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角色游戏有效评价的组织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7
/ 2

小班角色游戏有效评价的组织策略

吴雨冰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乐余实验幼儿园  215621

摘要:游戏是幼儿最基础的活动,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游戏方式,目的是让幼儿在自己的生活经历基础上,通过特定的角色来进行模仿和再创造。在活动中,幼儿有许多需要老师去诠释的创造性表演。为了使幼儿能够与同伴、环境、材料进行良好的交互,实现游戏的目的,老师要对幼儿游戏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从而推动儿童多方面的能力的发展。本研究通过对小班幼儿进行调查,通过对幼儿角色游戏特征的分析,并根据小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表现,提出了相应的教师引导策略。

关键词:小班角色;游戏有效评价;策略

1.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特点

1.1.以独自游戏为主,同伴交往较少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小班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的特点。且小班幼儿刚入园,正处于从家庭生活转向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初始阶段,因此往往以独立游戏为主。例如,幼儿拿到一个玩具,便占为己有,不愿意和其他同伴分享;或把娃娃家的食物倒来倒去,装进盘子里,进行重复操作;又或者同时有好几名幼儿在“厨房”做饭,常因抢一个道具而争吵。

1.2.多结合前期生活经验进行模仿

模仿是幼儿的天性,且这一特点在3~4岁幼儿身上十分突出,可以说模仿是这一时期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他们喜欢模仿成人的动作、语言、情绪等,通过模仿获取经验。例如,幼儿模仿爸爸妈妈照顾宝宝、做饭等;喜欢穿成人的衣服,模仿爸爸妈妈用漂亮的“首饰”打扮自己;玩布娃娃时会模仿妈妈的语气,问宝宝:“你哪里不舒服?妈妈带你去医院看病。”

2.教师指导策略

2.1.游戏前指导

创设温馨的游戏环境。在区域游戏中,适宜的环境和材料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探索行为,推动幼儿的发展。小班初期,大部分幼儿喜欢玩娃娃家的角色游戏,教师应该创设温馨的环境。在环境布置方面,娃娃家的背景和装饰应以暖色调为主,张贴幼儿和“爸爸妈妈”的全家福,结合“家”的元素布置厨房、卧室、餐厅、盥洗室等场景。在材料投放方面,教师应提供各种各样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游戏材料,如仿真玩具、娃娃、自然物等,让幼儿感受到舒适、温馨、愉悦。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小班幼儿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足,但幼儿角色游戏可以理解为其自身生活经验的再现。教师应通过图片、视频、社会实践活动、主题课程活动等多种渠道带领幼儿切身感受身边的事物,帮助幼儿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教师还应积极与家庭、社区展开联动,获得家长的助力,鼓励家长引导幼儿养成爱观察、善表达的品质,共同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2.2.游戏中指导

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角色游戏应当是幼儿的自愿活动。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权,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角色和游戏内容。在游戏开展过程中,教师不应轻易打断幼儿游戏,而是要以观察者的身份参与幼儿活动,将幼儿游戏中的创新点和存在的问题做好记录,以便了解幼儿游戏水平,实施有效地教学。教师适时介入游戏。除了做好观察,教师同时也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当幼儿游戏时遇到困难时,教师也应及时介入。一般来说,教师的介入方式主要有平行式介入、交叉式介入、垂直式介入三种,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介入方式。首先平行式介入是指教师与幼儿同时进行一种游戏。即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引导幼儿进行模仿。如:当幼儿一直给“宝宝”喂饭时,教师可以带“宝宝”去理发、洗澡等。幼儿看到教师的行为后,就会模仿教师拓展游戏内容。平行式介入有着隐性的特点,适用于幼儿对于材料无从下手或是不感兴趣的场景当中。其次交叉式介入是教师以某种角色的身份加入游戏,和幼儿一起开展游戏。但教师介入的动机必须是幼儿有需求或是教师认为有需要介入指导。其目的是推动幼儿游戏的深入开展。如当幼儿的游戏内容比较单一且缺乏互动时,教师以客人的身份到娃娃家做客,并进行引导式提问:“今天我来你们家做客啦,你们谁是爸爸,谁是妈妈呀?”幼儿回答:“我是爸爸,我给你做点超好喝的果汁。”“我是妈妈,这是我的宝宝。”这样,几名幼儿就会参与招待客人的游戏,从而增加幼幼间的互动和交往。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幼儿游戏不断发展,教师应适时退出游戏。最后,垂直式介入一般用于幼儿之间发生矛盾、冲突,甚至有攻击性行为时。这时,教师应直接干预,对幼儿进行引导,目的在于及时终止幼儿的错误、危险行为或制止游戏向危险、不良的情况发展。如两名幼儿为了拿到同一个玩具争抢不休,教师应直接制止幼儿争抢的行为,可引导幼儿轮流玩或者用“剪刀石头布”的方式决定谁先玩玩具。但垂直式介入会导致游戏气氛低迷,幼儿兴致不高,教师应酌情考虑后实施。当教师选择介入幼儿游戏时,需多以语言指导为主,借助引导式提问,引发幼儿思考,如“你在做什么?”“你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哪里不舒服?”也可以用表扬和鼓励的语言,对幼儿进行正向引导,如“你做的果汁太好喝了。”“你们把娃娃家收拾得真干净!”

2.3.游戏后指导

评价是游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根据对幼儿游戏的观察,聚焦游戏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值得学习的地方,组织幼儿互相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对幼儿展开指导。但在实际游戏活动中,小班幼儿游戏常因受限于自身语言和思维能力的限制而很难做出评价,游戏评价多以教师评价为主。为此,在游戏结束时,教师应通过游戏时拍摄的图片、视频带领幼儿一起回顾游戏。同时,引导幼儿逐步学会评价自己和同伴的游戏行为,如引导幼儿说说在娃娃家扮演的什么角色,是怎么玩的?这张图片中小朋友在干什么?这么做对不对?以此引发幼儿思考。又如,针对“年夜饭”活动,教师可带领幼儿观看年夜饭的图片与视频,让幼儿知道年夜饭有哪些、怎么做,帮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游戏后结合评价进行指导能够加深幼儿对成功经验和挫折体验的认识,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认知水平。同时,教师带领幼儿反思自身行为并不断优化改进方式,能够帮助幼儿逐步养成善于反思总结的好习惯。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中,游戏是最基础的活动。游戏不但可以使幼儿快乐,而且可以发展幼儿的思维,发展幼儿的创意与想象,同时也可以增长幼儿的社交技能。在进行角色扮演游戏之前,老师要创造合适的情境,让幼儿有更多的生活体验,让幼儿明白游戏的规律。在游戏过程中,老师要对幼儿行为进行仔细地观察,提供及时、有效、合理的引导,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使幼儿能够更好地积累经验,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康争寸.关于小班角色游戏的思考与实践[J].好家长,2020,(42):9-10.

[2]郭敏.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介入及指导[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2):220.

[3]王沛文.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之指导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