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安全管理的境界

第一作者: 张茂军   第二作者: 房兆真   第三作者: 武之刚

济宁市兖州区银泉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济宁市兖州区银泉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山东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

在从事化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害怕出事故。每一次事故都刺激我们敏感的神经,重复上演的事故又蹂躏我们脆弱的精神。从概率上讲,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从宿命论的观点看,重大事故是无法预知的,只能听天由命。但这不能成为我们放松安全管理的借口,更不能成为一出事故,一丑遮百俊,就否决安全管理管得不好的片面观点。安全事故考验的是企业基础管理的扎实程度,考验的是企业的体系化能力,更考验的是管理的境界。“冰山理论”告诉我们,露在海面上的冰山其实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冰山主体是隐藏海面下的那部分。就安全工作而言,那些深藏在“海面下”的隐患才是真正的深水炸弹。安全生产的着力点应该下大力抓水面下看不见的东西。如果你把水面下的问题抓好了,自然而然浮上水面的东西就少了,水下面的东西就是人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规范。但从现实情况看人们过于浮躁和急功近利,抓浮在“水面上”的工作多,有形管理的方面硬 ;抓“水下面”的工作少,无形管理的方面弱,造成安全基础管理不牢,这是安全生产事故此起彼伏的深层次因素。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安全基础管理工作如此重要,为什么还做不好呢?如果方向偏离了,即使再努力效果也不大。企业考核和政府监管就偏离了做好基础管理的方向,企业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体系,使人更愿意做短时间内易出成绩和亮点的工作,因为安全基础管理工作量大,耗时长,投入精力多,效果显现慢,不如运动式管理呈现短、平时快点,工作效率高,亮点多,成绩显现快。基础管理是你应该做的工作,出了你管的不好,这种片面的观点也影响管理者做好基础管理的信心。

政府以责任为导向的监管体系,使安全检查从结果的符合性到过程的有效性差距太大,一出事故,各类检查接二连三,下发各种政令和通知,使人疲于应付各类检查,缺乏系统性、规划性和有效性的安全检查并不能解决安全基础管理问题。就方式上而言,安全管理大体分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人管人”,中级阶段“制度管人”,高级阶段“文化管人”。我们的安全管理还处于人管人和制度管人的初级阶段,制度的落实更多的是靠人去监督。从布莱德利杜邦安全文化曲线看,我们的安全管理正在“穿越”自然本能和不太严格监督的阶段。文化管理也不是万能的,首先,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安全文化是又无形的,如何用文化培养习惯和规范行为管理,很难有量化的措施 ;其次,中国文化也有其劣性的一面,存在着制度管理仍掣肘于情感,如“面子”心理和看客心态 ;最后,文化作用是长期,不是短期内能立竿见影的。《我选择了视而不见》、《从我做起》和《事故的代价》,这三个经典的国外视频也说明了管理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世界性的难题。王健林说过,靠人管人肯定不行,靠制度管人也难,依靠科技手段才能有效管理。安全管理要用科技的手段,实现信息化管理,确保合格的人员在正确的时间、地点按照正确的流程进行准确的工作,实现过程的即时纠偏治违,避免事后处理的模式,以此规范人的行为,培养人的习惯,营造文化管理的氛围。正如做学问必经过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们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有所发现,最终从寂寞王国取得丰硕果实。从基础管理到安全文化的管理路很长,存在的问题很多,杜邦走了 200 多年,我们才仅仅做了十年做好安全管理也需要三重境界,从人管人、制度管人到文化管人,最终靠文化管理,做好这个过程的技术措施不是难题,难的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耐得住寂寞,忍得住孤独,顶得住压力,担得住责任,这才是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