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语文课中快乐成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9
/ 2

让学生在语文课中快乐成长

杨春丽

黑龙江省木兰县民主小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1900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就要以课堂教学为阵地,科学灵活地引导和落实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乐听、乐说、乐读、乐写及乐评,从而自信成长。

一、在品词析句中快乐成长

词句是文章的生命,重点词句更是点燃生命的火种。因此,“品词析句”是学生阅读文本的第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 “如何“品词析句”,方法挺多,其中“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甚广,就是让学生通过异同点的比较,逐步把事物的个别部分和特征分辨出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他们在阅读时积极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词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把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来揣摩,学生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用词的精确,炼句的精妙。

例如教学《丰碑》第八自然段时,有这样一句话: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我把“吼”换成“喊”,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加以比较,说一说这两个词用哪一个更好,为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独特理解,孩子们的回答是这样的,老师, “吼”字充分表现出了将军认为眼前老战士的冻死,是军需处长的失职,把将军哪种生气、难过的神态充分表现了出来了,“吼”字写出当时的将军犹如一头发怒的猛兽,而“喊”却没有这种强烈的表达效果。通过这样换词比较训练,培养了学生对语言运用的情趣韵味感。接着指同学再把这种感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在指名读的同时我又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听,在同学的朗读中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将军?展开想象对将军进行肖像描述。这样,既让学生体会了本文用词的准确性,又知道如何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还在此基础上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课文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教学中,我让学生给这个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学生很快说出:“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胜利不会不属于这样的队伍”等。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比较,发现反问语气最强烈,最能表达红军战士必胜的决心和信心,由此明白要想表达强烈的感情用反问句式最好。同时在情感上也进一步升华了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也在不知不觉中相融合了。

二、在朗读感悟中快乐成长

朗读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培养情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说和写的基础,是语言文字训练最常用的方法。诗圣杜甫指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通过朗读,在鲜活的语言环境中自主地去感知理解、体验领悟、积累运用,这正是如今学生在课堂阅读实践中落实语言训练的重要方法、有效途径和得力保障。

在教学《哈尔威船长》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哈尔威船长果敢冷静、威严自信的形象,并没有对对话进行单纯理解或对人物情感单纯体验,而是让学生反复读对话:思考,人们从哈尔威船长威严的声音中了解到什么情况?(炉子熄灭了,机器停了,还有二十分钟)

老师:这二十分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船上60个人,每个人有二十秒的时间可以逃生。)

老师:哈尔威船长凭着他多年丰富的经验,冷静果敢地判断这二十分钟(够了!)

老师:够什么?(够每个人下到小艇上去)

老师:哪些人听到了这句话?(船上的60个人都听到了)

老师:是的,每一个人都听到了,二十分钟够了!这二十分钟给了每一个人以生的希望与自信!

老师:谁来威严自信地告诉大家,这二十分钟够了!(请学生朗读体验这一句)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全方位、多层次地理解了“够了”,感悟了阅读理解的方法,哈尔威船长果敢冷静、威严自信的形象也不断地丰满起来,高大起来,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真正体现新课程下语言文字训练的根本特点。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父亲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在废墟里不停地挖掘的情景中,学生通过读众人劝解的语言,品味到父亲的坚韧,学生通过读父亲的同一句话“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急切心情,以及他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从而感悟到父亲的执著和爱的伟大。更感受到儿子在险恶的环境里不怕苦难、坚强不屈、对生命不放弃的精神。这样的情感是讲不出来的,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才能品味到,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三、在课堂练笔中快乐成长,朗读重点句段。

1、精美处仿写《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文章,其中两个自然段采用“总-分“的形式,巧妙的运用了对比、比喻、排比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展示了山水的特点,令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激发了读者一睹为快的欲望。因此,我在这个典型处,让学生运用课文的构段方式来写一写自己浏览过的风景胜地或家乡美景。学生兴趣盎然,仿写片段获得了成功。

2、空白处想象写。文本不但是一个意义结构,也是一个开放结构。从审美的角度看,文本的“空白”实际上是一种“空白”的美,给予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空白,让学生绽放思维的火花。

在教学《江姐》一文时,抓住文本的留白“面对严刑拷打(竹签子),江姐没发出一声呻吟”要求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具体描绘江姐受刑时的神态、动作。这一环节的设计果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学生是这样写的“当一个凶神恶煞般的特务高举竹签子步步紧逼时,江姐 “哼”的一声怒目而视。竹签子中了魔的鬼一样一毫一厘的钻进了江姐的右中指,江姐的左拳握得紧紧的,指甲深深的扣入了肉中。随着特务歇斯底里的吼叫,竹签子越戳越深,而江姐如一尊雕像一般巍然耸立,与雕像所不同的是她嘴角一丝一滴地渗出了血水,但脸上仍挂着一个共产党员的骄傲,她那坚毅的目光似乎在告诉鬼子,“严刑拷打对我来说算不了什么,就算是死,也休想从我这得到情报!”,发现这一优秀创作,我连忙让他带着感情读给大家听,他声情并茂的文字表述,激起了所有同学对江姐的敬佩之情和对敌人的憎恶之感。果然,在接下来的课文朗读中,不需多大的指导,学生便读得有声有色。

3、迁移处拓展写。许多文本,作者会留下读写迁移点,教学时,我们可以寻找文本迁移点,巧妙设计小练笔,让学生与文本深层对话这样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购买上帝的男孩》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笔,当帕特鲁普叔叔接到老人的信后会想到些什么?现在请同学们再次细读课文最后一段,用心体会老人写信的目的后,请你以帕特鲁普的身份给老人写一封回信吧。这个练笔充分激起和借用学生的“情感与知识储备”,让学生的思维与内心去触摸、碰撞作者灵动活跃的内心世界。从而生发出由衷的、真切的感悟,获得心灵的震颤与智慧的启迪,同时也锻炼了孩子们的读写能力。

语文课堂,犹如生活舞台,演绎着人间万象、世态炎凉。 语文教学是爱的艺术,是美的鉴赏,是情感的涌动,是心灵的诉说。总之,我们要将各种理念内化为切实可行的实践准则,让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让孩子们在语文课中会听、爱说、乐读、爱写、乐评,自信成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