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程序化护理对标准化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干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6
/ 2

探讨程序化护理对标准化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干预效果分析

黄春玲       张艳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117

摘要:目的:分析对标准化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护理中应用程序化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50例标准化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以电脑抽号法分为两组内均含有25例患者的研究组、对照组,将程序化护理给予前组,将常规护理给予后组,之后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SAS、SDS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标准化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护理中应用程序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明确。

关键词:程序化护理;标准化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干预效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一种常见的血栓形成疾病,主要发生在下肢深静脉系统中。它通常由血液在深静脉中形成血栓而引起,可能导致血栓栓塞症(PE)。DVT患者通常表现为以下症状:下肢肿胀、疼痛、发热、皮肤变红等。疼痛通常在站立或行走后加重,而在休息时减轻。有时,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容易忽视。标准化介入溶栓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该治疗通过在血栓形成的血管中引入溶栓药物,以促进血栓溶解和血流恢复,但是该措施会对患者造成不同的创伤,因此还需要配合护理指导[1]。因此,本文通过纳入50例标准化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旨在深入研究程序化护理服务的临床意义。现做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50例标准化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两组内均含有25例患者的研究组、对照组(时间:2021年10月至2022年11月;方法:电脑抽号法)。研究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1:14例,该组患者年龄最大74岁,最小33岁,其均值为(53.39±1.89);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0:15例,该组患者年龄最大75岁,最小32岁,其均值为(53.11±1.7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异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

    研究组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1)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疼痛评估、血流动力学监测等,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生理状况。(2)监测: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等,以及动脉氧饱和度和心电图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并发症。(3)导管护理:对于进行介入溶栓治疗的患者,需要进行导管插入,护士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确保导管插入部位的清洁和消毒,定期更换导管敷料,并注意导管的通畅和固定。(4)药物管理:根据医嘱,严格按时给予溶栓药物,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速度,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药物反应和不良反应,如出血、过敏等。(5)疼痛管理:深静脉血栓患者常常伴有明显的疼痛,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如非处方药或镇痛泵,同时提供其他非药物疼痛缓解措施。(6)患者教育: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关于深静脉血栓和溶栓治疗的相关知识,包括治疗目的、药物作用、可能的并发症和注意事项等,帮助患者理解和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7)密切观察: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血流动力学变化、出血情况、过敏反应等,及时向医生报告异常情况,并参与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8)预防并发症:针对深静脉血栓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静脉血栓栓塞、出血等,护士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如卧床休息、加强皮肤护理、使用抗凝药物等。(9)康复护理:在溶栓治疗结束后,护士应协助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包括帮助患者进行活动恢复、康复训练、心理支持等,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并预防再次复发。(10)定期随访:对于出院的患者,护士应定期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和治疗效果,解答患者的疑问,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1.3观察指标

1.3.1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包括静脉炎、下肢血肿、牙龈出血等。

1.3.2对比两组患者不良情绪

以焦虑与抑郁量表(SAS与SDS评分),对患者的心理情绪予以评估,这两量表总评分范围均在30~55分之间,分数越低,表示患者心理状态改善越好。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2.0处理相关数据资料,t和X2检验组间数据,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组别

例数

静脉炎

下肢血肿

牙龈出血

总发生率(%)

研究组

25

0(0.00)

1(4.00)

0(0.00)

1(4.00)

对照组

25

1(4.00)

4(16.00)

2(8.00)

7(28.00)

X2

-

-

-

5.357

P值

-

-

-

0.020

2.2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情绪,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情绪比较(±s)

组别

例数

SAS

SDS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研究组

25

44.58±3.45

32.21±3.27

45.54±3.18

31.47±1.78

对照组

25

44.57±3.46

40.15±2.74

45.75±3.21

36.61±2.14

t值

-

0.010

9.305

0.232

9.232

P值

-

0.991

0.000

0.817

0.000

3.讨论

通过制定标准化的护理干预方案,可以确保护理操作的一致性和规范性,减少人为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提高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标准化的护理干预程序可以明确每一步操作的顺序和要求,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和混乱,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患者的护理时间,可以明确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提高护理人员对并发症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标准化的护理干预方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个体化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速度,可以明确各个护理环节的责任和分工,促进团队合作和协作,提高护理团队的整体效能[2]。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应用程序化护理指导在标准化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中干预的效果十分理想。

参考文献

[1]李贺.探讨程序化护理对标准化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干预价值[J].中国标准化,2022(12):190-192.

[2]李王芳,冯倩,马晓颖,等.程序化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相关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2(9):1291-1294,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