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结合”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发展路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3
/ 4

“第二个结合”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发展路向

杨述

中共温宿县委党校 新疆 843100

摘 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简称“第二个结合”),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第二个结合”的内在逻辑来源于对“为何结合”“何以结合”“以何结合”三个问题的深刻回答。从理论维度看,“第二个结合”为党的理论创新开辟出广阔空间;从实践维度看,“第二个结合”有利于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从文化维度看,“第二个结合”能够为守护中华文化主体性提供坚强支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第二个结合”的发展路向,可以从巩固定力、激发活力、赓续动力三重视角探析,从而促进“第二个结合”向纵深推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结合”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其后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两个结合”写入了全会通过的决议当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简称“第二个结合”),是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这标志着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和境界。“第二个结合”蕴含着深刻的生成逻辑和战略考量是党在新时代回答好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的重要依据和关键法则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增强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第二个结合”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回答好二者“为何结合”“何以结合”“以何结合”的内在逻辑问题。中国共产党从二者关系的解析入手结合时代需求总结百余年实践经验给出了问题的正确答案彰显出党对理论自觉的深刻把握以及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准确洞悉。

)为何结合: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就是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各国现代化之普遍性与中国现代化之特殊性的辩证统一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在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积淀的文化精华是涵养中国特色的重要源泉是展现“中国式”的显要元素。因此推动“第二个结合”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入地融入到中国文化当中实现二者的双向对接和良性互动共同成就民族复兴伟业。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只有让马克思主义获得本土关怀它才能更加凸显其应有的思想引领力。这种本土关怀不仅体现在与本国国情的联系上更表现为与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正如习近平所言:“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 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论述深刻道明了中华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必然与实然的逻辑贯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发展当代中国文化的底气所在但传统文化作为农业文明时代的产物它所生长的社会环境与当代社会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何以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发源的地域不同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有差异但从二者的理论特质以及核心内涵来看二者之间具有诸多共通之处这为“结合”创造了实现可能。

一方面二者均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也自始至终强调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必须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完善在科学进步中不断充实方能永葆理论的生机与活力在人类思想史中散发出永恒的光辉价值。同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也具有强大的包容性。纵观中华文化历史无论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还是汉唐直至明清的八方来朝无论是魏晋时期的儒释道三教合一还是明清直至近代的西学东渐中华文化始终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阔胸怀秉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态度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以及域外文化的积极成分在文化交往交流中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创造出在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二者具有相似的核心内涵。从宇宙观来看二者都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说指出天、地、人三者“和合”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能使万物自由生发。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亦深刻阐释了“自然报复论”的思想告诫人们不可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因为“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从天下观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天下”的理解蕴含着深刻的辩证色彩

认识到天下的安宁太平离不开多方因素的共同作用。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政事上要做到“为政以德”在选拔官员时要谨记“任人唯贤”对待百姓要注意“民惟邦本”。马克思主义始终要求人们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辩证思维作为思考问题的根本方法并且站在人民立场上将人民群众视作“历史的创造者”。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契合为“何以结合”提供了现实依据。

)以何结合: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实践的历史应然

中国共产党很早就意识到二者之间的契合性是把中国人民的思想意识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连接起来的思维纽带。李大钊提出“一方面是个性解放一方面是大同世界”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理论与中华文化中“大同世界”思想串联起来开启二者结合之先河。毛泽东在写作《实践论》和《矛盾论》时引用了大量成语、典故等中华文化元素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例如他引用《后汉书》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之语来说明实践对认识的重要作用以《水浒传》“三打祝家庄”的故事为喻巧妙解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八大提出“对于中国过去的和外国的一切有益的文化知识必须加以继承和吸收”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坚定态度。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曾引用《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以“小康”一词诠释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在他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中亦能看出《易经》“保合太和乃利贞”的影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次在重要讲话中引用中国古典名句阐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对其进行新的阐发。这是对中国共产党探索“两个结合”百年来实践历程的总结和承继亦是对百年来实践经验的升华与创新开创了推进二者结合的新局面。

二、“第二个结合”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两个结合”的提出使“第二个结合”从内隐于“第一个结合”到成为与“第一个结合”并行的重要理论是对“第一个结合”的拓展和深化对新时代继续发扬党的创新品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行稳致远、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坚守文化主体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时代意蕴。

)为理论辟新:开辟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广阔空间

“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应对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的关键之举是实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要之策让党在新时代更加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里汲取养分形成更多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新理论成果从而开创出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新局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一重大理论命题并在其中深刻阐明“第二个结合”是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饱含着古代先民对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与深邃思考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党的事业发展进步提供智慧启迪和价值滋养。

)为道路筑基: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一脉相承蕴含着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这条路就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性恰恰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命运、文化传统……紧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这条道路的开辟之源、形成之根、发展之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到今天并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坚实根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行稳致远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与底蕴支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指出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致的、统一的”二者具有高度的耦合性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亦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相应的文化支撑。

)为文化守正:在世界文化激荡背景下守护中华文化主体性

文化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以及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坚持“第二个结合”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提炼、转化、融合”有利于我们树立对中华文化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在世界剧烈的文化激荡中高举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旗帜这是巩固和壮大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必由之路。当代中华文化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组成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从古至今不同时代在文化领域的显著成就并且它们之间相互深度关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内容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广博的智慧来源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

传统文化也是民族的“根”和“魂”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捍卫文化主体性的信心之源丢掉了传统文化就等于抛弃了民族的根本文化主体性的根基就会瓦解。

三、“第二个结合”的发展路向

新时代新征程纵深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始终如一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巩固定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

要发挥出“第二个结合”的巨大效能最重要的是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二者相结合的首要原则。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必须首先毫不动摇坚持其在二者相结合进程中的指导地位明晰二者“主导意识”与“支援意识”的关系否则就会陷入“主次模糊”甚至“主次颠倒”的错误逻辑之中。传统文化因为本身具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难以承担起引领当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既是“第二个结合”的本然之意也是由其自身特质所赋予的。那些罔顾历史发展规律、主张“以儒代马”的文化复古主义论调是机械的、错误的不仅无益于我国社会发展而且会致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出现偏差。

)激发活力: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积淀下的经久不衰、富有永恒价值的精华部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入发展必须继承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守正“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即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核心理念、人文精神、道德品质等进行充分挖掘进一步明确“第二个结合”的有机生长点让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交融真正实现二者从相互契合向相互结合的转变与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还应坚定不移创新。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创新性发展坚持立足当代“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加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

赓续动力:在具体实践中强化与“第一个结合”的双向互动

新时代发展“第二个结合”需要明确一个基本点。即把握“第一个结合”是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前提条件绝不可罔顾前者而只机械地谈论后者否则就会导致陷入厚此薄彼的错误思维之中。“第二个结合”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发展的科学方法是党着眼于时代新发展和社会实践新要求在“第一个结合”基础上作出的重要创新和理论深化。故而新时代的“中国具体实际”即为发展“第二个结合”的最大参照“第一个结合”就是“第二个结合”行稳致远的基本依据。因此唯有立足时代实际在实践中注重与“第一个结合”进行积极互动才能进一步推动党的事业发展进步。

四、结语

“第二个结合”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本文从“第二个结合”的内在逻辑分析入手探究了“第二个结合”中内在包含的“为何结合”“何以结合”“以何结合”逻辑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第二个结合”的价值意蕴和发展路向展开了创新阐发和拓展深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界对“第二个结合”的研究。“第二个结合”源于党对百年实践历程的经验总结探讨其在未来的贯彻落实以及优化应当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紧随社会发展实际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和实证分析后提出相应的践行策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83.

[2]余卫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辩证关系和实践创新[J].探索2022(3):1-14.

[3]徐国民王国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J].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325(2):11-20.

[4]王峰王桂芝.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就、逻辑与经验[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0(4):50-56.

[5]靳浩辉.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四重视阈[J].甘肃社会科学2023(3):52-60.

[6]洪晓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系统分析[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10):4-15.

[7]李姝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5):154-159.

[8]杨增岽范嘉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性省思:从五四时期“大同”观念的再出场说起[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45(2):7-17.

[9]杨威上官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证成与发展路向[J].齐鲁学刊2022(4):4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