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花灯与区域活动的有效融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3
/ 2

泉州花灯与区域活动的有效融合

谢晓虹

泉州市第一幼儿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区域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为了加强幼儿审美意识、培养幼儿的审美情绪、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指南》指出“幼儿教育要充分利用家乡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环境的优势,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泉州花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其独有的刻纸、针刺工艺和料丝镶装技艺闻名于世。其工艺的精湛和文化内涵的丰富,能够体现其优秀的传承和工艺积累。每逢元宵节,大街小巷都会挂满特色的花灯,点亮这座千年古城。元宵节,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赏灯。他们看到了渔船、惠女、海丝文化、鲤鱼、东西塔、钟楼,龙灯等具有泉州特色的各种花灯,琳琅满目。我们让孩子带着问题去欣赏泉州花灯,欣赏后引起了一场激烈地讨论:“你在哪里看到了花灯”“你看到的花灯是什么样子的?”朱榕淇说:“我在小白车上看到了花灯”陈翊安说:“我在中山路看到了大青龙灯”林欣妤说:“我在非遗馆看到了五颜六色的彩扎灯”……于是,我们追随幼儿的兴趣,开展了“泉州花灯”的探究之旅,让孩子们在玩转花灯的活动中感受非遗花灯的美,尝试运用多种工具、材料、方法制作花灯,感受闽南花灯的精湛工艺。

一、营造环境,激发兴趣

(一)走出去,寻找泉州花灯

区域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之一。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开放,自由,有序的环境,提供丰富的,适宜的材料,工具和物品;在指导上,要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同时善于观察,适时介入,使美工区活动真正成为孩子自主地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小天地",我们以幼儿为本,挖掘和整合环境资源,科学设置区域活动空间,提供能满足幼儿多维操作需要的活动内容和材料;我们与幼儿共同讨论设计我们的班级环境,有的说:“今年是龙年,我想布置一盏长长的大青龙灯”有的说:“我要设计小朋友看泉州花灯的场景”有的说:“我要在小白车上挂彩扎灯”,于是我们根据幼儿的讨论、一起设计、一起收集材料,一起布置了班级的环境,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泉州花灯的兴趣。建立师幼互动有效环境,支持幼儿创作的艺术表现;注重艺术赏析,帮助幼儿精进创意表达,从而达到促进幼儿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以幼儿为主体,请幼儿以儿童海报的形式来表征自己想要怎样创设班级环境,然后采用投票的方式采纳孩子们的意见,再很据孩子的想法来创设泉州花灯的主题环境,让幼儿积极地与环境对话,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请进来,感受泉州花灯

当我发现了孩子们对泉州花灯的兴趣后,我们很荣幸请来了花灯非遗传承来学园向孩子们介绍了泉州花灯,传承人当场给孩子制作花灯,孩子们被这些五颜六色的灯笼深深吸引着,围着爷爷问:“你这个花灯作品也太漂亮了”“是怎么做出来的”“上面有的还有洞洞那是怎么做出来的”“怎么做得那么立体呀” 我立即加入孩子们的讨论之中,了解孩子们的兴趣和学习需求,在与幼儿的互动中,依据价值判断,抓住契机,重视师幼的互动。生成课程需要了解幼儿、理解幼儿。这就需要师幼之间进行充分的互动。爷爷赞不绝对口地说:“小朋友你们太厉害了,问得太好了”爷爷今天手把手地教你们学一学泉州花灯吧,爷爷说:“我们要先设计号图案,然后再搭好骨架,再做灯面,最后加上一个灯穗,花灯的结构就出来了。”于是,他一手用藤条编好了椭圆形,另一手用胶布捆绑连接点不一会儿龙头的骨架就做好了, 孩子们大声呼喊着:“这也太神奇了,我也要试试”,通过今天的活动,让孩子们零距离地感受了泉州花灯精湛的技艺,传承闽南地方文化

二、材料投放,支持创作

(一)触手可及,材料丰富

材料是幼儿游戏活动重要的载体。在区域游戏中,材料更是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抱抱龙”这个项目区域里,孩子们收集到了长枕头、圆形抱枕、纸箱、珍珠棉、海绵、各种彩条、各种亮片布,在管管龙项目区域里,孩子们收集了长短不一的水管、吸油烟机管、蛋糕托、泡沫板等,我们将主要材料投放在各个项目里的材料区,然后设立了公共的材料区,让幼儿共同收集各种水桶、纸箱、盒子、布、绒条、铁线、泡沫棉等,它们被分门别类地摆在幼儿随手可以取放的地方,成为幼儿创作的天然素材。然而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寻找合适的材料来制作龙身、龙头、鳞片和龙尾。泉州花灯与区域活动的有效融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幼儿体验到了丰富的生活材料所带来的快乐。在具体操作中,让幼儿自己制定计划,让幼儿始终处于开放、自由的状态进行创作活动。如:在表现龙的时候,有的幼儿用五个水桶连接起来变成了一条龙,有的幼儿用纸箱一个一个连接起来也变成了龙身,有的用塑料框连接起来也做成了龙的身体。在幼儿与材料的作用中,幼儿们新奇的构思与大胆的表现创造出活灵活现的龙灯,从中增强了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创作兴趣。


(二)材料重组,合理利用
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与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有很大影响。在我们搜集的材料中,有的可以直接投放到区域活动中,有的在经过加工组合以后更能发挥材料的最大功用。如在箱箱龙这个区域里,我们为幼儿提供了现成的材料包,第一周的区域里孩子们分工合作根据图示将龙安装起来了,有的安装龙头、有的连接龙身,有的摆放龙尾。制作好了后孩子们很兴奋地跑来告诉我:“老师我们的龙做好了。”旁边的朱榕淇听见了急着说:“我觉得材料包制作的龙台单调了,不够好看。”他这句话一说引起了一场激烈地讨论,张一恒说:“我想用珍珠棉剪成半圆形来当成龙的鳞片,。”吴翊可说:“我的龙头可以用水果网来装饰,然后用绒条做触角。又如:我们收集了很多大小不同的牛奶箱,孩子们有的用来做龙身,也有的把纸箱剪成半圆形当成鳞片,这样,把现有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就丰富了材料的多变性和可操作性。
三、共同合作,亲身体验

《指南》中明确指出“教师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区域活动中,恰到好处的师幼互动是最重要的。活动前,老师与幼儿共同回忆上次活动中碰到的问题和获得的经验,以便使幼儿能在原有得基础上得到更大得发展。在今天的区域里孩子们正在研究怎么做灯面?灯面可以怎样装饰会更好看?在今天的区域活动里,喜欢画画的嘟嘟说:“我来画灯面的框架,筱芊你来剪,然后我们再一起贴。”看到孩子们能自主分工安排自己的项目,我赶紧说:“你们太棒了,老师为你们点赞。”我静静地观察着他们的活动,发现嘟嘟一手拿着胶枪按压着把胶挤出来,筱芊将灯面的布拉开来,这样默契地配合着,一会儿就把布黏贴在骨架上了,但是,黏贴后发现一边出现了一个大洞,一边剩下很大块的布,孩子们很说:“好奇怪呀”,我说:“你们研究一下这是为什么呢?” 在活动的时候两个孩子合作,一个拿着胶枪在骨架上打胶,另外一个孩子拿着布直接贴在有胶的位置,他们开心地交流着:你看,我们的布黏起来了,以为黏上去不会掉下来就成功了,最后竟然发现,奇怪了怎么全部黏歪了,然后在区域讲评的时候我们拿着作品全班来讨论要灯面怎样黏更好看?朱榕淇说:“我觉得要先把布固定好再黏。”黄舒云说:“拿布的要把布拉平,这样就不会一边大,一边小了。

在活动中,幼儿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材料,也需要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因此,教师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对于作品的欣赏往往仅凭自己的喜好判断,无法理解作品深刻的意境。此时,我们就必须适当介入,以开放性的言语引导幼儿发现,启发幼儿对比思考、展开联想;诱发幼儿的艺术直觉和创造潜能。让幼儿在充满艺术的环境中,扩展思维的广度;感受不同表现方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注:本文系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第二批)2024年度课题,总课题名称《泉州花灯融入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LCJG1452-119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