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排痰护理模式应用于慢阻肺患者临床护理中的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1
/ 2

振动排痰护理模式应用于慢阻肺患者临床护理中的价值

陈媛

南通市老年康复医院  江苏南通  226000

【摘要】目的分析对于慢阻肺患者,实施振动排痰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80例慢阻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n=40)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n=40)实施常规护理+振动排痰护理。结果:护理后,试验组患者每日排痰量多于对照组(P<0.05)、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护理满意度(97.50%)高于对照组(80.00%)(P<0.05)。结论:对于慢阻肺患者采取振动排痰护理模式,可以提升患者的每日排痰量、血氧饱和度、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慢阻肺;振动排痰护理模式;每日拍痰量;血氧饱和度;护理满意度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的主要特征为气流不完全可逆,进行性的受限,该病好发于存在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以及长期接触污染环境的人群。由于目前缺乏对于该病确切的病因,临床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多以遵循预防和综合治疗为主。在临床上发现慢阻肺患者由于痰液蓄积,咳痰无力,极易导致肺部及上呼吸道感染加重患者的病情,既往临床上多采用翻身拍背、体位引流、雾化吸入等方式促进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但临床效果有限。相关研究指出[1],振动排痰可以利用机械振动的力量,使坠积在气管、肺泡等部位的痰液排出,对于改善呼吸形态、降低肺部感染几率均有不错的临床效果。基于此,本文将振动排痰护理模式应用于慢阻肺患者中,现就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3月-2024年1月收治的80例慢阻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进行分组,每组患者40例。纳入标准:(1)满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WS 318-2010)》中对于慢阻肺的诊断标准;(2)了解本研究的流程,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肺部疾病;(2)精神、认知障碍,无法进行正常的沟通;(3)存在气胸、胸水等胸壁疾病;(4)存在肺部血栓或咯血。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2.55±5.39)岁;病程(4.85±1.35)年。试验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1.86±5.17)岁;病程(4.90±1.28)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展开比较。

1.2研究方法

1.2.1常规护理:遵医嘱给予患者对症的止咳平喘、舒张支气管及氧疗治疗,对于存在感染征象的患者,积极开展痰培养结果确定致病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告知患者在院期间保持良好的作息,并做好生命体征监测。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调节病房的温湿度适宜,按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每日使用紫外线灯进行消毒,避免患者之间交叉感染加重病情。告知患者饮食以富含营养的易消化食物为主,减少摄入辛辣刺激,高油高盐食物,在患者病情缓解后,给予患者呼吸训练指导,辅助患者提升肺功能。

1.2.2振动排痰:告知患者将身体前倾,为患者取合理体位,一手扶住患者身体,一手使用排痰机叩击头在患者胸部,按照从外至内,从下至上的顺序进行叩击振动排痰,促进痰液从支气管到气管的排出,每次15min,每日3次。在振动排痰的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情况,避开心脏、胃肠道等部位,对于痰液较多的部位可适当增加停留时间,提升排痰效果。

1.3观察指标

1.3.1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的每日排痰量和血氧饱和度。

1.3.2根据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统计患者满意情况。满分一百分,其中不满意0-59分,比较满意60-79分,十分满意80-100分。满意率=(比较满意+十分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数据均满足正态分布,计数资料、计量资料(±s)、行χ2、t检验。P<0.05表示有差异。

2.结果

2.1护理前后的每日排痰量和血氧饱和度比较

护理后,试验组患者每日拍痰量多于对照组(P<0.05)、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护理前后的每日排痰量和血氧饱和度比较(±s,n=45)

组别

例数

每日排痰量(ml)

血氧饱和度(%)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试验组

40

18.52±9.10

45.21±7.59

85.69±2.33

97.10±2.17

对照组

40

18.69±9.33

35.62±7.19

86.01±2.40

92.33±2.35

t

0.467

26.521

0.360

13.570

P

0.642

P<0.001

0.719

P<0.001

2.2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39/40(97.50%)高于对照组32/40(80.00%)(χ2=4.507,P=0.035)。

3.讨论

在我国慢阻肺的发病率约为8.6%,且每年还呈1.04%的增幅逐年上升,一旦确诊慢阻肺,由于长期治疗和反复发作,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和生存质量,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

[2]。目前临床上对于慢阻肺患者最主要的治疗原则就是恢复患者的正常通气,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但既往对于此类患者采取的辅助排痰措施效果有限,并不能很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因此本文将振动排痰护理模式运用于收治的慢阻肺患者[3]

结果显示,护理后,试验组患者每日排痰量多以对照组(P<0.05)、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97.50%)高于对照组(80.00%)(P<0.05)。究其原因,振动排痰机基于呼吸系统的黏液动力学原理,通过高频的振动,刺激患者气道远端的痰液向近端靠拢聚集,并利用平行于身体表面的水平力和垂直于身体的垂直力,促进痰液的排出,改善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度,从而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于慢阻肺患者采取振动排痰护理模式,可以提升患者的每日排痰量、血氧饱和度以及护理满意度,值得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吉淑娟,贺坤,王雪岭.机械排痰配合缩唇式呼吸训练在慢阻肺患者护理干预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工程,2021,28(12):1703-1704.

[2]张广娟.慢阻肺患者护理中振动排痰护理的应用价值及对住院时间的影响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2021(1):0109-0110.

[3]王亚贞.慢阻肺患者护理中振动排痰护理的应用价值和对住院时间的影响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2022(1):0097-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