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D导向下轨道交通沿线产业发展研究——以松江区洞泾镇12号线西延段产业规划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1
/ 3

TOD导向下轨道交通沿线产业发展研究——以松江区洞泾镇12号线西延段产业规划为例

单向导

上海同测规划设计勘测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000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轨道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轨道交通沿线与产业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轨道交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以松江区洞泾镇12号线西延段产业规划为例,研究以轨交TOD为导向,提出产业规划策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打造经济新增长极,实现轨道12号线西延对洞泾镇的带动作用,旨在为类似地区的轨道交通沿线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轨道交通 TOD 产业规划

一研究背景

1.1TOD理念概述

TOD即交通导向型开发,强调以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打造紧凑、混合用途的城市空间,其核心在于通过优化公共交通站点及周边的土地利用和业态布局,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和使用效率,进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2研究重点

(1)针对TOD及轨道站点周边地区,聚焦产业、交通、空间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2)对上海12号线3个站点涉及区域进行详细的分析研判,提出目标定位、总体策略、产业路径、产业体系等内容。

(3)选取重点区进行详细优化设计引导。

1.3研究范围

本次研究以TOD理念圈层关系为基础,划分两个规划范围。

(1)总体研究范围:以轨交站点800-1600米15分钟次级影响区域,明确整体产业发展定位、未来规划战略、产业发展布局等;

(2)重点优化区:轨交站点400米范围内5分钟核心建设区,轨交站点400-800米10分钟直接影响区域,主要针对三个站点的不同特征,因站施策,提出具体发展策略、产业用地布局等。

二项目认知

2.1时代印迹

1产业兴镇——典型的产业强镇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乡镇企业逐渐成为洞泾经济的重要支柱。1978-2018年以来,乡村工业企业快速发展,第二产业迅速升温。“小镇内生动力、城市功能外溢、创新驱动转型”三股力量推动地区快速发展。

2创新萌芽——人工智能产业正快速发展

洞泾镇集聚人工智能企业约40家,占松江区40%,发展形势较为乐观。2018年规上企业工业总产值为67.49亿元,人工智能企业产值约5亿元,占规上企业产值比重约为7.5%,比重较低,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

2.2未来潜力

1交通聚力—— “东出西联、南承北接、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

洞泾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G60、G15、G50、G1503高速公路环绕,沈砖公路、沪松公路、嘉松南路贯穿镇区,轨道交通9号线、有轨电车T4、T6线相互交织,东出莘庄商务区,西联佘山风景区,南承松江新城,北接虹桥枢纽商务区。

2产业动力——12号线西延加速产业要素流动,助力洞泾打造人工智能高地

12号线号称“换乘之王,路盲专线”,连接西南副中心-中央活动区-东北副中心的大动脉,穿越闵行、徐汇、黄浦、浦东等七个行政区。背负着重大使命的12号线西延至洞泾,辖区内设有沪松公路、刘五公路、洞泾站三站,推动G60与莘庄CBD连为一体,从此洞泾步入双轨时代,助力洞泾走出转型发展新路径。

2.3现状研判

2.3.1区位特征

洞泾镇隶属松江东北区九亭-泗泾-洞泾-新桥城镇圈,是松江距离主城区最近的区域。同时,九亭-泗泾-洞泾-新桥片区在上海2035总体规划中属于近郊整合提升型城镇圈,是上海连绵城区1500平方公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12号线的西延将有助于松江东北片区夯实上海主城区的地位。

2.3.2交通特征

沈砖公路作为基地东西向交通轴线,是洞泾的交通城脊,连接着主城与郊区,是城镇形象展示的重要界面。同时穿越科大智能基地等众多要素资源,是最重要的城镇功能轴线。目前界面较为凌乱,功能和交通上都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

2.3.3空间特征

1)功能:基地现状以刘五公路为界,西侧以新松嘉园、樾山四季等居住配套为主,东侧以工业园为主,居住功能与产业功能分割明显。

2)用地:基地内多种用地混杂,工业用地与居住、商业、办公等用地交织,造成城市空间零碎,整体环境品质不高,亟待整理。

3)风貌:基地内多为单一生产的工厂,且建筑品质不佳;商业配套以生活性商业为主,未形成一定规模;多数道路道路绿化形象不佳,河道两岸景观缺乏地域特色,整体风貌品质一般。

2.3.4产业特征

1整体现状

2018年洞泾镇产业比重为0.6:41.4:58,呈“三、二、一”结构,其中一产较为平稳,二产、三产占比较大,二产以电子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为主,五类合计占比达79.1%,主导产业比较鲜明,新兴制造产业增长较快,二产占比有稳步提升趋势。

2企业综合研判

本次规划研究通过地均税收、地均产值、人均产值和单位产值能耗四大指标,评价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得分=Σ(指标值÷基准值)×指标权重+地方加分项或减分项),研判得出保留提升、有机更新、产业调整和整治腾退四类企业类型。

a.单项指标评价:地均税收=实缴税金/占地面积

洞泾镇地均税金为2.32亿元/平方公里,低于上海开发区平均值(104产业区块)8.68亿元/平方公里的平均值,经济发展质量较低。

b.单项指标评价:地均产值=工业总产值/占地面积

低效工业用地占比较高,低于园区平均值的占73.1%,低于上海市开发区平均值的占91.2%,集聚效益不明显。

c.单项指标评价:人均产值=工业总产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数

洞泾工业区整体平均值97.44万元/人,低于工业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上海开发区平均值(104产业区块)158.39万元/人,人均产值不高,工业综合实力有待提升。

d.单项指标评价:产值能耗=综合能耗/工业总产值

洞泾镇现有工业企业产值能耗为0.27吨标准煤/万元,上海松江经济开发区产值能耗0.044吨标准煤/万元,整体产值能耗不高,存在局部能耗较高企业。

1地均税收图       图 2地均产值图        图 3人均产值图       图 4产值能耗图 图 5综合研判结论

依据综合得分,叠合未来站点影响,对工业用地再次研判,识别出四类空间。保留提升类,占比35%,现状企业及项目综合研判结果较好,以保留为主,对立面风貌进行整治;有机更新类,占比30%,综合研判结果一般、清退实施性较弱,建议引进优质企业项目来盘活,以企业自主更新升级为主;产业调整类,占比25%,综合研判结果较差,可在保留产业建筑的基础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建议以政府为主导对该类型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整治腾退类,占比10%,建议优先清退的用地。

三总体定位

3.1总体定位

洞泾创脊、未来画轴。创建多元活力的创新服务带,打造汇聚八方的人文链条,构建集约高效的超级中枢。

3.2发展策略

1区域联动:提升主城联系,带动产业转型

借助12号线联系多个产业发展平台的优势,将莘庄商务区核心与洞泾人工智能联系起来,带动传统镇区产业的转型与提升,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产业的聚集。

2产业构建:三大产业组团,六大产业平台

构建人工智能展业组团,包括产研展销推介平台、创新全产业链服务平台、和创企投融资服务平台三大平台;建立智慧制造产业组团,包括智慧共享平台和企业成长服务平台两大产业平台;营造文化旅游产业组团,主要为人才储备平台。

3圈层布局:功能圈层布局,延展高价值区域

以轨道交通站点等级为划分依据,以TOD400米和800米影响区域为站点圈层布局临界点,划分中心站、组团站和一般站。中线站核心圈层以商业与商务办公功能为主,组团站核心圈层以商业与公共服务功能为主,一般站核心圈层以居住及配套服务功能为主。

图 6圈层布局功能占比示意图

4功能复合:地块功能混合,开发强度向站点聚拢

提倡轨交站点周边高强度开发,物业开发与轨道设施叠合发展,将轨道枢纽与上盖物业结合,形成下部车站、中部商场、上部住宅、办公、酒店的立体开发模式,促进交通功能和物业在多层面、多方位地连接和融合。

城市中心区的轨道站点,多以商业、商务主导,聚集多元混合功能,形成集零售、餐饮、娱乐、休闲、文化为一体的“一站式”消费目的地。

位于居住区的社区型站点,发展生活服务功能,设置综合购物中心和活动中心,建设文化娱乐配套设施,形成社区邻里中心,创造活力共享社区。

5特色站点:一站一品,增强洞泾城市吸引力

针对基地内三个轨交站点,因站制宜,打造特色化站点主题。智慧产研组团,围绕沪松公路站打造以智能机器人为主的智能科技研发片区,未来的科技研发新高地;田园宜居组团,依托刘五公路站,结合车辆段上盖综合服务,优化提升居住环境,探索城郊融合的TOD新景观;枢纽活力组团,借助洞泾站双轨优势,合理开发佘山风貌控制区,建设多元文化特色场站。

四产业规划

4.1产业体系构建

基于洞泾现状产业分析和未来产业趋势研判,构建以文化旅游、科创研发和电子信息为基础,智能制造、生产性服务为主导,人工智能为龙头的未来洞泾产业体系。完善智能制造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打造研发孵化产业、生产服务性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高科技产业等为一体的智能制造产业链,加强企业纵深化发展。

4.2产业布局规划

基于对洞泾未来产业体系的构建和产业类型的选择,结合现状空间特征,本次规划以制造业升级为引领,打造三大产业板块,由东向西分别为人工智能板块、智能制造板块和综合服务板块。

人工智能板块以科技服务和人工智能为产业主导,南侧结合现状工厂和居住建筑,布局适量智能制造和生活性服务业。智能制造板块现状以工业厂房为主,因此该板块结合现状产业进行升级转型,打造创新孵化、智慧物流、在线经济、文化创意和智能制造产业。综合服务板块现状以居住、生活服务等功能为主,未来结合板块内大量的生态用地,发展文化旅游、生活服务和综合服务产业。

图 7产业布局规划图

五重点区域引导

5.1智慧产研组团——产业环境的全面重塑

1注入AI展示功能,营造未来科创智能氛围

总体形成“北总部,南研发,东西转型升级”的结构体系。

站点北侧引入总部功能性企业,构建人工智能产业核心,打造总部经济带。设置总部办公、文化展示等功能,打造活力街区;围绕智能机器人核心产业,注入AI展示功能,打造最新科学技术、产品发明的展示和交流场所,营造AI创新氛围。

站点南侧布局研发板块,植入科创研发和配套消费功能。发挥智能科技产业基础,借TOD的经济、区位优势,推动洞泾成为世界领先的智能科技示范区。

站点两翼推动实体型制造业转型升级。西侧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研发区,以创异工坊为龙头和触媒,推动片区科创文创转型;东侧打造数字制造产业提升区,结合现状工业厂房,有序推进存量工业用地更新。

2构建人性化尺度的街巷网络体系

尊重原有道路肌理,叠加轨交影响,加密南侧地块路网,打造人性化街巷尺度。其次,设置磁悬浮人行道、光伏车行道、虚拟现实步行空间等,打造世界领先的智能化环路新场景。

5.2田园宜居组团——居住环境的优化提升

1综合地铁上盖开发,构建洞泾IP,打造网红云上城

复合化业态功能,构建集居住、公寓、酒店、办公、综合商业等为一体的一站式复合化TOD综合体。充分利用车辆段南侧水系和农田景观,缝合城市空间与田园生态,突出洞泾的在地特色景观,实现地铁上盖段与周边环境的协同发展。

2站点周边打造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助推洞泾工业企业转型升级

依托站点周边大量现状工业厂房,规划沿沈砖公路两侧打造小微企业孵化器,构建科技化道路界面;南侧作为数字制造产业提升区进行存量产业提升,助推工业企业转型升级。

3梳理田园环境,打造城郊融合的TOD新景观

抓住洞泾都市近郊的区位特征,打造都市田园农耕体验区,如亲子采摘园、学农体验等,每年定期举办农业科普节、稻田艺术季等活动,增加小镇和站点周边地区活力。

5.3枢纽活力组团——功能能级的提质升级

1适度开发,合理管控,确保建设地块与控制区和谐相融

枢纽活力组团西侧片区位于开发边界之外,同时受佘山国家森林公园高度管控限制,多项约束条件使其发展受限。

借力洞泾站作为9、12号线双轨交汇枢纽站点优势,规划建议在区总规用地的基础上,将南侧零星商业用地适当集中开发。结合洞泾站周边生态、旅游、文化资源,植入田园郊野旅游功能,将商业与自然相融合,设置旅游型商业业态、主题体验型零售业态和主题趣味展览等。

2植入创新人才支撑功能,激活片区活力提升

对站点南侧现状商业地块进行改造提升,植入创新创业功能,如科技办公、复合SOHO、酒店公寓、商业休闲、路演中心和众创论坛等,打造年轻化创新创业综合体,创新支撑功能提升片区人气。

六结语

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对未来轨道交通沿线产业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1)应坚持TOD导向下的规划理念,将轨道交通站点作为核心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打造集居住、商业、办公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开发区域,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进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2)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资金筹措能力以及政策执行力度等实际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措施。

(3)应注重产业规划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文化影响等多方面的平衡发展,实现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梁菁. 空间与政策双向耦合导向下TOD综合开发规划方法优化[A].城乡规划,2023(09)

[2].武晋. TOD理念下济南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规划控制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23

[3].陈雅然. TOD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用地的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与法,2012(07)

[4].李锴,严涵,瞿奇. “上海2035”总规实施背景下的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城市空间优化策略[J].交通与港航,20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