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5
/ 2

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潘飞英

浦江县潘宅中心小学   322202

[摘要]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现阶段规则意识培养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关注,规则意识培养是小学德育教育中重点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但是,现今小学德育教育形式比较单一,为了对学生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培养,应将道德与法治课和班队课融合起来,丰富教育体系,在融合课程教育情境下向学生渗透规则意识。本文,先分析了规则意识重要性,再阐述了规则意识培养策略。

[关键词]规则意识    小学德育   培养策略

规则是保证学生愉快学生、学习的前提。在小学德育教育实践中,应提高对规则意识培养问题重视度。同时,在融合道德与法治课和班队课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规则”这一概念,明白规则有哪些益处,最终在规则意识引导下养成独立自主能力,不做影响他人的事情。以下就是对融合课程教学中小学德育教育中规则意识培养问题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德育教育活动的展开提供有利参考。

一、规则意识重要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小学生来说,规则意识养成重要性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一个文明的班级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规则规范学生行为。所谓规则,就是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所需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对学生规则意识加以培养,能够促使学生在正确掌握某些规则基础上养成独立自主能力,努力做到妥善自治,不做有反班规之事。

其次,规则意识培养是德育教育重点内容,有助于端正学生行为规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而,在小学德育教育实践中,应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和班队课的融合,对学生实施规则意识方面的教育,令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二、培养规则意识的策略

(一)立足课堂,制定规则

课堂是孩子学习的主阵地,利用和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巧用教材,创设情境,让孩子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树立规则意识,用规则约束自己,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部编二下教材中安排“制定‘图书借阅公约’”的口语交际,关于班级里的图书角应该怎样管理。教师通过创设借书的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制定借阅规则,最后形成班级“图书借阅公约”。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是以素质教育为方向,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安全意识、法规意识、交通意识等等。而为了达成这一系列教学目标,在课堂中让学生积极参与班规的制定,继而学会自治,懂得遵守秩序。

如二下《道德与法治》中“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中,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制定规则的主人。在“大家一起来约定”环节中,先以“我为规则树添规则果”活动,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把好的建议写在“苹果”上,“挂”上苹果树,作为班级共同的约定,让学生对这些规则产生认同感,继而能够较好的遵守这些规则。然后,教师通过创设“规则体验园”的情境,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演一演“排队”、“打扫”、“阅读”等情景,采访“小演员”和“观众”谈谈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在说规则、订规则、演规则中,让班级规则在学生的心中“润物细无声”。

又如,《道德与法治》课“交友注意原则”内容教学时,给班上每一位学生发放一张小纸条,鼓励学生在纸上写下自己“最好的朋友”。接着,统计结果。在统计过程中发现班上×××十分受欢迎。抓住这一机会,教师开始鼓励学生说出×××身上的优点,有的同学说道:“×××非常乐于助人。”还有同学说道:“×××懂得关心同学”……在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将学生的答案归纳到了交友注意原则中,鼓励学生参照所总结内容约束自身行为。如此,可对学生日后行为起到一定约束作用。同时,因上述案例中规则内容是学生共同商议而来,更易被学生接受。

(二)班队活动,外化规则

有了规则意识,就有了一种规则行为,如何让学生真正把规则外化为一种行为,并成为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的提醒和监督,更需要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文明礼仪”内容教学时,组织了一次以“好习惯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在整个活动进行过程中,先是安排了“说一说,议一议”互动,鼓励学生一起讨论下述几个问题:

  1. 上课铃声响了,应该做什么?
  2. 上课可以随便讲话吗?
  3. 课堂上可以做小动作吗?

在问题讨论过程中学生们慢慢懂得了要遵守课堂规则。接着,教师开始安排学生进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几名同学负责呈现一起挤入教室的情境;几名同学负责呈现在教室里打闹的情境;几名同学负责呈现打乒乓球的情境,一名同学突然坐在球台上混场。在情境演绎之后,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一下他们做法对吗?为什么?

上述案例,注重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不文明行为组织学生讨论与主题活动相关的课堂问题。比如,“上课铃声响了,应该做什么?”等等,在整个班队活动进行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懂得了班级规则,理解了班级规则,也对学生不文明行为起到了警示作用,达到了德育教育目的。

再如,为了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在一次班队课上组织了“你画我猜”小游戏,三人为一组,一人比划,两人猜,限时两分钟,看一看哪个组正确率最高,给予一定奖励。在整个游戏活动进行过程中,比划内容均与道德与法治教育内容有关。包括依法治国、交通法规等等。如此,不仅引发了学生对道德、法治内容的深思,也让学生在学会尊重游戏规则前提下认识规则,为日后规则意识养成奠定良好基础。

班队课是学校德育活动的主阵地,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教师在班队课上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使规则外化为一种行为。如一年级新生开展“我是合格小学生”系列活动,通过走一走、学一学、做一做、唱一唱,对他们进行学校日常行为规则的学习和训练,从而让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教师还可以利用学校开展的“消防日”、“消费者日”、“环境保护日”等主题日教育活动的契机,在班级开展“我是消防小卫士”、“做一名合格的消费者”、“保护环境,我先行”等活动。

此外,为了能够让学生体验道德与法治课所学内容,懂得遵守相关道德与法治规则,教师可组织“不要践踏草坪要爱护小树”、“交通事故调查”、“当一天小交警”等主题班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起良好的规则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三)依托生活,规则成“行”

为了取得较好的素质教育效果,应注重对学生违规行为加以管理,让学生不再出现违反规则的行为。比如,在学校大扫除活动中,如若某些学生出现了不按规定打扫卫生的行为,可适当增加打扫任务,让学生养成良好规则意识,懂得用规则约束自身不良行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再如,在植树班队活动中发现某些学生不爱护树木,可给学生安排一些看护校园花草树木的任务,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为不遵守规则行为负责,慢慢形成良好的道德与行为。

在少先队常规竞赛活动中,为了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应注意在学校活动中对学生第一次迟到、第一次不遵守交通、第一次不爱护公共卫生等规则意识缺失行为进行教导,不让学生产生“侥幸心理”,为学生规则意识道德素养养成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在学校上,教师应为学生树立起一个良好的道德榜样,以身作则,遵守学校规则和秩序,继而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良好氛围熏陶下懂得按照规则办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规则意识是道德与法治课上德育重点内容,为了取得较好的规则意识教育效果,还应借助家庭生活的机会对学生规则行为进行教导整形。同时,引导父母适当处罚孩子的违规行为,家校合作使学生更加懂得约束自身行为,成为一名素质良好的小学生,始终遵守相关行为准则,拥有良好自控能力。

综上可知,传统“灌输式”德育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在这一背景下,为了促进学生规则意识发展,应在学科教学,道德与法治课和班队课融合基础上,通过一些主题班队活动的组织和多种形式的活动参与,如团队合作、情境表演、游戏、比赛等,向学生渗透规则意识,让学生真正懂得规则。同时,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规则的制定,且注意适当处罚部分学生违规行为,令学生规则意识变得更加根深蒂固,能够用规则进行自我约束,有意识的控制自身行为习惯,懂得遵守秩序,努力成为一名品德高尚的小学生。

参考文献

[1]张涛,卢艳萍.基于主体性德育观的小学生规则意识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5年10月23日,第13期:31-32.

[2]曹英英.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紧密联系[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年10月10日,第10期:114-115.

[3]孙寅超,张妍.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再思考[J].才智,2014年3月25日,第09期: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