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生成活动的班本化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1
/ 2

浅谈幼儿生成活动的班本化实践研究

赵洁

无锡市南长中心幼儿园融创园  江苏省无锡市  214000

【摘要】生成课程最早来源于美国学者贝蒂.琼斯《课程就是发生的事》一书。所谓幼儿“生成”是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活动。在生成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人,他们在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去搜集各种资料,他们一直是活动的主体,老师作为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带领幼儿一步步往前走。

【关键词】生成活动;幼儿;兴趣

一、生成活动的来源、途径及价值取向。

1、生成活动的由来

首先我们发现有主要以下的由来(1)幼儿的兴趣如我们的区域游戏、学习中,幼儿游戏中对某件事情特别感兴趣,被教师或者同伴认可时,吸引着大家进一步的研究引发出下面一系列的生成活动。(2)颠覆幼儿原有认知的新经验。比如说,在我们班小朋友在种植土豆的时候发现土豆一直种不出来,然后在翻阅图书的过程中发现原来的种法是错误的,应该是对切半切圆头朝上,平平的朝下,并且一开始要保持干燥不能浇水然后小朋友们就开始了各种研究生成了新的活动。(3)原有预设活动的铺垫。比如在我的健康活动《我的营养配餐》活动中小朋友们对原有的主食、荤菜、水果、蔬菜等统类名称不清,水果蔬菜也分不清,比如西红柿到底是水果还是蔬菜,这时就会生成活动为新的预设活动服务。(4)和家长和同伴共同生活中产生的,比如他们共同经历的一些时间,共同讨论的一些话题特别感兴趣就生成了生成课程,比如整理房间、情绪管理、安全保护自己等等(5)特殊的节气、节日或偶发事件,比如两会、大雾、现在的甲流、奥秘克隆病毒等等。

2、生成活动的途径

(1)立足班本特色,整合丰富资源。

班本化的生成活动原则,遵循自己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本班特色,深入的掌握幼儿已有的经验、兴趣、发展,设计本班幼儿的特色活动。比如我们每个班的班本化特色课程,即生成的特色课程。可以整合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课程所用。

(2)构建课程网络,确定主题目标

每个班级幼儿的需求不同,生成的活动也不同,比如我们每个班的班本化课程。

(3)组织多种活动,增强互动关系

明确具体的主题与目标后,教师因地制宜的进行活动设计,参照《3-6岁儿童发展指南》,结合幼儿课程发展的需求,能力水平与爱好,开展多样性的活动,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认知和感知能力。

3、生成活动的价值取向

生成活动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最后生成活动是否为有意义的活动,不一定是集体活动,也可以是讨论、实践、游戏等等形式。

(1)幼儿需求

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兴趣、探索和刷新新认知。比如在我班的土豆主题中,小朋友们种了一段时间土豆后,土豆长的很高了,于是就生成了土豆测量的活动。

(2)内在核心经验。

为了促进幼儿的核心经验的完成。在生成活动中,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并架构幼儿核心经验图,更好的达成本年龄段幼儿的核心经验。

(3)主题目标的高度完成。

生成活动很多都是为我们的主题服务的,和主题相链接,更好的为主题服务,更好地达到主体目标。

二、生成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生成活动中幼儿是主体,当他们自发产生的活动被教师等成人肯定,并结合其年龄特点赋予价值时,生成活动便诞生了。

1、有趣的哇时刻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儿童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兴趣。他把好奇心称之为儿童学习内部动机的原型。“哇时刻”是生成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比如大班的小朋友在一次的散步活动中发现本来夏天操场上有很多的蚂蚁,可是秋天到了,蚂蚁都不见了,他们都到哪里去了呢?原来他们变少了,他们是在搬家准备过冬啦!蚂蚁怎么搬家,怎么找到家的,用了什么合作方法呢?怎么找到家的呢?这个问题变成了小朋友们的哇时刻,他们急于知道答案,大班小朋友又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于是在讨论中,形成了有趣的生成课程蚂蚁找家,蚂蚁分工活动等。

2、哇时刻的不断深入,生成新问题

小朋友们对蚂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活动也在不断的深入,比如对于他们来说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蚂蚁的洞穴,还有在蚂蚁洞穴外,小朋友们还进行了小实验,蚂蚁喜欢吃什么呢?拿来了饼干屑、面包屑、豆豆、奶酪屑等等,几天后发现甜甜的东西全被吃光了,豆豆什么还一动未动,于是小朋友总结了自己的调查结果:蚂蚁喜欢吃甜食。

3、预设与生成有效结合

在主题开展实施之前,教师都会对活动进行“预设”,在实践中,教师对于幼儿新生成的游戏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提取有价值的活动为预设活动服务,让预设活动更深入。比如中班幼儿秋天主题初期预设围绕地底的果实研究幼儿的兴趣点突然发生了转变,花生是底下的植物,于是就以点展开了《花生大调查》,在前期绘本阅读和网络视频的了解基础上,不断深入中发现对花生的结构不了解,于是生成《花生结构大探究》。

4、家园联动

家庭是幼儿园最大的合作伙伴,生成性课程开展的环境不仅仅局限于幼儿园内,更可拓展至家庭及社区,这就需要家园间的有效沟通,互助联动。

比如冬天了,小朋友们对毛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老师们走进校园,他们就是最好的行走的教科书分享了她们织毛衣的经验,还认识了不同的毛衣纹路。

三、生成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生成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是生成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那教师要做什么呢?

策略一:敏感捕捉活动中的价值,形成主题

教师是参与者是幼儿中的一份子注意倾听知道幼儿最关心最想知道的热点焦点和疑点这些都是最有价值的生成活动如在班级的自然角里,孩子们带来了非常多的小种子每种种子的形状颜色都不一定幼儿们会有选择性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种子于是南瓜种子的探秘活动就开始啦

策略二:提取有价值的经验适时的引导,引发思考

幼儿的灵感是无限的,随时会迸发出不同的想法和有趣的问题,我们要擅于聆听与筛选接住幼儿抛出来的球。与此同时激发出他们的兴趣、快速的做出相应的价值预判,筛选出符合他们的焦点,进一步生发相对应的项目。当确认出焦点与方向后,把这些焦点化为问题进行有效的发问一步步形成探索的课题如中班的土豆主题种植过程中小朋友们发现了土豆种不下去了,遇到了瓶颈,怎么浇水也不长。于是进行有效地进行发问。为什么浇水了还种不出来?是不是方法错了?应该一面朝上?到底要不要浇水?什么时候浇水?土培、水培、沙培都一样浇水吗?对小朋友们进行灵魂拷问,在你问问题的时候,小朋友们的大脑就在飞速的思考,也会不停地探究,这就是生成活动非常好的行进方式。

策略三:参与并认同幼儿的想法,鼓励推进

幼儿最需要的便是教师的肯定,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不经意的共鸣是最好的催化剂。幼儿有许多想法,但是也有自己的弊端,如容易被干扰、容易放弃、容易转变情感等一系列干扰性因素。有了教师的参与幼儿更加容易不断坚持与研究。我们可采用这些小策略,让孩子继续在自主创造中,感受被尊重,引发可能再创作的价值。

策略四:创造生成活动需要的条件,更新反思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成活动不能止于思考与讨论,更多的是需要研究与实践。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材料经验储备时间与空间。教师应该提供给幼儿空间、时间等支持,让幼儿不断推进探索始终保持乐于探索、敢于探索的良好心态去丰富探索经验,建立起自主、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以“幼儿为主”,将生成活动中孩子们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记录,并给予适当正确的引导,相信随着课程实施不断深入开展,我们会对生成课程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