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个引领”促进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7
/ 2

以“四个引领”促进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

王永娟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市 300380

摘要:生涯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有利于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培育奉献精神。高校需要以生涯教育为切入点,通过思想引领、政策引领、课程引领和实践引领等方式,打通学生求职“最后一公里”,实现思政教育的闭环,切实提升育人效果。

关键词:生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引领;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业观、择业观的有效方式。生涯教育贯穿学生教育全过程,能够促进学生认知职涯、探索职涯、发展职涯、逐梦职涯,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因此,生涯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也是落实高校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1]]。高校落实“四年不断线”的生涯教育,既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又能帮助学生实现学涯与职涯有效衔接。

一、生涯教育的研究现状

2007年,教育部下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列入必修课程,以推动学生实现个人职业认知和规划思考[[2]]。生涯教育具有如下特征:一是系统性,生涯教育是落实高校“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径,能够帮助个体认清自我和就业环境的实际差距,进而做出合理的、系统的选择、规划与准备;二是全面性,高校学生被称为“斜杠青年”,生涯教育能够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帮助学生完善学业规划、个人管理、人格塑造、职业技能等方面能力;三是育人性,生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规划意识,不断从“我是谁,我要成为谁,我该怎么做”的反复思考中实现个人发展路径和职业价值[[3]]

二、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意义

当前,“慢就业”情况在高校毕业生中愈发常见。高校毕业生面临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实际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和就业压力逐年递增[[4]]。因此,将生涯教育前置,建立生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就业工作的题中之义。

(一)立德树人,提升思政效果

高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能够紧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培育学生的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情怀,并将三者统一于职业选择的伟大实践[[5]]。这对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引领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人生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以生为本,创新工作方法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采用理论传授的传统形式,与学生日常实践活动结合较少,学生普遍参与程度不高。生涯教育通过个体咨询、自我测评、生涯访谈、职业体验等多种形式弥补了这一不足,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实践教育效果日益凸显。

(三)家校共育,加强多维育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凸显学校育人的有效价值和作用,而对家校共育的实际效果探索不够深入。生涯教育通过探索和整合家庭环境和成长环境的各类有效资源,对学生的职业选择进行纵向分类,针对各个分类开展针对性指导和培训,推动构建了多维思政育人新局面。

(四)提高技能,促进精准就业

高校落实“四年不断线”的生涯教育方针,从“软实力”和“硬实力”两方面提升了就业育人和思政引领效果。通过完善的生涯教育课内、课外实践探索,帮助学生提升求职技能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学生在职场中快速找到有利的出发点、突破点和落脚地,从而适应工作环境,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五)探索自我,增强心理韧性

生涯探索是个体心理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因此,生涯教育“自育”与心理教育“他育”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涯教育对于提升学生学习规划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就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能有效解决因学涯迷茫、职涯受挫而产生的心理危机。

三、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途径

(一)坚持思想引领,唤醒生涯自主意识

当前,高校学生的就业目标与实际现实存在着较大差距,比如很多学生想要去环境优渥的大城市就业,导致大城市出现人才资源过剩的情况,造成了人岗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为此,高校要完善生涯教育的职业测评和个体咨询,通过生涯平衡单、生涯人物访谈等方式,帮助学生找寻适合自己的轨道,切实提升个人职业能力。面对“考研”“考公”热的现状,高校要分年级、分类别帮助学生找寻职业理想。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高校分别开展“生涯成长营”、“生涯探索营”、“求职创新营”、“就业实践营”,充分发挥生涯导师、学业导师、企业导师、校友导师、朋辈导师等协同力量,从思想和行动上将学生的生涯教育嵌入到人才培养链条中,引导学生完成“不想就业”向“我要就业”的思想转变。

(二)坚持政策引领,激发学生发展内驱

一方面,高校要在思政教育中融入“课前三分钟”就业观政策引领元素,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在学生培养中的阵地引领作用。同时,高校要设立生涯教育课外实践学时,在主题学习、党日活动、集中讨论中,开展就业观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应征入伍、“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等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将小我融入大我,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有机统一。另一方面,高校要开创就业服务新形式,通过“导师推荐”“直播带岗”等新型传播方式,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搭建学生与企业单位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提升学生发展的内驱动力,树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科学就业观。

(三)坚持课程引领,提升就业综合能力

高校要坚持“以课程为基础”,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挑选从事基层一线的辅导员老师、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任老师、企业单位资深的HR企业导师、优秀的校友导师组建一支专兼结合、多元高效的生涯教育队伍。制定和改革《学校生涯课程建设方案》,通过激发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逐渐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高校需要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思路和实施路径等做出改革探索和谋划部署,搭建“一线三阶”全程生涯教育模式,理论学时占30%,实践学时占到70%,开展生涯团辅素拓、就业推动会、座谈沙龙等“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形成课程与实践高效协同、双核运行的育人模式。

(四)坚持实践引领,探索职业发展方向

在生涯实践探索过程中,推动落实“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带领学生前往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走访交流,积极签署产学研融合项目、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基地协议,搭建校企实践的平台。高校要定期开展就业双选会、实习招聘会,为学生争取优质实习资源和就业岗位。通过邀请企业负责人来校宣讲,帮助学生深刻认识目前的就业形势、工作环境、晋升路径和发展空间,并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向职业要求靠拢,提升个体自我和职业环境的适配度。同时,生涯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一次教育”,更应该实现“终生教育”,推动建立“思政+生涯圆梦工作坊”,帮助学生实现校企供需对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

四、结语

为促进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高校应从“思想”“政策”“课程”“实践”持续发力,将生涯教育融入思政实践中。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融合,引导学生认知职涯、探索职涯、发展职涯、逐梦职涯,最终实现高质量就业。高校通过营造全方位就业育人体系,引导毕业生主动就业、积极择业、最终就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实现了思政教育的闭环,切实提升了思政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钱晓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策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12):146-148.

[2]赵玉瑜.思政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理论探索与路径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05):83-87. 

[3]唐莉蓉,谭群英.新时代“课程思政”下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路径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06):25-27.

[4]彭万秋.“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04):137-138.

[5]孙瑞琳.新时期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内涵与发展再探讨[J].教育观察,2019,8(16):58-59.

作者简介:王永娟(1997-),女,汉族,安徽人,助教,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