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创新机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8
/ 3

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创新机制研究

徐向阳

韩城矿业公司  物资供应中心 

摘要:随着党员教育事业的不断扩张与发展,对于党员的教育工作模式运用到各个层面,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该模式起到了关键性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党建发展,这两者可以说是相得益彰、互相补益。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彻的方针是“汇聚、融合、应用”,智能、网络与大数据汇聚、融合,实现了资源共享与信息互联。这不仅在最大限度地完善发展工作,也在点滴进程之中更新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观念,使得每一项工作落地有声、实践有效。

关键词:党员教育 创新发展 实践策略 高效融合

    一、多措并举,实现党员教育的多元化与专业性的双效合一

青年党员是党政建设的未来希望,是共产党员队伍的储备力量,党员教育对于党建工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交流、对话,让政治工作和青年党员之间实行无阻碍互联互通。让党员在本单位就能享受一级党建的指导服务。比如在培养青年党员的政治思想建设方面,可以运用交流平台和市委党校的专家老师进行联络,让老师为青年党员进行上课指导。为了提升大家的学习热情,还可以运用微信打卡积分、点赞评分等形式来促进学员的学习兴致,从而让这样的党建授课更具实效性。单位建立中青年党员的全程信息数据库,对中青年党员的思想建设状况都做了详实的实际记录,并进行有规划的信息分类存档。这样在青年党员的思想建设方面有了卓越的成效,同时也留下了真实宝贵的党建数据,为党建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青年党员工作者所必具的素养

青年党员工作者首先要具备忠诚这一品质。我觉得忠诚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对单位的忠贞与效忠,而应该引申为一种超越性的涵义-----即对单位文化有一种极深的认同感,在单位有一种极高的自豪感,将自我的价值与单位的荣辱紧紧联结,达到合二为一的境界。因为只有忠诚的工作者,才能成为机关单位铁打硬盘里最长久的兵。忠诚的青年工作者考虑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利益得失,而是完全顾全单位之大局,可以说这是一种大远见、大格局。他与单位的关系是“一荣俱荣,荣辱与共”。当单位得到长足、良性的发展的同时,忠诚的青年员工也为自己赢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具张力、更具持久力的职位效能。而一位具有忠诚性质的青年工作者,他也会在其单位获得更多更深的获得感与归属感,从而拥有更加深刻的职业幸福感。

有一句俗语说得好:“遇到难处,勇于承担责任的是员工;善于推卸员工则是团队的废角料”。一个优秀的青年工作者,必须具有强烈的使命意识,一马当先担职责,勇往直前挑大梁。使命感既是青年员工得以不断成长的催化剂,也是引领整个团队开拓创新的奠基石。敢于承担职责,既展示了一个优秀员工的魄力所在,更是增加了整个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优秀的青年工作者还必须做到效率二字的精准与精确。效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自我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有效的时间管理是工作高效率的必然前提。就拿我自己为例,经过长时间的探与研究,我的管理时间的方法如下:最重要的就是计划。每天早上早起十分钟,用这十分钟的时间把今天一天要做的事情列在一张纸上,做一个大概的规划,每一项所花的时间都有预先界限,并在工作的时候尽力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每一项的工作。在定了总体时间规划的基础上,在每一个小项的工作开始之前,简单的列一下目标和重点的时间分配,这样就可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最高效率地完成工作。同样对于单位的整体工作,我们首先就是在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详尽完善的工作计划,然后就是做好时间分配的工作,并对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防控,做到预防有法、严控有力。最后就是对工作做评估和总结,吸取经验教训,这就是“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优秀的青年党员必须经过雕琢、塑造与打磨,唯有风霜的磨砺才能造就自身的凛冽翱翔。

三、如何突破瓶颈,迎来党员教育战略的春天

(一)要整合现有资源谨慎冒险,从而确保单位可持续发展

有的党员在管理上“不愿冒任何风险”,偏安一隅,“永不走路,永不摔跤”。但是工作不可能一成不变,如同专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要以就业市场的变化为导向,整合现有资源做调整,调整当然是一种“冒险”,勇往直前势必伴随风险。对于年轻一代党员,更是需要这样的勇气与魄力,但勇敢不等于鲁莽,一定需要百分百的审慎与沉静。对于“冒险”,我的理解是不可以盲目、更不可以没有一定程度的积淀。管理创造必须要有充分的条件,在自己的经验、人脉、学识积累到一定的点才可以谈创造。对于创新,我也有自己的理解----创新是在经验和历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延伸的。经过不断摸索、不断积累,拥有一个行业深厚的辨识度与见识力,才能有所创新。

(二)要审时度势、集思广益,获得荣誉大家享、承担责任我先行

青年党员第二要注意就是一定要树立“责任自己担,荣誉大家享”的意识。要有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与魄力,切不可推卸责任,将错误与罪责都推给他人。而且绝不能好大喜功,将功劳都归于自己身上,因为在一个集体之内,荣誉的产生都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绝不推崇个人主义。

虽然我们会面临环境的不适应、经验的欠缺、工作的挫折等诸多不利因素,但我们始终相信一个道理,那就是坦诚胜于一切,真挚带来改变。只有在坦诚中彼此沟通,在信任中相互联动,这就能使我们个人价值在集体之中得到最高效的彰显。坦诚,不但是一种厚德之道,也是给予我们更深刻的联动激励机制,让我们变压力为动力,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而砥砺奋进。

(三)要保持乐观和激情

第三点需要注意的点就是只要我们能保持乐观和激情,遇到挫折和失败时也会一直坚定目标不懈努力。青年工作者不能单单做工作狂,要将工作和生活做到高效融合。我们不但要做一名优秀的员工,也要做一名懂得生活、热爱生命的生活家。这就是工作与生活的相平衡,既要工作的果敢力与决断力,也要拥有生活的温情与温暖。

每一个青年党员都正处于发展上升期,具有巨大的实力与潜能,大家都能实现个人职业生命从平凡到卓越的飞跃。

(四)加强专业领域之间的交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青年人才可以主动地将自己推荐给专业会务组、行业协会等,让自己成为交流大会的讲者,对专业领域中的技术创新、知识思考等进行详细地阐述,从而让行业内更多人了解自己和自己的思想。这样对打造青年人才的个人品牌、提升个人形象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

加强专业领域交流,其重要的关键点就是在做工作的时候,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不断为自己注入新的活力与新的创意,立志要在事业上做出卓越的成绩。与此同时,要以积极的心态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做充足的调研分析,确保自己所做的工作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市场需求。追求工作效率,塑造品质效应,这就是职业精神之精髓:“高标准要求:要求一步,做到三步”。青年人才只有具备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才能让其专业知识对推动社会发展以及维护社会稳定重要性进行清楚的认识,才能以一种敬业奉献的精神进行工作,才能对专业领域作出正确科学的引领。

四、积极开展各种活动,营造为党旗增辉的浓厚氛围

单位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活动了解广大青年员工的思想状况和实际困难,深入了解一线员工的心声,关注青年员工的发展,主动与支部员工谈心,包括集体谈心和针对个人开展个别谈心。

书香伴我行,读书在行动,在信息化时代的促进下,青年职工的读书活动完全可以采用手机读书的方式来进行,不但读书时间灵活,而且网络平台的读书资料非常丰富,让职工们可以尽情浏览。而且“道德讲堂”讲座、观看革命教育纪录片等活动都是充分运用了信息化技术。

单位强化党员模范建设,全面发挥党员的先进意义,引导并强化其他职工的思想素养建设,团支部以广大群众特点与需求为立足点,积极热情地、创新性地开展工作,有效发挥团的引导、桥梁等积极作用。

五、多效融合,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党组织通过调研走访、剖析研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短板、经营漏洞的重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得出最有效的剖析数据,为党建工作的进一步落实提供翔实的理论依据。同时,单位还充分运用征信平台,对建设岗位制度进行有效地监管与督责。在平台上对反面案例的公示、展示,对安全责任人的警示,起到单位各个部门和各个责任人的互相督促、彼此监察。在单位形成一股“人人争当先进能手,个个坚守党性职责”的正能量氛围。

与此同时,单位党支部通过青年党员做思想政治工作,把大家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无论是在业务工作上,还是在支部工作上,都能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协作、齐心协力的良好工作局面、组织局面,最终共同把工作做好。

单位积极创建激励机制,鼓励职工争优当先。“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既纵容了个别人的散漫作风,又挫伤了一部分人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必须创新支部奖励机制,使支部能为坚强的战斗堡垒。要引导党员制定年度责任目标,每个党员对目标自我承诺、签约,使每名党员的责任意识和具体职责结合起来,在岗位上树立一面旗帜、凝聚一股力量、带动一片群众。要借助榜样的力量激励党员,支部经常性地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重视支部党员培养,发挥党员先进性。要用事业的进步激励党员,积极为青年党员创造条件,让他们成长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

今年是党建关键年,在此之际,各阶层党员从百年党史红线增强思想境界: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铭刻在心,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党成立到新中国建立,紧紧依靠人民,浴血奋战,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矢志奋斗。在我们党的百年历史中,无数共产党人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这种信仰,为的就是这个理想。

从党史信仰中汲取奋进力量:人民群众是党领导与执行的力量来源,决定着党、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与命运,不管是在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国家建设与改革的进程中,人民一直都是党仅仅依靠的基础,并通过依靠人民取得各阶段重大胜利。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我们的人民用鲜血与生命与党和军队站在统一战线,为战争胜利奉献了一份不可估量的力量。从改革开放到中国梦,我们的人民始终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在各条战线上浴血奋战、奋勇拼搏,为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加油助力。从新冠疫情到河南特大水灾,我们的人民子弟兵、各级政府部门、各路群众志愿者组成了一座屹立不倒的守护防卫的长城,真是用血肉铸成的新时代新长城,守望中国平安。这些闪耀着光芒的力量就是无坚不摧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与中国信念。

从党史力量中强化履职尽责:学习党史,激发都情,我们要一步树立为单位服务思想,服务单位发展,做到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我们要做到心系单位,勤勉工作,为单位出力流汗,向单位交出一份满意答卷。与此同时,我们应心系人民,比如单位建立的群众意见信箱和网站热线电话就是连接人民群众的桥梁,我们通过信箱和热线听取群众建议,倾听百姓心声,从而做到知民情、懂民心,让为民服务工作落到实处、掷地有声。

六、多媒体技术运用,促青年党员全景式走进革命人物形象教育

革命人物形象,与共和国共前行、共成长,经历时间的沉淀与现实的洗礼,这种红色印象已经具有历史的深邃感与时代的厚重感。多媒体QQ群、微信群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通过互联信息技术将红色教育、红色赓续利用群的文字资料、革命实物,以及光影设备等讲述红色故事、回忆红色历史,让青年党员在红色追忆中传承红色精神,从而实现红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双效合一。

党支部运用学习群对青年党员进行革命人物的红色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高效利用互联信息平台,通过学习群,让红色教育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专业性与便捷性,这就是“锐意革新、与时俱进”。

近年来,结合国家爱国主义教育,支部运用学习群对青年党员进行革命人物形象教育工作,并通过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将党史教育、爱国教育和红色教育进行三效合一,通过光影重现红色故事,影像展示革命党史,让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中回味,在记忆中追溯。

学习QQ、微信群是从小处入手、从细微开始,开展了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群活动,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抗战老兵、老红军的资料搜索与探寻。红色的影像、革命的烙印,这不仅是我们这个城市的生命印记,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灵与魂。

群里的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馆有图片展览、全息投影和各种影像资料,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红色教育这个重要主题。这里有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正面英雄事迹给我们无限激励、反面教材则引起我们的无尽警戒。群里还展示了一组组翔实的历史资料----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顾党史,激发无限感慨。在展览的过程中,让人民群众在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的同时,更是在内心留下了无尽的启迪和警示。

在一次群里的“展览馆红色教育活动里”,群里展示了展馆里有一支土枪的锈迹斑斑,有一件军大衣的破旧不堪,有一双草鞋的历史霜痕。每一件遗物都印满了历史的痕迹,也镌刻着革命的印记。讲解员讲述一个个可歌可泣的革命志士的抗战故事,他们是用生命和鲜血来谱写革命传奇。在战争时期,无数战士用自己的血泪洒下了生生不息的革命火种,给人民群众带来生命的力量。当年,无数的革命战士怀揣崇高的共产主义思想,毫无畏惧地历经种种艰难险阻,最终取得革命的伟大胜利。共产主义精神犹如一道生生不息的光亮,去除了当时一切阴霾和黑暗,给人们带来光明,并且成为一道永恒不灭的希望之光、生命之光、民族之光。

七、结语

党员教育工作是党建发展的根基与源泉,而党员的建设性成长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彰显与体现。两者的关系是深相契合、相辅相成。青年人才是单位内部的新生力量,也是单位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培养青年人才,我们必须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与细心,给他们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更重要的是要给他们足够的宽容,允许他们在错误之中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因为青春就是在不断的失误与挫折中锻炼起来的----挫折历练意志、艰险磨砺信念。“要想散布阳光到别人心中,先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的这句箴言告诉我们正能量需要从一个“我”字开始做起。只有第一个“我”开始将信念的真谛传递,才能激励千万个“你”和“他”加入到信心的团契中来。让我们在希望的等待中期盼青年人才的成长与成熟,让我们在信心的把握中助力青年从业者跨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中央党校党建部,《基层党建工作手册》(M),人民出版社,2018(12)

2:杨昆,机关党建工作要做到“五个强化”和“三个结合”(J),《当代电力文化》,2017(2)

3:李世娟, 加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推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J),《 中小单位管理与科技(下旬)》, 2018

4:李勇,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国有单位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N),《山西科技报》,2019

5:黄雅霖,浅谈单位青年工作的动态发展(J),《科技信息》2009(32)

6:柴俊、沈立平,改进创新国有单位青年工作(J),《政工研究动态》,2008(20)

7:江勇,加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探索(J),《组织人事学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