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数学——动手操作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2
/ 2

指尖上的数学——动手操作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王馨  武梦

山西省交城县城西小学校030500

摘要:在当前教育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正在积极探索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尤其在小学阶段,如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生动地呈现给学生,成为其面临的重要挑战。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探讨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通过实施具体的实践策略,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并应用数学知识,加深其对几何概念的理解。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数学教学

引言: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其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当今时代,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初步接触仅依赖于教师引导,而有效的教学不仅需要传统的知识讲授,还应融入动手实践,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感。因此,如何让动手操作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发挥作用,形成指尖上的数学方式,成为一线教师的当务之急。

一、指尖上的数学——动手操作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指尖上的数学——动手操作,为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注入新的活力,帮助学生构建基础数学概念应用的思维体系。在课堂中,动手操作不只是学习的工具,更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桥梁。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操控物理对象,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数字与形状之间的关系,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动手操作需要精细的动作控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促进其大脑左右两半球的交互作用。动手操作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验证自我理解的平台,学生在实践中测试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有助于加深记忆,巩固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式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动手操作过程中每一个操作步骤都可能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反思点,促使学生思考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

二、指尖上的数学——动手操作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动手实践意识

实施这一策略,教师可以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索,使其自然而然地认识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在课堂上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用数学概念。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可见的学习成果,教师需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探索数学的基本原理,使得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掌握数学概念。

在教学设计中,以《比较》这一课程为例,教师可以展示不同高度的物品图片,引发学生对“高矮”概念的兴趣,随后提出问题“说一说,谁高?谁矮?”让学生比较不同物品的高度差异并进行讨论,使其逐渐掌握基本的比较方法。教师可以拿出一组不同长度的绳子,布置任务:“哪根绳子最长?画出来”。学生需动手画出自己认为最长的绳子,并在班上展示自己的选择,在实际操作中理解长度的比较。教师还可以设置一幅桥与汽车的图画,提出问题:“汽车能从桥下通过吗?”,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观察汽车的高度与桥下空间的高度,推动其应用比较高度的技巧,检验其对大小关系的理解。

2.实践操作,实现思考实践协调发展

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实践操作相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认知理解达到平衡,有效促进其对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需清晰地介绍活动目标与操作步骤,让学生对即将进行的活动有一个基本的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操作计数器、尺子和形状模型等各种数学工具,促使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加深对数学概念的认识。教师可以提出挑战性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这种操作方式的数学原理是什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使其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加强数学思维。

在《位置与顺序》这一课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森林运动会”这一生动有趣的场景,引导学生探索前后位置的概念。课堂上,教师要介绍故事背景——森林里的动物们正在举行一场运动会,各个动物都有自己的起跑位置,将学生引入一个充满趣味的虚拟环境。教师接着展示动物排队准备赛跑的图画,并提出问题:“说一说,哪个动物要跑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要求学生观察图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排序,使其参与到故事情境中,在实际操作中用具体的行动来表达抽象的位置概念。随后,教师将进一步深化问题,询问:“兔子跑第几?松鼠跑第几?”,学生需要具体分析每个动物的位置,进行逻辑推理,确定每个动物的确切位置。

3.引导讨论,及时归纳实践活动成果

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设定清晰的学习目标,使其明白操作活动的目的。在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后,教师不立即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开展一轮引导性的讨论,教师需让学生描述自己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在操作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在讨论中,学生能够回顾并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巩固已学知识,激发深层次的思考。教师要提出适时的提示,帮助学生建立连接,发现操作活动与数学概念之间的关联。此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讨论和操作,及时归纳总结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思考过程给予指导,指出值得注意的思维方式,以及在操作中展现出的数学思维技能。

例如,在《认识图形》课程中,教师可以展示各种图形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询问学生观察到的每个图形的边数、角数以及线段的长度等特征,激发学生的讨论。为进一步深化理解,教师将提供窗户是长方形,钟表是圆形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找出教室内或自己生活中相应的形状实例。接下来,教师需安排一个分类游戏,要求学生将不同的图形卡片分组,每个学生或小组要把手中的图形卡片根据形状归类放在标有相应图形名称的桌子上。任务完成后,教师逐一讨论每个组的分类结果,验证其正确性,并询问学生为何将某个图形归类于此。这一步骤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图形特征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探索动手操作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时,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实践操作和引导性讨论等策略,成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加深其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其创造力。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学生认知技能的全面发展,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应用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丽玮.零起点教学背景下小学一年级数学动手操作活动的有效性探究[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01):77-78.

[2]杨艳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分析[J].华夏教师,2019,(33):63.

[3]吴菊贞.低年级数学课堂中操作活动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2):94.

[4]王汝欣,黄威.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作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31(0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