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管理优化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1
/ 2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管理优化路径

王露  王丽

唐河县第四小学  473400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如何在减少作业量的基础上实现增效,成为诸多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广泛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在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长远发展中,扮演着奠定基础的重要作用的小学数学学科而言,如何以作业为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更成为一线数学教师绕不开的话题。本文即是以“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管理优化路径为主题所作的探究。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作业管理;优化路径

顾名思义,作业管理,即指为到达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由学校、教师等多维度教育主体参与的,围绕作业设计、实施和效果而发生的,一系列支配管理行为。同时,作业管理作为“双减”政策所强调的“五项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和常规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其对“双减”政策的实施效果,教学质量的要求标准更高,对教师树立创新意识和拥有创新思维的考验更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此,教师应紧紧抓住“双减”政策的核心,在减少作业量的基础上,提高作业的质,以持续优化对作业的内容、形式、评价等多维管理,发展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举一反三加以应用的基本能力。

一、统筹作业管理,从数量的控制向质量的提升靠拢

传统的小学作业设计和实施模式,几乎都围绕着“一刀切”和“题海战术”两个关键词。在应试教育理念的长期影响下,通过反复的机械的作业练习,助推学生“熟能生巧”,提高分数,成为数学作业设计管理的初衷和目的。由此导致部分教师对数学作业的量的认知和控制,一直多过对数学作业的“质”的重视,致使很多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心理。鉴于此,教师应注重统筹作业管理,注重从数量的控制向质量的提升靠拢。

如,在学习完“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关数学知识后,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可先从量上进行把握:求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四边形的特点这三道常规的涵盖基础知识的题目,学生全部完成且答案准确无误需要多长时间?将长方形变为平行四边形并计算其面积的拓展性题目,对于数学学习能力处于中等的学生来说,难度是否过大,占用的时间是否过长?当教师先以学生的视角,去审视作业的量,预估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就能从源头上对“量”的多少有精准的把握。之后,教师再从“质”上对设计好的作业内容进行把关,从中筛选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发展有助推作用的内容,并对其进行整合,不仅避免了重复题型和无效题型给学生带来的作业负担和枯燥感,而且能有的放矢地兼顾知识与素养的同步发展,为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生成埋下伏笔。

二、协同作业管理,从形式的追求向作业的价值转变

学校作业虽是教师设计和布置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作业都要求学生,必须在校内时间完成。而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作为帮助学生巩固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和学习习惯的重要场所,和学校一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协同管理与监督,以推动作业管理从形式的追求向价值的转变至关重要。

    如,在学习完“观察物体”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设计能真正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能力和灵活思维、空间能力的图画作业、剪纸作业或拼接不同图形的作业带回家中,并借助家里的可用工具完成作业,以使学生在创新的作业形式中,获得耳目一新的视觉刺激,从不同角度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但这样的作业要与学生的实际学情、学习能力相匹配,不能一味为追求作业形式的创新,而生搬硬套地让学生为了创新而拼凑,为了创新而探究。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电子化互动平台,将课前导学任务提前发送在平台上,引导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展开预习性学习,或将课后实践类作业、调研类作业及探究性作业发布在平台上,号召家长辅助学生完成。如此,形式具有新意的作业不仅能调动学生的“胃口”,而且能很好地引导家长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功能,助力学校实现作业的协同管理和提质增效。

   三、动态作业管理,从静态的结果向动态的过程着力

作业管理是以作业设计为支撑的,只有科学设计、精细设计、有的放矢地设计作业内容,才能以动态的持续的作业管理,推动教师在作业管理过程中,关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而非只注重作业完成的结果,以此真正为学生的素养发展,课堂的提质增效疏通渠道。

如,在学习完“分数”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设计内容紧扣“分数的性质”“分数的特点”“分数的计算”等涵盖所学基本知识点的作业,在课堂上即时检测,接受反馈,调整课下作业内容。如,在课堂上以“分数大小比较挑战赛”为主题,设计和实施游戏活动,随机抽取学生让其在3秒内快速说出卡纸上的两个分数的大小;也可以随机挑选两名学生,由教师随意说出一个分数后,两名学生说出比教师所说的更大或更小的分数,以此通过随机课堂作业检测,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和参考,调整课后作业的内容,使作业发挥查漏补缺的功能。长此以往,静态的作业变为动态的过程,既有利于教师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和状态,又有助于学生随时发现自己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薄弱所在,及时弥补和强化,避免形成知识漏洞,作业的价值也得以更好发挥,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也得以有效提升。

总体来说,“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管理,极为考验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综合素养。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以“双减”的实施为契机,督促自我持续推动作业设计向减量增质上靠近,向科学创效上聚焦,才能以作业为桥梁,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生成搭建成长支架。

参考文献:

[1]吴德微.新课标理念下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J].文理导航(中旬),2023,(12):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