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丢勒《1500年自画像》中的图式与“精神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8
/ 2

浅析丢勒《1500年自画像》中的图式与“精神性”

李旋

(中国艺术研究院)

摘要:本文主要是以丢勒《1500年自画像》中的几何形式运用以及“精神性”表达展开阐述。文章结合西方艺术理论从图像学角度对比丢勒多幅肖像作品并着重分析丢勒《1500年肖像画》中的形式因素和“精神性”表达。

关键词:自画像;精神性;图像学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1471—1528)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极具盛名的艺术家。丢勒主要以版画和油画为创作形式,同时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位执着于自画像的艺术家。至今为止,主要有四幅丢勒的自画像为大众所熟知,分别是1484年、1493年、1498年和1500年自画像,其中1484年自画像是纸上素描作品。四幅自画像中有一幅与其他三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那便是现藏于慕尼黑美术馆的《1500年自画像》。本文也以此展开,通过图像学简要阐述丢勒《1500年自画像》对于几何学上知识的运用;分析《1500年自画像》中“精神性”的体现。

几何形式分析

在丢勒较长的创作生涯中,1500年是丢勒绘画的一个转型期,以往的绘画作品大多是对真实的追求,而从《1500年自画像》开始,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造型规律的研究上。丢勒对于几何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他第一次从意大利归来(1945年),之后开始研究数学且伴随他一生。丢勒晚年出版了几何专著《圆规与三角测量法》,并著有三卷本《比例论》总结了他从开始到1515年的绘画心得。《1500年自画像》深受意大利式构筑性影响,即按照统一的法则赋予形式,在这幅作品运用的最为明显且较多体现的是在几何形(正三角形)的运用上。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正三角形由于其对称的形式而与新柏拉图主义相结合,从而被赋予了理性主义的神学含义。将神学的思想性、精神性物化到绘画之中,这也是丢勒在这幅作品中设计的不同于以往自画像的方式。第一个是自然实体的层次,正三角形的头部构图,理性规范下的优美比例,这些仅仅是在“人”的层面上,对“人”以及“人”的理性的肯定。第二个是意义的层次,他在实体的框架之中向观者呈现出一张基督式的脸,人们由基督的眼睛进入画面,发现了一个由眼睛,题款和手指所定位的“非实体的”向下的正三角形,眼神,文字以及手势——构成这个三角形的都是一些意义传达的途径;意义已非实体的,但依旧是理性的呈现为正三角形。第三个是神秘的层次,两个正三角形相互叠合,理想的形式消失于符号的神秘之中,一种几何学转向另一种几何学,天国之门由此打开。第一个和第二个相反方向的正三角形相互叠合,形成了一个大卫之星的形状。在丢勒所处的时代,这是一个神秘信仰的符号,大卫之星被画面中人物的手指支撑着,这幅作品中的手势曾在丢勒的另一幅作品中出现过,那是耶稣的手。这已超出了理性的几何学范畴,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涌现。

不仅如此,画面中的尺寸也同样具有耐人寻味的含义。这幅《1500年自画像》高67.1cm相当于28法兰克福尺寸,那年丢勒正好28岁;宽是48.7cm,相当于1.5法国尺,象征着1500年。这种尺寸分析法同样适用于丢勒26岁时的自画像。其中画布的比例是67.1:48.7≈11:8,其中11可以看作是两个1,1+1=2,11:8的比例便与28联系起来.如果把11和8看作是一个矩形的长和宽,那这个矩形的对角线正好是13.6.136这三个数字也是丢勒常常运用的,在拉丁字母与数字的对应中,Albrecht Dvrer分别对应着1、12、2、18、5、3、8、20、4、22、18、5、18,将丢勒名字字母所对应的数字相加便是136.对应下来整幅画的长宽以及比例分别对应了画家的年龄、姓名以及《1500年自画像》创作的年份.

“精神性”体现

几何、形式分析是直面绘画本身视觉形式的,通过分析发现其中隐藏了艺术家想要表达其所处时代下人类精神的基本倾向。在《1500年自画像》中丢勒省去了所有的背景,将黑色作为整个背景的底色,一切都变的更加单纯与纯粹,以突出人物形象也就是丢勒自己。与之前的自画像相比较,在这幅自画像中,丢勒依旧是长发披肩,轮廓分明,但画中的丢勒眼神更加的忧郁、严肃,透过丢勒深邃的目光,甚至可以看到理性的精神所散发出的光芒。

《1500年自画像》是丢勒第一次以采用正面直视的角度作为构图,他将画面中自己身体的中轴线与整幅画面的中轴线准确的重叠,而西方肖像画大多以四分之三侧面作为构图,例如拉斐尔1506年的《自画像》、达芬奇1512年的《自画像》以及丢勒在1500年之前的自画像。正面像构图一般用于表现基督圣像的绘画作品中,例如弗朗西斯卡1460年完成的《基督受洗》、1463年完成的《基督复活》中的基督形象。因此丢勒《1500年自画像》也常常被与基督联系在一起,在这张画中,丢勒以一种痛苦与挣扎的情感像观众展示,很难从画面中的眼神里看到热情的光芒,更多的是苦修与忏悔,从人物神情状态的来看体现更多的便是丢勒将自己描绘成基督徒与人文主义者精神兼具的综合体。

此外,在丢勒《1500年自画像》中用正三角形取代了以往长方形的构图,除了是一种新的形式外,从图像的呈现来说是一种本质的变化即精神性的物化。由于受时代约束,欧洲各国的持续努力也没遏制住罗马教皇绝对权力所导致的黑暗、腐败,当时正处在黑暗的罗马教会压迫下的德国社会也正在慢慢的走向瓦解。作为国家的人民,在精神层面,丢勒同样是无比渴望人性的解放与精神的自由。这在其1512年撰写的艺术手稿中有文字描述体现出一些,在丢勒最具神秘主义的作品《忧郁》中更为集中体现出这种追求。丢勒对忧郁别有理解,将忧郁视为神圣的力量,一种危险但可能引导致伟大的力量。这是区别于意大利的唯美、静穆、和谐的绘画的一种对于人的自由与解放的精神的力量。

反对罗马教皇的压迫、对人性与自由的思考充斥着丢勒的创作生涯。而在《1500年自画像》中将所有因素交织在一起,不仅体现出了丢勒内心的忧郁与挣扎,同时也使得丢勒绘画的精神性表达更加有力、更加深刻。自沃尔夫林以来,艺术史的建构时常以风格为基础,而风格则对应着时代精神,因此艺术流派的发展也是一种精神的进化.丢勒作品中对于精神性的体现,无疑使他成为北方文艺复兴时期最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