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画,画数学,学数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30
/ 2

数学画,画数学,学数学

曹宇萌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九小学   017000

摘要: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思考问题和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形象思维和直观的支撑。数学画,可以作为他们理解数学知识的一个承重点,成为数学学习主藤上的一根藤蔓,协助他们找到数学问题解决的支点,把数学知识理解和内化。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画;画数学

数学有很强的逻辑性,在学习中需要大量的思维活动,低年级的儿童的注意力不易集中,思维处在以具体形象为主的阶段。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让低年级的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呢?把画画作为沟通孩子数学与生活的手段,把“数学画”、“画数学”作为孩子在生活中主动寻找数学的桥梁,通过让他们把生活中的“数学”情景描绘下来,为低年级孩子对生活中的数学植入一颗思考的种子。

一.“数学画”架起形象通向抽象的桥梁

1.数字画,叩开画数学之门

我们总是把数学和枯燥联系在一起,数学也是一门艺术的学科,它也存在美感,只要你有发现的眼光,总能发现数学之美。数字画就是让孩子发现身边的数学,把它用画笔描绘下来,让孩子用自己的眼光初步探索数学的美。

在幼儿园学习阶段,孩子们已经认识了0—20这些数字,大部分孩子都会数100以内的数。一年级再学习数字时,由于已经学过了,有些孩子变得不耐烦,上课开始走神,开小差。通过“画画你心中的数字”、“找找你身边的数字”等数学绘画活动,让孩子找找身边的数字,说说你身边的数字故事,并把它画下来,在课堂上与同伴们一起分享,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如课堂上让孩子把找到的数字,用图画的形式向同伴展示:

“1家洗车店。”

“2个小朋友打羽毛球。”

“2个铠甲战士。”

“9只蜗牛。”……

孩子用笔把自己对数字的理解描绘下来,让数字的意义更为形象具体,数字的学习也变得有趣。教学时,教师在适时进行点拨,如:9只蜗牛也可以用符号来表示,并在展示作品上用红笔画出9个“○”,请你用喜欢的符号表示出你画的数字,从而达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为孩子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2.数学画,引导孩子表达数学想法

低年级孩子生性活泼,喜欢表现自己,可又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口头表达是思维、信息传递的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在分享时,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数学发现,如:“我家附近有1家洗车店。”“我看到有2个小朋友在打羽毛球。”“昨晚我画了2个铠甲战士。”“我在草丛里发现了9只蜗牛。”“数字也喜欢运动,数字2喜欢滑板,数字3喜欢踢毽子”……

讲述数学画内容不仅促进了他们语言和思维的完整、条理和敏捷发展,还提高了他们口头表述数学内容和思维能力。

通过培养孩子的数学语言,使用语言表达数学画的内容,可以优化他们的思维想象力,增强表达和交流意识,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数学画”印下生活中数学的痕迹

心理学研究显示,小学生对具体的、直观的事物有着较强的认知能力,对于有感知材料的事物充满好奇。因此,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孩子乐于运用直观的材料进行观察和分析。

如学习《比较大小》后,孩子们会从生活寻找比较的例子。有的会画出比较妈妈买的苹果和梨的个数,有的会画出比较兄弟姐妹间的身高,他们会努力寻找生活中比较大小的例子……如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时,他们又会寻找加减法的生活问题,如“今天我和妈妈去公园捞鱼,原来有13条,我捞走了3条,还剩几条?”看着自己的数学画,孩子能用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达出图画的意思。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记录生活中的数学,他们喜欢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用多种的感官理解数学。

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问题的呈现大多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具有一定抽象性。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孩子存在一定的困难,数形结合可以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并做出正确回答。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会根据情景,在模仿老师课堂上对于“数”和“形”的互译中建立数学思考。在画数学中,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形象的问题抽象化。如在学习《求中间有多少个的问题》时,孩子通过直观符号的辅助,一边画关系一边说想法:

生1:一共有10个小朋友,减去小宇1个人,再减去小鹏和他前面的人(5人),还剩4人,所以小鹏和小宇之间有4人。

生2:小丽排第5,小宇排第10,划去了他们两个,中间还有4人。

通过画数学反映出他们分析问题时对“数”与“形”结合的需求,通过画符号把复杂的问题直观化,突出求中间有多少个问题的解题方法,有利于孩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分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数学画”,促进生活中数学思考与运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通过课外丰富多彩的生活活动,让低年级的孩子积累生活经验,自己去感知、发现,从而建立学习数学的兴趣。低年级的孩子的数学思考的方式尚没有建立起来,通过“数学画”的创作,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用画记录下数学思考,把数学课堂延伸到课外。

如:双胞胎兄弟俩与妈妈一起去商场吃过桥米线的事情作为背景,两人都创作了一幅数学画,讲述的数学问题都是要了3碗同样的米线,每碗28元,一共多少元?列式分别是哥哥:28×3=84(元),弟弟:3×28=84(元)。28×3是两位数乘一位数,对于还在学表内除法的孩子来说似乎已经超出了他该有的知识水平了,他们是怎样想到算式,怎样得出结果的呢?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把想法也写在数学画上。

师:“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啊?”

哥哥:“3碗就是3个28元,可以写成28×3。”

师:“原来是根据乘法的意义写出来的算式。”

“也可以写成28+28+28,写成3×28更快。”弟弟也抢着说。

师:“嗯,用乘法是更简便。那你们又怎么知道28×3=84的?”

弟弟回答说:“先算3×8=24,20×3=60,再把24+60=84。”

师:“你又怎么知道20×3等于60的?”

“3个20就是60。”看来小家伙对乘法意义理解比较好。

“我是这样算的,28+28=56,56+28=84,28×3就等于84了。”哥哥说。

师:“哦,用58+58+58=84,也是可以算出28×3=84的。”

兄弟俩把自己的算法写上后,数学画也就算完成了。

通过孩子对自己创作的“数学画”描述时,我们发现孩子在表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往往能运用上老师课堂上教学的知识,图文并茂,孩子对数学的学习更感兴趣,他们更乐意在平时的生活中寻找“数学”的影子,把“数学”画下来。学“数学”的兴趣来了,“数感”开始建立了,“思考”也自然提升了。

每一个孩子对数学都有自己的理解,学数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兄弟俩同时经历一件吃过桥米线的故事,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这个故事仍在继续:哥哥的写完算法后,又在作品上增添了一个问题:妈妈付钱的时候,每满50减11,那么现在要多少元?

原来哥哥观察到妈妈付款时用美团埋单,每满50减11,细心的哥哥发现了,也把它记录下来。同一事件,不同的学生对它的观察、理解也不一定相同。“数学画”可以作为低年级孩子对生活的数学进行数感培养、数学思考的一颗种子,种子深埋在土壤里,把根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在创作数学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体现数学的价值和美,促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此外,学生通过创作数学画还能体验方法和策略,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凸显数学的本质特征,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晓玉.数学“画”出来就懂了[J].《陕西教育》,2014(Z2)

[2]刘善娜 .把数学画出来——小学画数学教学实践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