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音乐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8
/ 2

论幼儿音乐教育

论幼儿音乐教育

孙璐

新民市红旗学校

摘要:音乐是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门科目,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幼儿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和发展人自身潜在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感受能力,兼负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萌发幼儿初步感受音乐的美和表现音乐美的重要使命,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让幼儿理解音乐作品,就应该让他们听听、讲讲、动动,通过他们的听觉及身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从而把他们带进优美的音乐境界中。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培养

一、

音乐是人类的生活反应,可以促进幼儿的智慧的发展,用音乐来抒发情感,音乐还有调节情感的功能,情感特征可以让幼儿的情绪兴奋起来;音乐还具有审美功能,美的音乐能够使幼儿情绪高昂,如何掌握幼儿音乐的特点,采取正确的方法,有效的开展音乐教育,是如今摆在幼儿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过这段时间的音乐教育实践,我感觉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成功感与兴奋感的结晶,是幼儿音乐教育成败与否的关键问题。

二、培养音乐兴趣

音乐艺术有娱乐性特点,这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学得愉快,学有所得。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之中,以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精神满足,德、智、体、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遵循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培养幼儿在参与活动中感受与体会音乐,从而喜欢上音乐给他们带来的乐趣,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开拓人之间的交流,使人们得到更多的心与心的沟通。音乐内在的节拍、节奏,合奏中声部的安排,律动、舞蹈中动作的编排,音乐游戏规则等等,都会使幼儿在一种愉快的、不强迫的形式中,养成自律、自我激励的良好习惯。

三、音乐题材的选择

音乐幼儿教育最大的优势就是在于它的灵活性,老师可以根据小集体中孩子的特点,适当选择教学的内容。针对儿童好动但是动作不平稳,喜爱模仿但是经验又不丰富等特点,所以我们在选择音乐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哪些容易表现的,旋律感,节奏感比较强的音乐作品,最大限度的感染幼儿,调动起幼儿的情绪,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选那些旋律简单、形象鲜明、有模拟动物叫声的歌曲,或有游戏性质的歌曲。因为只有选有趣味性,艺术性的教材,才能吸引住幼儿。

四、节奏的训练

节奏是音乐组成的三大要素之一,也是音乐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培养节奏感是非常重要的。在节奏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幼儿动作协调、合拍、整齐地拍节奏,更要在节奏性活动中引导幼儿从运动神经上获得节奏感觉,这是形成节奏感不可忽视的条件。节奏感是以运动性为基础的,是在节奏性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可分为一般节奏感和音乐节奏感。前苏联音乐心理学家捷普洛夫有这样的解释:音乐节奏感可以说是一种积极体验音乐的从而正确感知音乐运动时间进程的情绪表现力的能力。针对这一特点,一方面通过拍手、拍腿、踏脚的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另一方面是为幼儿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运用乐器演奏活动中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节奏无处不有,让幼儿通过听音乐亲自去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奏,如钟表:嘀哒嘀哒;小狗叫:汪汪汪;汽车喇叭:嘟嘟......以及小朋友、老人、中青年人各种走路不同的节奏。同时在活动室内,布置音乐角,引导幼儿自己摆弄节奏乐器,熟悉节奏乐器的音质、音色,帮助幼儿自己从敲打节奏乐器的活动中辨别各种乐器声音的特色和性能,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敲打节奏。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乐器,喜欢什么样的节奏和声音,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使用各种节奏乐器,鼓励他们多听、多练、多感受。如学习《什么乐器在歌唱》,准备小铃、小锣、小喇叭、小鼓,让幼儿用这些乐器进行节奏练习。通过练习让幼儿感受了各种乐器的音质、音色。

五、培养动手以及动脑能力

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有助于对歌曲内容情绪的理解和感受,提高歌唱的兴趣性和表现力。如在《不倒翁》这首歌之前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些蛋形塑料糖盒,橡皮泥。教师唱这首歌的时候拿出了一个做好的不倒翁然后放在桌子上,教师轻轻的推了一下不倒翁,但是不倒翁马上又立了起来,这时幼儿那惊讶的表情都会表现在了脸上,都想来玩玩,体验之后都想自己能够拥有一个。教师心灵深处感应到孩子们的渴望于是便拿出早已准备好了的道具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制作不倒翁的乐趣。

六、语言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

首先,在进行音乐教育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当幼儿听完一首歌曲或乐曲后,教师应该及时的鼓励幼儿读者讲讲自己的感受和对作品的理解。这样,既增加了幼儿的表达机会,又满足了他们的表达愿望,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其次,我们要把握好尺度,即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时,要正确处理好音乐与语言的关系。如在歌曲小树叶时,先和幼儿玩一个语言游戏,让幼儿扮成一片片小树叶,教师扮成秋风,秋风一吹,树叶就到处飘呀飘,当风停止时,让他们说一说,这片小树叶离开树叶妈妈后飘到了哪里?有的说,我飘到了小河里,有的说我飘到了草地上,这个游戏是为学唱歌曲服务的,因此玩的次数要恰到好处,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再次,要做到有机结合,要努力将发展语言能力有机地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如:欣赏二胡曲《赛马》当幼儿初步感受了音乐所描绘的节日赛马的欢快、热烈的景象后,让幼儿根据音乐进行自编故事,互相讲述,这就给幼儿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和说话的语境,幼儿可以凭借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编出自己喜欢的小故事。这使幼儿享受到了表现自我的乐趣,同时发展了幼儿的语言。

七、音乐教育和心理教育要统一起来

音乐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由于音乐内在的特点,充分挖掘现有的音乐教育中潜在的心理教育的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音乐教育的各种形式,结合心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很好地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一)加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主动寻找音乐教育中蕴含的心理教育意义,积极尝试把二者统一于一个教育过程当中。传统的音乐教育内容中本来就有着各种形式的有关心理健康的东西,比如讲礼貌、谦让、合作、互助等主题。在音乐技巧的练习中,教师们可以培养儿童的坚强、自信、合作等优秀的品质,引导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不是仅仅注意儿童技能技巧的提高。

(二)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它的愉悦身心、调整情绪的作用要通过欣赏者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来实现。如果教师不具备高度的音乐感受力和鉴赏力,就无法通过引导儿童的欣赏活动实现音乐的内在感召力。因此,要使得音乐教育与儿童心理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音乐教师本身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水平就必须提高,这是二者有效统一于儿童教育过程的前提条件。

(三)丰富教师音乐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识,具备为每一个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音乐活动技能是儿童进行音乐表现的基础,而从技能上看,儿童间的个体差异都是十分明显的。另一方面,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同样存在着多样性,尽管其中可能有比较统一的倾向性,但每一个孩子的表现都是独一无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要使音乐教育与心理教育统一起来,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具备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并熟悉每一个孩子、能针对每一个孩子的症状,较好的把心理健康和音乐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献参考文:

[1]蒋荣辉. 《幼儿音乐教育》.[M]南海:南海出版公司.2010.55-77

[2]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23-52

[3]张梅玲. 《心里致胜》[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7.88-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