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与水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2
/ 2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与水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洪艳

身份证号:320305199010273365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与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及治理策略,并深入研究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原理与应用,以期为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水生态;修复技术;

一、引言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过高,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水质恶化,水生生物种群结构失衡的现象。富营养化不仅影响水体的使用功能,还会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的威胁。因此,研究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与水生态修复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及治理策略

  1. 成因分析

外源性污染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类污染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类废水。其中,工业废水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含有高浓度营养物质的废水,如氮、磷等,这些废水如果未经有效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就会导致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含量迅速上升。此外,农业面源污染也是外源性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会导致土壤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流失,进而通过径流和渗透等方式进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另外,城市生活污水也是外源性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如果不经过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也会对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

除了外源性污染,内源性污染也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内源性污染主要来源于水体自身的生态系统。底泥是内源性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底泥中积累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这些营养物质会从底泥中释放出来,进入水体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此外,水体内部的生物作用也会对水体富营养化产生影响。例如,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在生长和代谢过程中会释放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如果得不到及时消耗或转化,就会积累在水体中,进一步加剧富营养化现象。

  1. 治理策略

首先,控源截污是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基础措施。其核心在于通过严格控制外源性污染物的排放,减少营养物质的输入。这要求我们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等方式,有效遏制营养物质的过量输入。同时,对于已经排放的污染物,需要通过建设和完善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确保污水得到妥善处理后再排放,避免直接对水体造成污染。

其次,内源治理是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环节。由于底泥中积累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这些营养物质会释放到水体中,加剧富营养化现象。因此,内源治理主要是通过清除底泥中的营养物质,减少内源性污染。这可以通过底泥疏浚、底泥稳定化处理等技术手段实现。同时,还需要加强水体内部的生物作用,通过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加速营养物质的转化和去除。

最后,生态修复是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手段。它主要是通过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这包括恢复水生植被、构建生态浮床、投放水生动物等措施,以建立稳定的水生生物群落,利用生物群落间的相互作用和食物链关系,实现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转化和固定。同时,通过构建湿地、建设生态护岸等工程措施,增强水体的生态服务功能,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三、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1. 原理介绍

水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基于生态学原理,其核心在于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实现水生生物群落的恢复、水质的改善以及水环境的优化,从而恢复水体的生态功能。这些技术不仅涉及对水生生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还包括对水体中营养物质的转化和去除,以及提升水体自净能力的措施。

生物修复技术是水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利用特定的水生生物,如微生物、水生植物等,通过其代谢作用来转化和去除水体中的有害物质。例如,某些微生物可以分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而水生植物则可以通过吸收和固定水中的营养物质,减少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从而抑制藻类的过度繁殖。

生态工程技术也是水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构建人工生态系统,以改善和恢复水体的生态功能。例如,生态护岸和生态缓冲区的建设,可以减少河流和湖泊的侵蚀,提高水体的稳定性;同时,这些生态工程措施还可以为水生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地,促进水生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湿地修复技术在水生态修复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作为自然界中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通过恢复湿地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提高湿地的净化能力,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此外,湿地还可以为水生生物提供繁殖和栖息的场所,有助于恢复水生生物群落的完整性。

  1. 应用实践

在实际应用中,水生态修复技术的选择与应用需紧密结合具体的水体类型和富营养化程度。不同的水体因其特性、规模及污染程度的不同,所需的修复技术也有所差异。因此,在选择水生态修复技术时,需综合考虑水体的自然特征、环境条件以及修复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和组合。

以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为例,生物操纵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该技术通过调控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特别是增加食藻鱼类和滤食性贝类等生物的数量,以控制藻类的生长和繁殖。通过调整湖泊中的生物群落结构,建立起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从而降低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含量,改善水质。这种技术在实践中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提供了新的途径。

而在河流生态修复中,生态工程技术的应用则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河流的污染状况和生态退化问题,可以利用生态工程技术构建生态护岸和生态缓冲区。生态护岸通过采用生态友好的材料和结构,减少对河流的侵蚀和破坏,同时提供水生生物适宜的栖息地。生态缓冲区则通过设置一定宽度的植被带,过滤和吸收河流中的污染物,增强河流的自净能力。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河流的生态稳定性,还能有效改善河流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除了上述两种典型应用外,水生态修复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其他类型的水体修复中。例如,在湿地修复中,可以通过恢复湿地的自然植被和水文循环,提高湿地的净化功能;在水库治理中,可以采用生态浮床等技术,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盐输入。总之,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其选择和应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优化。

结语

本文综述了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与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实践。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和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地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恢复水体的生态功能。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水生态修复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为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杰.水体面源污染来源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8,No.727(17):187-188.

[2]温燕华,刘可暄.国内外面源污染治理综述[J].北京水务,2020,No.211(02):29-31.DOI:10.19671/j.1673-4637.2020.02.007.

[3]王寿兵,屈云芳,徐紫然.基于生物操纵的富营养化湖库蓝藻控制实践[J].水资源保护,2016,32(05):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