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意义与课堂教学实践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7
/ 3

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意义与课堂教学实践策略

陈琛

江苏师范大学

摘要:体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中承担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提升其整体身体素质的重要使命。然而,目前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显示,课程效果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目标。这主要归咎于部分体育教师未能充分重视和科学地开展体能训练,以及忽视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这种现状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构成了明显阻碍。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式,以及结合理论与实践,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还能深化他们的体育知识,培养他们终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习惯,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体能训练课堂教学实践策略

前言:当前,大学生的体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日益成为制约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和人才培育的关键障碍。缺乏足够的身体锻炼,不仅影响到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还可能波及到他们的学业成绩乃至未来的事业发展。因此,将体能训练整合进大学的体育教育系统,并实施有效措施确保其实施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意义

体能训练在加强高校体育课程的同时,对促进学校体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尽管高校体育课程种类繁多,提供了丰富的选项,甚至包括一些特色体育项目,但现实中,更多的教学侧重于技巧和技术的传授,往往忽视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考虑到优越的体质是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基础,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决定性影响,因此,一线的体育教师应高度重视体能训练,以此推动学生体质的全面提升,确保教育活动有序进行,推动体育教育事业向前发展。体能训练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有助于增强其运动技能。通过系统的训练,学生可以在耐力、平衡性、力量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这为快速掌握各项体育技能打下良好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依据学生身体状况定制个性化训练计划,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训热情,促进其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此外,体能训练的引入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学生常常需要途径释放负面情绪。体能训练不仅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也帮助学生树立正面价值观,增强合作意识、自信和拼搏精神。过程中,学生还能学习到耐心和恒心的重要性,培养面对困难不退缩、勇于自我挑战的品质。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对学生的体质提升和技能掌握具有显著影响,还对其心理素质和人格培养产生深远意义。因此,教师应重视体能训练的科学开展,通过个性化设计和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课堂教学实践策略

(一)增强重视程度

要使体育教育与时俱进,高校体育教师需迅速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能力提升、技能培养及体能增强视为实践教学的核心。首先,教师必须深刻理解终生体育的概念和高校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将关注点放在学生全面成长上,将体育技能与素质教育纳入课程设置,确保教学内容与新时代教育要求相融合。其次,教师应坚持“全局”的视角,认识到体能训练与其他体育项目之间的密切联系,充分挖掘体能训练在教学中的价值和功能,推动体育教学与课程建设的有效融合,提升教学品质,助推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最后,教师在重视体能训练的同时,应从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入手,深入探究学生兴趣与体能训练之间的联系,以学生兴趣为核心[1],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和过程,以期对传统的体育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完善,展现出更加科学和人性化的教学方案。

(二)科学开展分层教学

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体能训练已被证明对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具有显著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应当采纳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如实施分层教学模式,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能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针对大学生差异性的现实,分层教学模式应当作为体能训练的基础。体育教师需依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身体条件,将学生分组,确保每个小组的训练目标具有针对性。通过定制化的训练内容,不仅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也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愿和团队协作精神。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确保了训练内容既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始终围绕激发学生兴趣展开,构建灵活多样的体能训练体系,使学生能够在多样化的训练项目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教师可以演示多元化的体能训练方式,让学生根据个人喜好自主选择,这种自主选择权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训练的积极性。自我选择的过程本身,也是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增强自我决策能力的过程。
    同时,体育教师需逐步引入体能训练的内容[3],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体能训练对维护健康体魄、提升体育技能等方面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训练技巧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者和倡导者。通过持续的教育和训练,学生能够认识到体能训练不仅仅是学习一项体育技能那么简单,更关乎于培养自律性、增强抗压能力、改善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益处。体育教师在设计和实施体能训练计划时,应深刻理解分层教学的意义,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兴趣的策略,确保训练内容既科学又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更能够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体能基础。通过体能训练,学生不仅在体育技能上得到提高,更在心理素质、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这将是他们未来生活和学习的宝贵财富。

另一方面,通过巧妙地利用网络平台和沟通工具,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训练参与情况,从而更加精准地实施物质与精神双重激励策略,这不仅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训练动力,还能促进他们良好习惯的形成。借助社交媒体和通讯软件,教师可以创建专门的训练跟踪小组,便于发布训练计划、分享健康小贴士和录制训练进展视频。这些互动性强的活动能够构建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互相间的支持。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坚持训练,逐步培养起克服困难、持续前行的决心和毅力。物质和精神激励的结合运用是激发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有效手段,物质激励可以是小额的奖励、体育用品、健身卡等,旨在直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而精神激励则更侧重于认可与鼓励,如颁发“月度健身之星”荣誉证书、在校园媒体上报道优秀个体或团队的故事等,这类措施能深远地影响学生的内心,激发其内在的驱动力。

结合分层教学目标,教师应将课堂内容与体能训练相整合,确保学生在提升体能的同时,也能够更加高效地参与到不同的体育活动中。这种方法不仅增加了训练的趣味性,还加强了学习的实用性,让学生理解到体能训练对于提高运动技能和体育表现的重要作用。此外,将学校体育社团与教学相结合,能进一步拓宽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途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加入各种体育社团,参加定期举办的竞赛和活动,这不仅能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还能在实践中深化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学生能发现更多运动的乐趣,激发出更加广泛和持久的锻炼兴趣。

(三)优化、完善课程体系

在高等教育体育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多元化、具有不同需求和兴趣的学生群体。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体育设施的条件,精心策划和实施体能训练项目,同时不断地革新体育课程体系,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针对个体差异,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能训练项目。这种自主性的体现不仅能增强个体的参与欲望,还有利于提升训练的效果[4]。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趣味性和多样性作为教学的重点,是提升体育课程吸引力和学生体能培训效率的关键。为更好地落实这一教学理念,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成为一种有效的路径。在课堂内,采用自主选择的方式让学生决定自己的训练时间和项目,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有助于完善和丰富教学机制。课堂外,则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组建兴趣小组或社团,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体能训练的长期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促进他们培养起良好的体能训练习惯。此外,教师还应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技巧,利用科技手段如健身APP、在线教学平台等,为学生提供更丰富、便捷的训练资源和指导,进一步提高体能训练的可接入性和效率。同时,教师还需密切关注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反应,随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训练既科学又安全。

在高等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面临着更新迭代的需求。为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体能训练的核心价值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高校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寻找创新的教育方法。通过融入竞赛活动和激励机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更能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组织有趣的竞赛活动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有效手段,这些活动可以是校内的小型比赛,也可以是参与区域性或全国性的体育赛事。通过竞赛,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深入体验体育运动的魅力,理解到坚持体能训练的意义。同时,竞赛的结果反馈,无论是胜利的喜悦还是失败的思考,都会成为学生个人成长的宝贵经验。激励措施的运用对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至关重要,激励机制可以是物质奖励,如体育用品、奖学金等;也可以是精神上的鼓励,比如优秀运动员称号、荣誉证书等。这些激励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使他们在体能训练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和坚定。
    为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体能训练的认识,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的科学知识。通过讲解体能训练对人体健康的多面益处、如何通过正确的训练方法避免运动伤害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和运动观念。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利用健康管理软件或者在线视频讲座,提供更多样化的学习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和志愿者服务,如学校体育节、社区健身指导等,这不仅能提升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更能增强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将课堂所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将竞赛活动和激励措施有效融入体育教学中,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5]、深化对体能训练认知的重要途径。为此,高校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育策略,以科学、有趣、实用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能训练,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创新体育教学方法

多年来,高校体育教学的传统模式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单一和教学方法的僵化上,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为了突破这一僵局,体育教师应当积极求变,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探索更具吸引力的教学方法,以提升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体育素养。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前沿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教育工作者所认可和采纳。通过把传统的教学流程进行"翻转",即将课堂上的理论讲授移到课前,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资料等方式自主学习,课堂时间主要用于讨论、实践和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可以使学生在课前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并在课堂上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微课以其短小精悍、随时随地的学习特性,正逐步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体育教学而言,教师可以将复杂的动作拆解,制作成一系列的微课视频,供学生随时查看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不但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还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难易程度,进行个性化学习。微课的灵活性为学生掌握技能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评价方式通常过于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表现和进步。引入差异化评价机制,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具体表现,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技能测试等),能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体育素养。同时,通过设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如奖励制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鼓励他们根据自身条件,设立并达成个人发展目标。体育教学中,建立有效的师生沟通机制至关重要。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同时也应耐心倾听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教师不仅可以在非正式的环境下增进与学生的互动,还能进一步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兴趣、态度和需求,从而更精准地为他们提供指导和支持。

面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挑战与问题,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翻转课堂、微课教学等创新策略,结合差异化评价和有效的师生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热情,从而使体育教学更加高效、生动,帮助学生建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

结语:科学且多元化的体能训练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其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师生互动,从而在体育课程中发挥出体能训练的最大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宏伟.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创新体系[J].健与美,2024,(02):129-131.

[2]向林童,韩桐.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意义与课堂教学实践策略[J].田径,2024,(02):31-33.

[3]许正源,王贺雷.试析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能训练方法[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3,37(06):54-57.

[4]孙朋.高校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发展的策略[J].知识文库,2023,39(18):109-112.

[5]徐子纯.高校体育选项教学体能训练方案的高效性研究[J].田径,2023,(09):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