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治疗模式在冠心病临床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3
/ 2

双心治疗模式在冠心病临床应用分析

刘艳玲武希梅*

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摘要】 观察临床双心治疗模式在心血管疾病临床应用疗效。随机选取20231 月至 202312 月于我院门诊接诊的17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是否给予双心医学治疗,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 88 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模式,实验组 88 例患者在常规治疗模式基础上给予双心医学治疗模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愈后情况。实验组患者双心治疗后疾病控制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常规治疗(90.8% vs 80.1%),实验组患者治疗后 I 级~II 级心功个体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各项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给予双心医学治疗模式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 双心治疗;心血管疾病

双心医学模式又被成为心理心脏学、行为心脏学,是一种以药物对症治疗为基础,通过对心脏疾病患者情绪、社会环境以及行为认知进行干预,从而提高传统治疗效果的一门科学[1]。本次研究对20231 月至 202312 月门诊接诊的 176 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分别给予常规治疗模式以及双心治疗模式,通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疾病控制情况以及心功能改善情况,从而论证双心医学在心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组:男性 46 例,女性 38 例,年龄在 40~89岁,平均年龄在(64.2±2.5)岁。对照组:男性 48 例,女性 36 例,年龄在 41~87 岁,平均年龄在(63.5±2.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病例选择标准

20231 月至 202312 月门诊接诊的 176 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均符合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排除合并肝、肾功能异常患者。(2)排除在接受本次治疗前 3 个月接受其他药物治疗的患者。(3)排除对本次用药有禁忌症的患者。(4)排除有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会以及患者家属同意,所有患者均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1.3 方 法

1.3.1 对照组 88 例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模式,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医师根据患者各项检查结果给予对症治疗,护理人员循医嘱给予个体用药指导。

1.3.2 实验组 88 例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模式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双心医学模式,双心医学模式具体内容与方法如下: (1)环境护理: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病房环境,消除患者对住院环境陌生感。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创建安静、洁净、舒适的住院环境。(2)健康指导:护理人员应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讲解心血管疾病病因、病机、治疗措施、并发症等相关内容,并耐心解答患者对治疗的忧虑。(3)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坚持每日查房,主动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进行沟通,通过列举治疗成功案列,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以及治疗依从性。(4)饮食指导: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既往饮食习惯,帮助患者调整饮食结构、改善饮食习惯,嘱患者以低盐、低脂饮食为主,并坚持少食多餐的进餐原则,餐后适当

按摩腹部,促进胃肠消化。(5)运动锻炼:嘱患者通过快步走、慢跑等运动减肥,提高自身心肺功能,并通过运动释放精神压力,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

1.4 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治疗干预 6 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显效:患者心痛、胸闷等症状明显缓解,血脂以及心电图检查均恢复正常水平。有效:患者心痛、胸闷等症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血脂以及心电图检查接近正常水平。无效:患者心痛、胸闷等症状、血脂以及心电图检查未明显改善(疾病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情况,本次研究参考 NYHA 的心功能分级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8.0 统计软件系统分析相关数据;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心功能改善情况其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用 χ2检验;P<0.05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具体情况见表 1,实验组共有 84 例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对照组共有 72 例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实验组患者疾病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2.2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情况

具体情况见表 2,实验组治疗后共有 76 例患者为 I 级~II 级心功,对照组共有 74 例患者为 I 级~II级心功,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n(%)]

组别

例数(n%)

显效

有效

无效

疾病控制率

实验组

88

45(51.0)

35(39.8)

8(9.2)

90.8%

对照组

88

39(44.5)

31(35.6)

18(19.9)

80.1%

X2

5.55

5.43

5.01

5.89

p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情况[n(%)]

组别

例数(n%)

I

II

III

IV

实验组

88

33(37.6)

28(32.1)

19(21.8)

8(8.5)

对照组

88

30(34.2)

30(33.7)

16(18.6)

12(13.5)

X2

5.36

5.33

5.13

5.10

p

<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心血管疾病患者常伴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包括焦虑、抑郁、恐惧、紧张等,心理障碍因素会降低混着治疗的依从性,严重影响患者病情的发展及预后,因此,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针对其心理障碍情况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十分重要,双心医学正是研究心血管疾病与心理障碍的一门新学科,注重身心同治。[2]心血管疾病患者给予双心医学模式与常规治疗相比,通过向患者宣讲心血管疾病相关基础知识,从而提高患者对心血管疾病相关疾病基础知识的了解,一方面消除给予患者健康教育纠正患者认知错误,另一方面提高患者对心血管疾病诊疗重要性认识,从而提高患者诊疗依从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护理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个体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通过定期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从而促使患者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从而达到促使个体心脏、心理双向健康的目的。[3]除此之外,双心医学模式通过对患者饮食、运动锻炼等方面进行干预可促使患者投入到自身疾病治疗中,充分发挥患者对自身疾病诊疗主动性,使患者由传统诊疗对象向诊疗参与者进行角色转变[4]

本次研究显示给予双心医学模式的实验组患者疾病控制率为91.1%,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双心医学在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1]欧阳新根,江均贤,黄晓春等.双心医学在心血管疾病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4):118- 121.

[2]双心诊疗模式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研讨会暨绵阳市医学会双心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圆满召开[J].四川精神卫生,2014,5(6):534- 534.

[3]孙义兰,庞振瑶.心血管疾病“双心”医学的研究现状[J].医药前沿,2016,6(27):14- 16.

[4]杨春生.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双心医学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36):44- 46.

通讯作者:武希梅,女,1979.12.22;主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冠心病的基础研究,邮箱117468712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