层面,进而影响制度与行为偏好。

)公共文化服务价值治理的三重路径。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公共文化服务价值治理提供了源泉、动力与方向。

1、以价值吸纳强化内容元素的沁入力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公共文化服务构筑了一整套相互作用、相得益彰的复合价值体系,也筑牢了中国式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之基。价值治理的生命力来自价值系统对外部世界的适应,即通过吸纳外部世界中的新价值维系自身,为适应外部环境而进行内部调整等。因此,公共文化服务必须通过内容元素的守正创新、兼容并蓄承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要求,并使其充分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以春风化雨之态实现以文化人。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并对其进行艺术化创新与大众化呈现。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应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素材,并对其进行休闲式德育美育转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要求。

2、以价值整合塑造多元主体伙伴关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给出的基本策略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这实际是如何调动多元主体合力的问题。而价值整合、凝聚共识是多主体有效行动的前提,价值整合机制的有效性是实现价值治理的根本保证。公共文化服务涉及政府、社会力量等多元供给主体,需要凝聚、整合共同价值追求,塑造多主体伙伴关系。概括起来就是求同存异,扩大“同”,顾小“异”。宏观上,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文化强国战略安排、文化制度政策规章作为规范与依据,构成了形塑多元主体价值追求的主要标准。

3、以价值保障增强人民文化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公共文化服务归根结底要作用于人,服务于民,要能够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即增强人民文化获得感,这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结果显现。价值治理能够在公共文化服务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并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发挥催化作用,但还要依赖于相应的价值保障措施,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确保以人民为中心能够转化为人民真切实际的文化获得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人民日报,2023-10-09(1).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3]金栋昌,李志峰,刘洁明.习近平文化思想领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新征程[J].图书馆论坛,2023,43(12):105-115.

[4]胡和平.党领导文化工作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N].中国文化报,2022-01-07(1).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6]徐国亮.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J].红旗文稿,2021(24):35-37.

[7]柯平,胡娟,刘旭青.发展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图书情报知识,2018(5):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