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GeoGebra软件助力初中物理可视化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1
/ 1

浅析GeoGebra软件助力初中物理可视化教学

刘建存

张家港市晨阳学校 邮编:215600

GeoGebra软件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州亚特兰大学的数学教授Markus Hohenwarter所设计的是一个结合几何(Geometry)、代数(Algebra)的动态教学软件。应用该软件可以画点、向量、线段、直线、多边形、各种曲线,甚至是函数,还可以改变它们的属性。该软件在官网https://www.geogebra.org/是全免费的下载的,里面还有好多案例,而且开放源代码,实现真正的共同研发、共同使用,在国际上深受好评。GeoGebra软件在物理教学中也有很重要的应用,2022年高中物理乔永海老师出版专著《GeoGebra软件和高中物理的深度融合》,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应用GeoGebra软件来创作物理积件,成为本人文章的重要参考书目。

新课标要求采用多样话的教学方式,在初中物理光学的教学中,有许多像小孔成像的变化、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等内容,需要动态变化,学生很难想象,不容易理解。网上有一些动态的Flash经常播放不流畅,而且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修改。很多模拟实验室需要充会员,不能随意使用。面对以上问题,我采用GeoGebra软件自己制作物理积件,通过动态模拟,便于学生理解。在初二物理教学过程中,我在《3.2光的直线传播》中小孔成像、和《4.3凸透镜成像规律》应用了GeoGebra软件自己制作物理积件,动态演示教学过程,使教学更加直观。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理解。

小孔成像是光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中考中常见考点。但实验过程不容易直观看出,学生很难理解。如图1所示,本人在上课中应用了GeoGebra积件。能够自如的改变物体的高度、位置、物距、像距等条件,也可以通过长度直观看出物与像直接距离和大小的变化关系,得到小孔成像的原理、特点。


图1 GeoGebra 制作的小孔成像动态图

制作步骤:(1)创建纸筒:在Y轴上创建线段AB,分别过A、B做线段AB的垂线a、b。

(2)在直线a上任取一点C,过C做a的垂线交b与点D,隐藏a、b,做射线AC、BD。

(3)确定小孔和光屏:在AB上任取一点O为小孔,连接线段CD即为光屏。

(4)创建物体:在小孔左侧任取一点M,做一个滑动条物高,过M做长度为物高的线段MN,过MN做射线MN,即为物体。

(5)完成成像光路:分别过点MO、NO做直线d、e交CM与N1M1,隐藏直线d、e,分别做向量MM1、NN1,即为光路;做向量N1M1即为像。

(6)分别测量出像的高度、物距和像距。

演示操作:(1)拖动点M,改变物距,观察像的变化;

(2)改变像高工具条,改变像的高度,观察像的变化;

(3)拖动点C,改变像距,观察像的变化。

(4)可以同时改变多个变量,观察小孔成像的特点。

图2 GeoGebra 制作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动态图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八上物理的最大难点,如何进行物和像之间的对应,一直困扰着学生。我通过GeoGebra软件制作动画积件形式,让学生加强理解。

(1)创建凸透镜:描点O(0,0)作为光心,过光心做与X轴重合的虚线为主光轴,做滑动条f为焦距,在Y轴上以O为中心做任意长线段MN为透镜平面,在X轴上以O为中心以f为半长做线段FF1F、F1为焦点。以分别F、F1为圆心FM为半径做弧,两弧相交即为凸透镜,隐藏多余的点和标记。

(2)确定物体:分别做滚动条h和u,将O先左移动u长度做点A,将A向上移动h长度做点B,连接向量AB即为物体。

(3)完成光路:过B做主光轴的平行线交MN于C,做直线CF,即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路。连接BO,即为过光心的光路,两条光路相较于B1。分别用向量连接BC、CF、BO、OB1。隐藏不需要的辅助线。

(4)创建像:过B1做主光轴的垂线交主光轴于A1,向量连接即为B1A1物体

(5)测量出像的高度和像距。

演示操作:(1)改变焦距f工具条,可以观察凸透镜的凸度随焦距的变化而变化;

(2)改变物距u工具条,观察像的大小位置变化;

(3)改变物的高度h工具条,观察像的变化。

利用GeoGebra软件来辅助初中物理教学的内容还有很多,我会在后面的教学中进行更多的尝试。总之,GeoGebra软件是教学中原本复杂抽象的问题变的直观明了,既方便教师教学内容深入展开,也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乔永海.GeoGebra软件和高中物理的深度融合[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22.0:1-2.

[2]汪海宁,李红梅.浅析Geogebra软件 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2,07 : 75-76.

[4]张赛男,周延怀,邵新一.基于 Geogebra 的辅助物理教学研究[J].软件导刊,2012,11( 06) : 19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