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德国的职业技能教育及其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2
/ 3

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德国的职业技能教育及其启示

杨立军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北京 100875

摘要早期的职场经历对个体发展有长远的影响。本文聚焦分析了德国职业技能培训教育体系(VET)以及德国VET在实际运行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在此分析基础上,本文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以及解决当前青年人就业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青年人就业;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政策

1.青少年就业问题

15-29岁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包蕾萍,2005)。这期间的职场经历不但对个体的人生发展轨迹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卓贤 & 朱妮,2023)。根据联合国最近公布的数据,当今世界上15-29岁的人口总量已经超过18亿,占全球人口的近20%(ILO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2019)。这些年轻人在就业市场上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例如在2018年,年轻女性和男性失业的比例是其他成年人的三倍;近五分之一的15-29岁青年男女处在没有就业、在校学习或参加职业培训的状态。即便是部分年轻人找到了工作,他们往往处于非全职、不稳定的就业状态,他们找到的工作往往工资低,每天工作的时间不确定性,合同期限短以及缺乏相应的健康保险等特点。当代年轻人职场上的这些负面经历的影响往往是长期的,不但影响到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模式同时对一个人一生的收入产生持久的影响。从学校到就业市场过渡的不顺利不但严重降低了教育回报同时影响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和长期的经济发展,是当前社会上晚婚、晚育、不婚的重要影响因素(曾湘泉, 2004; 卓贤 & 朱妮,2023)。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年轻人以及男性,发展中国家的年轻人以及女性面临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发布的2020年数据(ILO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2019),53%的巴基斯坦年轻人毕业后处于失业状态,11%毕业生找到的是短期、临时性工作,而找到稳定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仅仅20%。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大陆有将近20%的16-24岁青壮年人口处于失业状态(中国国家统计局,2023),创近十年来青年人口失业率的最高水平。高等院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更是空前之大。2022年高校毕业人数创下了历史高峰,而用人单位能提供的岗位却少的可怜。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截止2022年4月中旬,46.7%求职毕业生拿到录用通知,15.4%的学生已经签约。其中,男性应届大中专毕业生收获录用通知和签约率占比分别较女性高出13.4、11.8个百分点,签约率是女生的两倍有余。尽管这样,男性的签约率也仅仅为22.2%。国家统计局预测2023年青年人口的就业形势会有较大改善(中国国家统计局,2023),但是社会上、学术界对此持谨慎态度。订单流失、外企撤离、包括阿里在内的国内著名民营企业的裁员都给未来大学生就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西北欧国家青年人口同样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但是相比较发展中国家,其就业压力要小很多。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发布的2020年数据(ILO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2019),74%的挪威毕业生在毕业后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只有20%的毕业生处于失业或者不稳定就业状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青年人就业方面的差距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中之一是西北欧国家具有独特的职业技能教育制度(VET)。这项措施在解决年轻人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鄂甜 & 梁燕,2022)。那么VET是什么?VET在实际运行中会遇到那些具体问题?VET对解决发展中国家青年人就业问题具有哪些启发?

2.德国职业技能培训教育(VET

职业技能培训教育(VET)是德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姜大源,2005;姜大源 & 吴全全,2007;姜大源,2013)。这项人才培养体系通常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基于用人单位的实习、实践。实习单位的确定通常是根据个人的职业目标来确定,可以是公司、工矿业、制造业企业或者学校等非营利性组织;实习合格者将被授予全国范围内公认的职业培训证书。第二部分教育侧重于一般性理论和职业理论教育,通常在学校进行。在企业完成实习任务的学员毕业后的去向一般是工业、制造业以及少量的商业、零售业企业,其学员构成以年轻男性为主。在学校完成实习、理论教育的学员对口的职业一般是提供个人服务的职业(如护士、助产士、幼儿教师、社会工作者等)以及部分中等水平的技术职业(如工匠、技术维修工),学员的构成以女性为主。学生通常是在9-10年级完成义务教育(15-16岁)以后开始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设计。准备升学的学生通常面临两种职业选择,即选择职业技能培训教育(VET)或者侧重于通识教育的普通本科大学。以前这个决定往往是终生的,很难在以后学习期间做出改变。随着德国法律的健全以及办学方式灵活性的增加,VET学员可以在学习期间对自己最初的决定做出改变,即从职业技能培训教育(VET)轨道中转出进入偏重学术科研的高等学府接受高等教育。

从人力资源供给的角度来看,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有两大主要优点。首先它为德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特别是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以及金融系统所需要的高端技术人才。其次,职业技能教育包容性较高,可以吸纳相当一部分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年轻人。从大学生就业的角度来看,相比美国、英国的国家的通识教育体系,德国的这种基于公司和特定职业的VET系统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加顺利地实现从学校到劳动力市场的过渡。换句话来说,相比于普通的学位证书,职业技能培训证书在德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中通常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3.VET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那么VET体系在解决青年人以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上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数据显示,约五分之一完成VET培训的求职者进入劳动力市场从事职业与他们所接受的训练不匹配,往往从事的职业技能要求低于职业培训中获得的技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个比例在男性中持续增加。在完成职业教育培训后,相当比例的学员会经历一段或者几段失业期。这些数据说明,即使是对那些成功完成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毕业生来说,学校到工作的过渡通常是曲折的,需要更长的时间,变得更加不确定。

目前的研究发现显示就业市场呈现的两个特点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德国VET和其他类似的教育系统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优势。第一点是雇主对技能的定义和偏爱。有资料显示,相对于以前的雇主,知识经济时代的雇主对工作技能定义的口径变得宽泛。从雇主的角度来看,一个好的员工不仅仅是具有较为专业的职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较高的认知能力(例如数学知识、阅读能力、信息通信技术知识和语言技能),即“g因素”,来应对知识经济带来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此外,一个胜任的员工还应该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技能。Gottfredson(1986)的研究发现显示认知能力的重要性会随着工作复杂程度的提高而变得越来越重要。

第二,宏观经济的恶化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VET系统在解决大学生就业方面上的优势。社会调查数据显示在经济衰退时期,德国大学生失业、延迟就业等现象也非常普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需求—供给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因为宏观经济的不景气会导致提供实习机会的公司在受训人员完成实习以后选择不聘用受训人员。同时,为了应对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风险,企业可能会对内部结构、职业构成、职业定义和技能需求等进行改革。这些措施的一个重要后果是企业对认知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需求增加,而对与职业相关技能的需求减少,降低了职业技能与初始工作、失业等的关联程度。

除了就业市场以及宏观经济变化可能对VET体系带来冲击,劳动力市场的构成,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构成的变化同样可能削弱VET系统发挥作用。首先,德国以及很多西北欧国家劳动力市场构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移民所占比例较高。其中相当一部分青壮年移民来自土耳其、中亚以及其他东欧国家。由于语言、文化、价值体系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社会资本的匮乏,这部分移民面临很多社会融入困难。这些问题影响了职业培训可能给他们带来的就业机会。有研究发现职业培训给土耳其移民带来的就业收益远远小于本土青年。很多来自土耳其的青年男子在完成职业培训以后仍然找不到工作;那些幸运找到工作的移民青年往往从事的是一些低端、不熟练的工作。第二,语言以及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导致大量移民无法正式进入VET体系。相反,他们往往被安排进入培训期限为一年的过渡系统,完成后既不授予常规职业培训证书也不能保证学员成功进入VET体系接受正规(公司或学校)职业教育与培训计划。从这个角度来看,德国的教育系统仍然面临着生产低技能、不合格青年的“下层阶级”的危险。

  1. 政策启示

中国的职业技能教育在过去的十年间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晚,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还不十分匹配,还不能充分满足中国就业市场对专业性强、实用性强的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非常有必要借鉴德国以及其他西北欧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上的经验。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以下几点重要启发。首先,从认知层面上,中央和地方政府需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继续增加对职业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在学生、家长中的认可度。第二,要从政策法规方面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从就业市场的层面、雇主的层面上消除对职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各种偏见和歧视,让职校毕业的学生能够享有一个公平竞争环境。第三,职业教育内部的专业设置、教学大纲的制定以及学习期限需要充分考虑到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和人才的需求情况,同时需要兼顾供给方的特点。职业学校需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专长、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专业选择,把专业的选择作为长远职业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把专业选择与人生规划联系起来可以让职业教育接轨终身教育,把职业教育学院办成开放型社会大课堂,成为从职校走出来的学生不断更新职业技能的学习场所。

第四,职业教育要突出雇主的中心地位。雇主的参与以及参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职业学校办的好坏以及职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各级地方政府需要在制度、政策上进行创新,扫除雇主参与职业教育、学生培养的各种障碍,同时创建各种激励机制,把职校的前景与企业的前途紧密的联系起来,吸引雇主主动参与到职业学校的投资和建设中,保障毕业生毕业以后有着落,同时减少从学生到一名合格员工的过渡时间。

参考文献

[1]包蕾萍.(2005).生命历程理论的时间观探析.社会学研究(4),14.

[2]鄂甜,梁燕.(2022).数字化背景下德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着力点探析.职业技术教育, 43(25), 6.

[3]姜大源.(2011).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职业技术教育,32(19),6.

[4]姜大源.(2013).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33),10.

[5]石伟平.(2014).经济转型期中国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021),13-17.

[6]王丽.(2022).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服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对策.就业与保障(4),3.

[7]曾湘泉.(2004).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经济研究(6),9.

[8]卓贤,朱妮.(2023).老问题新趋势:青年高失业率与大学生就业难.中国改革(1),6.

[9]国家统计局.(2023).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2023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 - 国家统计局 (stats.gov.cn)

[10] ILO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From school to work: An analysis of youth labour market transitions. Transition from school to work remains a difficult process for youth - ILOST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