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活动体验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1
/ 3

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活动体验的研究进展

王翠如

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  上海  201199

【摘要】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治疗髋关节疾病最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之一,术后早期活动可有效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本文综述了影响患者早期活动体验的主要因素,指出多学科协作制定早期活动方案、进行疾病认知干预、采用多模式社会支持等干预,可提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体验。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早期活动体验;影响因素;进展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解决终末期髋关节疾病的一线治疗方案[1]。随着患者年轻化的趋势,他们对术后重返工作岗位、社交、体育和休闲活动的康复需求越来越强烈。加速康复外科在关节置换领域的发展,显著增加了患者的肌肉力量、促进了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术后卧床相关并发症,而早期活动是术后康复的核心,亦是研究的热点[2]。近年来随着人文医学的发展,医护人员除了关注患者的治疗效果外,也逐渐重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体验。本文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活动体验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安全有效的早期康复指导提供参考。

1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早期活动现状

尽管相关指南和共识已经详细介绍了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早期活动的时间、频率和方式等内容,但当前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早期活动的实施情况不佳。澳大利亚一项关于关节置换患者首次下床活动的多中心调查研究显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当天仅有9.4%的患者下床活动[3]。倪惠[4]等对全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早期活动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4.9%的骨科护士认为实施过程较为顺利。Tiwari[5]等对加拿大7个省份20名骨科医师进行质性访谈,结果显示医师们一致肯定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但医师下达医嘱后没有对临床护士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其初步估计患者术后48h内早期活动实施率为75%~90%,有待进一步提高。

2影响髋关节置换患者早期活动体验的因素

2.1患者因素

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术后疼痛、对疾病的认知等都与术后早期活动体验有关。罗婷[6]等研究得出,患者文化程度是恐动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文化程度较低者,对疾病知识、髋关节置换术手术知识以及术后康复理念了解程度不高,术后害怕移动患肢,对下床、体位变换等恐惧程度更高。如患者对自身疾病认知较严重,对战胜疾病的信心就不高,而对自己病情认知过轻的患者,对手术后出现的征兆不够在意,对一些并发症的准备也不够充分,这都会产生悲观、绝望、激动,愤怒等负面情绪。

2.2家庭支持因素

髋关节置换患者手术后不仅因疾病承受痛苦压力,给家人带来的负担和不便更是让患者心怀愧疚。家庭支持包括生活照顾上的支持及情感上的支持。家庭支持低,对战胜疾病的信息不足,病人易产生负性情绪,回避早期活动。有了家庭支持,在患病过程中患者可通过向家人倾诉烦恼及痛苦来减轻负性情绪。家属陪护同时也可对患者的早期活动起到督促作用,协助医护人员监督患者每日完成要求的锻炼量,增强康复信心。贺明春[7]等访谈了髋部骨折患者,其中经历了急性期之后的患者表达了经济问题,担心给家庭造成经济负担。

2.3疾病相关因素

髋部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患者要承担疾病所带来的生理及心理上的痛苦。研究[8]表明,患者在围手术期常有疼痛、伤肢肿胀等症状,也极易诱发便秘、尿路感染、营养低下、直立不耐受等并发症,进一步诱发或加重衰弱情况,同时,仍有部分医院在术后给患者留置较多的导管,如静脉输液导管、导尿管、伤口引流管等,术后早期还需要进行心电监护,影响其对早期活动的正确感知,阻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无法达到手术预期。赵金立[9]等的研究指出,手术过程容易诱发及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影响早期活动的进行。

2.4医务人员因素

医务人在患者的整个康复过程中充当着引路人的角色,若医护人员不能及时为其提供相关指导信息,会对其功能锻炼积极性产生较大影响。张艳霞[10]等的研究显示,国内某医院骨科护士中只有9.3%的护士认为患者应该在术后24h内早期活动,3.72%的护士表示自身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最新康复指南的认识缺乏。王恬[11]等在对骨科护士的访谈中发现,医护专业知识信息不对称,沟通协调欠缺。医务人员的知识乏也成了影响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计划落实的主要因素。

3髋关节置换患者早期活动体验的具体内容

3.1床上运动与步态训练

早期活动的干预内容主要包括由静态床上肌力训练和单关节活动逐渐向坐位以及步态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练习过渡。岳孟婷[12]等研究指出,卧位训练应包括呼吸训练,踝泵运动,臀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髋关节外展、屈曲、伸展,直腿抬高训练,坐位训练及站位训练,住院期间以静态床上肌力训练和单关节活动为主。但也有研究提出,术后单纯床上运动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后活动能力并无明确益处,推荐术后在首次下床活动之后,进行更多的坐位和站位的练习。在坐姿训练和步态训练之间,有研究加入了原地踏步练习,显示踏步可以通过不断转移重心提高患者的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更好地进行之后的步态训练。

3.2抗阻训练和有氧运动

抗阻训练和有氧运动是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内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肌力明显下降,抗阻训练可以用较短的训练时间(20~30min)有效刺激肌肉,改善肌纤维的收缩性能,增强肌肉的力量和围度,保证和巩固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长期指标和生活质量。其中,渐进式阻力训练是抗阻训练方式中被认为具有良好效果的方式之一,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人群干预可行性高,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和关节功能恢复的改善效果可观,鼓励患者使用沙袋训练、测力计训练等。而有氧运动需要更长时间(40~60min)的训练来提高运动成绩。

4髋关节置换患者早期活动体验的干预现状

4.1多学科协作制定早期活动方案

随着ERAS的推广,多学科的协作也开始逐渐启动,加速康复方案往往涵盖了营养、护理、医疗、康复、老年等多个专业领域。冯桂莲[13]等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患者48h规范化步行管理,在加速患者康复的同时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且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15d再入院率,患者的满意度也有所提高。罗婷等针对恐动症患者的特点,设计恐动症早期活动管理方案,能够减轻老年THA患者恐动症状和术后疼痛,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早期恢复,提高患者的满意率。

4.2早期疾病认知干预

有研究[14]表明,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影响患者早期活动的依从性。因而近年来通过向髋关节置换术病人讲解康复训练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性,强调回避训练会减弱关节活动的能力及耐力,也会增加自身疼痛感,来逐渐提高患者的配合及依从意识。龚春兰[15]等采用以个性化视频为基础的健康教育联合行为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改善患者的各项遵医行为率。面对面的口头宣教依然是目前住院患者主要的健康教育模式,同时建议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结合图片讲解、视频宣教、微信群等方式,加深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提高其自我效能,促进其采取积极应对方式。

4.3采用多模式社会支持

髋关节置换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其身体生理功能下降,并且疾病早期肢体活动不能,导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常需要家人或者护工的陪护。此时,患者家人的理解和对患者的悉心照料可以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安慰,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提升患者康复的自我效能。Yoon[16]等对15位使用骨科患者导航员的患者进行质性访谈,患者描述了从患者导航员处接收情感支持服务、信息支持服务和护理协调服务,对早期体验产生了积极影响。Kumar[17]等电话采访了20名全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后出院的患者对未来使用移动应用程序进行关节置换康复的需求,患者表达了对于同伴支持及情绪健康需求,研究结果将帮助护士在关节置换术后准备和实施远程康复计划。

5小结

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活动可促进术后肢体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目前的报道中患者在早期活动的过程中存在多重的生理需求,术后对于手术及康复效果感到焦虑及不确定感甚至恐惧。本综述探讨了髋关节置换患者早期活动体验的影响因素,发现此类研究尚不全面。而目前我国对髋关节置换患者早期活动的干预方案尚未得到统一,对患者早期活动过程中体验的收集仍有欠缺,大多数研究仍集中于改善患者肢体功能,而忽略患者的情感及知识需求,未来可将患者体验作为早期活动干预的一部分评价内容,为制定更为精准、全面的髋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护理模式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方曙静,刘梅,禹茜等.术后活动性疼痛评估对全髋关节置换病人早期下床活动的影响[J].全科护理,2020,18(15):1840-1842.

[2]刘丽芳,陈洁.加速康复外科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15):229-232.

[3]倪惠,瞿春华,金哲君等.多学科合作管理促进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效果观察[J].老年医学与保健,2020,26(04):681-684.

[4]倪惠,卢根娣,单亚维等.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最佳证据总结[J].解放军护理杂志,2020,37(09):44-47.

[5] Tiwari, A., Karkhur, Y. and Maini, L. (2018) Total Hip Replacement in Tuberculosis of Hip: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Trauma, 9, 54-57.

[6]罗婷,周其珍,周雯颖.恐动症早期活动管理方案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康复进程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22,29(20):170-172+176.

[7]贺明春,盛娟,王一明.早期下床活动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12):83-85.

[8]郑琼,卢佩兰,王艳梅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21):3176-3180.

[9]赵金立,许平平.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护理与康复,2021,20(09):22-25.

[10]张艳霞,王丽娜.早期下床活动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安全性及有效性的Meta分析[J].全科护理,2023,21(30):4309-4314.

[11]王恬,刘晓宇,武甜甜等.髋关节置换病人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最佳证据总结[J].护理研究,2021,35(17):3071-3076.

[12]岳孟婷,古晨玉,张子营.早期下床活动干预应用于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效果[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0,42(02):158-161.

[13]冯桂莲,温文先,罗程等.规范化步行管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加速康复效果的影响[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21,21(02):229-232.

[14]赵雅清,江楠楠,张亚男等.早期康复护理对改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髋关节活动度及行走能力的作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4,41(01):116-117.

[15]龚春兰,李朝旭,田人之等.个性化视频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早期活动中的应用[J].循证护理,2021,7(09):1218-1220.

[16]Yoon, T.R., Rowe, S.M., Anwar, I.B. and Chung, J.Y. (2001) Active Tuberculosis of the Hip Treated with Early Total Hip Replacement—A Report of 3 Cases. Acta Orthopaedica Scandinavica, 72, 419-421.

[17]Kumar, V., Garg, B. and Malhotra, R. (2015) Total Hip Replacement for Arthritis Following Tuberculosis of Hip.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6,636-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