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教育实践模式创新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6
/ 2

师范生教育实践模式创新研究

井一然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9

摘要:师范生教育实践模式对能否培养出高水平的未来教师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在明确教育实践模式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关于教育实践模式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师范院校的教育实践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与创新策略。

关键词:师范生;教育实践模式;创新;策略;研究

21世纪,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师范教育也在不断地调整发展策略,

培养高水平的未来教师成为关键性问题。但这种培养,不是仅仅依靠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让“准教师”的师范生参加教育实践,在过程中去感悟和成长,让他们将自身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行性的实践活动,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升华理论。“教育见习、研究、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模式有助于实现师范院校的“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有助于师范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提升,教学能力得到培养与锻炼。

一、教育实践模式的概念

《辞海》解释“实践”为:“履行;人类有目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全部活动……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1《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模式”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者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如:模式图、模式化。”2结合教育实践的特性,我们将教育实践界定为:人们以一定的教育认识和教育观念为基础所开展的,以人的培养为核心的有目的的教育行为及活动方式。“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实践模式界定为:为了培养和锻炼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工作的能力,师范生通过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三种形式,将学科专业知识、技能和教育科学知识运用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完善和提升知识结构、培养和锻炼教育教学实践工作能力的综合性教育实践方法。

二、研究状况述评

关于国内外学者们对师范生教育实践问题给予了相当多的关注。

(一)国外师范生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一是师范生教育实践管理的研究。其一,关注教育实习的内容。如瓦特肯斯(Watkins)、卫迪鲁(Viadero)等聚焦学科教学技巧、如何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等。其二,探讨实习生与实习基地指导教师的关系。如帕克尔(Parkay)和斯坦福(Standford)认为,想要提高教育实习的成效,需要实习生和实习指导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其三,重视实习指导教师的研究。如库拍(Cooper)开展了实习生对实习辅导教师的期望研究。

二是师范生教育实践模式的研究。美国教育实践模式: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同伴式教育实习模式。英国教育实践模式:政府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课程进修严格控制;高等教育机构与中小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日本教育实践模式:事前指导;观察实习;基础实习;应用实习。德国教育实践模式:团队研究模式。

(二)国内师范生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一是师范生教育实践改革的研究。其一,介绍国外教师教育实践经验。如《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欧美发达国家教育实习的模式与理念》等著作,对国外教师教育发展的最新理念与趋势进行了介绍。其二,探讨我国师范生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与建议。如《师范生教育实习中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等,认为师范生教育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等院校对教育实习重视程度不足。

二是师范生教育实践模式的研究。第一集中定点教育实习模式。第二“委托式”教育实习模式。第三混合编队集中式教育实习模式。第四顶岗支教实习模式。第五选择式教育实习模式。

三、“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实践模式存在的不足

“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实践模式处于初步开展与实施阶段,在肯定其创新性与实践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模式的总体效能未得到有效发挥

“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实践模式是师范生社会适应性发展的重要平台,在各阶段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总体效能未得到充分发挥。一是此模式总体评价一般。二是教育见习、研习未对实习产生积极作用。三是研习项目效能一般。研习项目“虎头蛇尾”,出现“有项目无研究、有成果无过程”现象。

(二)师范生的主动精神缺乏

师范生是职前教师教育实践的主体,在见习期间,应该满怀热情与期待,但事实是师范生在实践中缺乏主动精神。一是见习之前准备不足。如除了地理位置之外,极少有师范生主动了解见习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等。二是见习过程中表现被动。如很少主动和见习学校的老师交流等情况。三是见习之后缺少反思。如师范生没有主动进行角色转换,仍然只注重教学内容而非教学过程。四是实习阶段主动精神未得到提升。

(三)院系在组织管理中的角色缺位

一是未在见习之前向师范生明确见习任务。各院系主要的教育见习动员方式一般是举行见习动员大会和发放见习手册。见习动员大会是在思想上对师范生进行鼓励,是一种口号式的动员。二是每次见习之后缺乏专业指导。三是实习过程中专业指导不足。

(四)高校在统筹管理中的职能缺失

大学作为管理主体,在统筹管理中出现职能缺失问题。一是校内外双导师制度未得到有效落实。二是多元化沟通合作平台的缺失。其一,教育见习、研习和实习阶段,师范生与校内外导师未实现有效沟通。其二研习小组成员之间缺乏合作。实习学校地理位置的差异,从空间上造成合作困难;研习小组成员欠缺研究动力和研究热情,没有相互联系和交往的需求。其三,教育实践过程中缺少互助沟通渠道。

四、大学“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实践模式创新策略

   “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实践模式的优化,必须要建立在对当前师范生教育实践实际状况的基础之上。

(一)分步改进各阶段工作流程

    结合教育见习、研习和实习三个阶段的实践模式和特点,有针对性的优化各阶段工作流程。见习阶段:制定分段目标,明确见习任务。首先,明确每次见习的任务和要求,激发师范生的积极性。其次,做好每次见习之后的总结与反思。最后,将“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研习阶段:加强问题驱动,注重过程指导。首先,加强研习项目的问题驱动性。其次,注重研习项目开展过程的指导。最后,优化研习项目分组。实习阶段:建立反馈渠道,拓展实习内容。首先构建师范生、基地学校指导教师、高校指导教师三方合作平台。其次,拓展实习的内容,丰富师范生的实习体验。最后,做好实习学生实践能力的剖析诊断工作。

(二)整合“一体化”教育实践模式

    一是组建教育实践联合领导小组。负责模式实施各项事务的管理与流程的监控,促进管理效率的提升。二是加强各阶段工作间的衔接。首先加强多次教育见习之间的衔接。其次加强教育见习和教育研习之间的衔接。最后加强教育研习和教育实习之前的衔接。三是合理的师范生实践成长综合评价。遵循下述原则:首先科学性原则。其次,目的性原则。再次,绩效性原则。将实践过程与实践效果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考核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实践目标达成度,也要考察师范生在实践期间的态度、情感和作风,有效的反映出来。

(三)健全完善“一体化”工作制度

    “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实践模式工作制度必须实现“一体化”。一是制定全程式工作制度。二是严格落实统一要求。高校和教育实践基地学校深化合作,严格落实统一的要求,实现管理的规范,增强师范生教育实践期间的责任感。三是建立指导教师工作制度。完善教育实践指导教师选聘制度。落实教育实践指导教师责任制度。强化教育实践指导教师激励制度。

(四)建立多元化沟通交流平台

高校应整合各方资源,建立多元化沟通交流平台。一是构建网络交流平台,提升师范生教育实践的自主化和个性化。二是搭建研讨反思平台,为高校指导教师、基地指导教师和师范生提供平等对话协商的机会,实现各方人员的资源共享、多方获益和共同发展,成为实践共同体。三是完善监督指导平台,以督导促执行,以调研促合作。

结语

教师在教育的进程中承担着重要的教育使命。“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实践模式的构建,希望培养出更为优秀的未来教师。展望未来的职前教师教育,一是关注未来教师生命个体的成长。二是在培养未来教师时,应当给予他们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更好地实现个人和社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1144-1145.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商务印书馆,1989:1489.

作者简介:井一然,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声乐教育、表演指导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