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辨读写推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现状的研究---以郑州市二七区四所中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9
/ 2

以思辨读写推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现状的研究---以郑州市二七区四所中学为例

作者:孙岩梅

单位:郑州市第五十七中学

摘要

名著阅读,特别是整本书阅读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新时代背景下对阅读提出的要求与挑战。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前新课程背景下以思辨读写推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施现状,本文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设置调查问卷,旨在使我们更加真实客观准确地了解目前初中语文以思辨读写推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并对现状进行分析,探究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而为以思辨读写推动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奠定基础。

关键词:思辨读写整本书阅读 问卷调查 问题及原因

一、以思辨读写推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现状调查

新课程背景下以思辨读写推动整本书阅读的研究是现在语文名著教学不断探索的一个方向,探究现阶段教学现状及对应措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只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旨在分析现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而为提出策略奠定基础。

(一)调查对象

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前新课程背景下以思辨读写推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现状,本文以郑州市二七区四所中学为例,通过问卷星,共发放教师问卷34份,回收34份,学生问卷1303份,回收1303份,回收率100%,确保本次调查真实有效。

(二)调查统计及现象描述

1.以思辨读写推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

以思辨读写推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主要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理论认知和文本解读、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思辨性教学活动、教学的评价与反馈等维度来设置。

通过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以思辨读写推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契合时代发展和新课标要求,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得到了一线老师的一致好评。一线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有意识的学习和运用思辨读写指导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但只有少数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深入地开展。大部分教师因为各种原因,依然采用往日的教学模式和策略,这就导致整本书阅读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2.以思辨读写推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

以思辨读写推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主要从名著阅读的途径和兴趣、整本书阅读中是否有思辨读写的意识和氛围、整本书阅读思辨读写的学习现状、整本书阅读思辨读写效果、对于以思辨读写促进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期待等维度来设置。

通过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在整本书的阅读上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阅读过程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思维和深度。但是,以思辨读写推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落实上还有一定的欠缺,就造成知道读名著时应该有思辨意识,但是真正在思辨读写的行动上明显不够脚踏实地,中间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二、以思辨读写推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问题及原因探究

(一)以思辨读写推动整本书阅读学习现状的问题及原因探究

1、有思辨读写意识,但缺乏思辨行为

在调查中发现,初中学生整本书阅读中有一定的边读边思的思辨读写,但落实到行动中,仍旧会停留在关注整本书的故事情节层面,而不是这本书的精神内核,整本书阅读过程既缺乏思辨行为,也缺乏教师的思辨读写引导。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积累不够,表达不足

学生想对整本书阅读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但因语文基础薄弱,前期积累不够,语言组织能力不强,从而导致不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心而力不足。

(2)认知混淆,思想稚嫩

学生因思想稚嫩,文学底蕴不够,对名著批判性的质疑和对名著人物的批评混为一谈,对文本的鉴赏能力,评价有时候过于表面和偏颇,缺少对人、事、物全面的认知。

2、有思辨行动,但缺乏思辨深度

在目前的语文整本书教学活动中,有对名著的思辨环节,也会有意识从行动中激发学生的思辨思维,但却缺乏思辨的深度,对问题的思考浅表化,没有深入探究文本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情感内涵、写作意图等,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思辨行动缺少连贯性和系统性

思辨行动在名著阅读中有较为明显的体现,但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缺乏相关的思辨训练,且间隔性、碎片化的思辨实践,使思辨深度不足。有时候思辨阅读的问题设置是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的,但呈现功利化、碎片化倾向,缺乏思辨体系,整本书阅读过程不能形成系统的思辨读写探究能力,也就很容易导致思辨的深度不够。

(2)思辨问题浅表化

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由于深层次思考的思辨习惯没有养成,所以对问题的思考浅表化,没有深入探究文本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情感内涵、写作意图等

3、有思辨反馈,但形式单一

思辨反馈多为形式单一、内容浅显的读后感,大多是对情节的梳理、人物形象的概括,缺少对主旨思辨性的理解,缺少具有思辨意义的读写表达。

值得肯定的是,学生对于整本书阅读思辨读写具有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意愿,渴望得到老师的系统指导和具体帮助。

(二)以思辨读写推动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的问题及原因探究

教师主观上非常认可以思辨读写来推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认为思辨读写既能很好的推进整本书的深入阅读,又能促进学生归纳、推理等高品质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有极少数老师进行思辨读写的教学实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足:

1、课标解读深度和文本解读能力不足

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对新课标进行了认真研读,正是对于新课标解读的一知半解,所以才会导致教育理念与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矛盾。整本书文本解读对教师素养也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细读、深入阅读文本,而且要搜集大量资料,进行专业系统学习、思考、探究,只有教师对文本有全面而深入的认知,才有可能开展以思辨读写推动整本书阅读。但是,现实确实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由于考试特别是中招考试对于分数的要求,教师需花费大量时间研究考题,因此整本书阅读教学与研究难以切实实施,从而导致文本解读能力不足,无法对作品进行重新建构,不具备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读写的能力,无法有效开展以思辨读写推动整本书阅读教学。

2、教学过程缺乏系统而有序的设计

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以讲授为主,既缺少整体规划、没有系统性学习,又较少提出具有思辨性的问题,缺少螺旋上升式地思辨引导。很多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仅仅局限于一本薄薄的名著,困囿于一方窄窄的教室,很少能够自主开发出一套系统性强,可具体实施的教学设计。

3、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

整本书阅读教学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教学,阅读评价是教师监督、检测、评估学生的阅读质量的方式,应贯穿于阅读的各个阶段,但教师往往受限于时间,重阅读、轻思辨,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入思考、深入辨析的时间,也没有提供相应的展示平台,用“写读书笔记”和寥寥几句评语这种大而化之的方式作为检验学生阅读情况的方式,从而让阅读反馈缺量、少面、轻质。整本书阅读反馈主体单一,反馈形式僵化,反馈时间延迟从而导致学生名著阅读积极性不高,假阅读,抄笔记等现象时有发生,很难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整体来说,教师教育理念与教学实施,教学预期与学生学习成果之间存在种种矛盾,不能真正以思辨读写推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

三、小结

综上所述,学生在整本书阅读思辨行动、思辨深度、思辨体系三个方面显示出了以思辨读写推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有待改进的地方;教师在文本解读能力、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等环节存在思辨性不足,落实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亟需进行相关研究探索解决。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N].国家教育部,2016.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邓彤《整本书阅读的六项核心技术》[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4]余党绪《走向理性与清明——“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5]邓娟《基于思辨性阅读的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

[6]陈剑锋《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读写结合的教学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06).

本文为河南省课题《以思辨读写推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CJYC2301010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