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魂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3
/ 3

铸魂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研究

张跃强张丽蓉

1.云南省保山学院 云南 保山 678000

2.云南省大理州小寨完小 云南 大理 672600

摘要: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其卓越的传统文化承载着深邃的价值观和哲学思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无数先人的传承与发扬,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精神。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理念与认同感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独特的优势与实践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要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机结合,以此作为指导原则,加强大学生的政治教育。将经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洗礼的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能够更加有效地加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理论认知,增强他们的政治认同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融入路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内在逻辑关系

马克思主义将文化视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强调经济基础对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然而,马克思与恩格斯也明确指出,历史的创造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在继承和转化既有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列宁进一步强调要善于吸收旧文化中有价值的成分。在中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双创”理论,为挖掘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融合到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中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思想精髓,如儒家的“天下大同”,“为政以德”等,为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提供了丰厚的内容资源和方法论借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知、情感、信仰和行为,促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装。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是重塑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领悟中国式现代化深刻内涵的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实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任务。高校育人,政治认同教育至关重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教育之中,对于提高学生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同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从“和为贵”“中庸之道”等价值理念中,大学生能更深刻理解和拥护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实质,坚定信仰,成为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有助于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坚定民族精神。

(二)是提高政治认同教育实效,培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班人的需要

在当前国际国内两大局势交织的背景下,我国正迎来广阔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西方部分国家借“自由”“民主”之名,试图诋毁我国体制,通过渗透和煽动,在一些地区制造不稳定因素。而在国内,民粹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试图冲击主流意识形态。尽管我国持续推进改革,自我革命不断深化,但在此过程中仍然存在薄弱环节,这为外部势力挑拨离间提供了机会。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鲜血液,他们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状态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有待提升

在当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扮演着核心角色,不过,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合显得力不从心。首先,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需要细致的策划与深度的挖掘,而现实中往往缺乏对这一过程的重视,导致内容整合流于形式,缺乏深刻的学术支撑和实质性的融入。其次,教材在涵盖传统文化方面存在不足,相关章节缺乏系统性,使得像“家国一体”、“民本思想”这样与政治认同教育紧密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未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再者,课堂教学方法依旧偏向单向灌输,未能激发传统文化与政治理论的互动活力,导致了传统文化在政治认同教育中的潜能未能被挖掘,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效。

(二)融入载体单一,平台建设不完善

在高校中,活动载体和文化载体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合入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关键工具。然而,目前一些高校在这方面的应用和创新不尽人意。首先,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被忽视,导致优秀传统文化难以与校园文化形成有效衔接。其次,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缺乏科学引导,使得文化活动缺乏有效平台。社团及其他学生组织活动,由于专业指导不足,很难在其中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再者,经费投入不足和地域文化资源的未充分利用,也限制了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得文化融入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挖掘深度不够,优秀传统文化氛围营造不完善

在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融合程度尚显不足。具体问题多表现在:重要政治纪念日的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深层次的传统文化渗透,对于传统节日如清明、端午等的爱国主义教育气氛营造不够充分。在校园基础设施和文化氛围塑造方面,中华传统元素的运用亦是屈指可数,这导致了传统戏剧、习俗等在校园中难以广泛传播。各高校在构建与传统文化相契合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时,往往表现出对外来文化的过度倾斜,忽视了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统筹课堂资源,铸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主渠道

作为高校教育的核心场所,课堂教学应承担起传承和普及知识的重要职责。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凭借其五千年的深厚历史沉淀,对学生的个性成长、认知进步与价值观塑造具有不可或缺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塑造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方面,传统文化的课堂传授显得至关重要。为此,高校应着力提升课程本身的吸引力,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同时培养一支既专业又富有教学热情的师资队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相得益彰,从而在课堂上实现对学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课程是学校教学体系的骨架,而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中,"三全育人"理念已被提上日程,旨在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特别是在大学阶段,课程建设应当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与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紧密结合,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历程。现阶段,大学必修课程多以思想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和体育为主,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课程却大多作为选修课出现,这无疑削弱了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上,更需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治内涵,强化其在政治认同教育中的作用。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展相关课程,激发学生兴趣,并在思政课程中穿插传统文化知识,将传统美德教育与时政热点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实现课程与思政的有机融合,增强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效。

(二)结合平台载体,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方式

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在课堂教学上,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思政课主渠道,使学生从小就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增强认同感。 同时,我们要利用各种载体举办相关活动,如组织学生到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地学习,或举办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展览、讲座等,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开设相关公众号或视频专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中华文化知识。 总之,“主渠道+主阵地”的思路,融合线上线下,才能让中华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此框架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与日常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以实现文化传承与政治认同的双重提升。具体而言,可通过策划和实施一系列教育和实践项目来实现这一目标。

地方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提升是基础。通过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图书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集成和优化,构建起一个政治认同教育的多功能平台。这不仅拓宽了优秀传统文化在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范围,而且还使得学生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政治认同的引导。此外,通过变革和扩展教育实践场所,如利用校园文化墙、食堂,以及学生常去的树荫、商店、凉亭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点滴,将政治认同教育更巧妙地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之中。

(三)营造良好氛围,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环境

一个健康、积极的环境是中华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相结合的沃土,这种结合有助于学生个人品质的全方位成长。在构建“大思政课”的道路上,不仅高校要肩负起重要角色,社会各界也需发力支持,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支持系统。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学生涵养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的重要场所。面对社会文化与政治氛围的直接影响,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效地融入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自十八大以来,家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在人民群众中愈发强烈,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尽管这样,文化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依然存在,不良文化和思想的侵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阻碍。

在社会层面,应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于国民教育之中,通过各种文化场所和媒体,常态化地推广传统文化,让其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艺术馆、博物馆定期举办展览,媒体设立专栏讨论传统文化,电视节目融入传统元素,都是传播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同时,社会团体和组织也应该积极开放学习资源,引导公众深入了解和珍视传统文化。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将能够更好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共同培育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度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我们得知过去十年见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了创造性的转化与创新性的发展。这些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承载着深远智慧与时代活力的思想瑰宝。这些文化成果不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而且也成为治国理政的理论宝库,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教育注入了不竭动力。我们应当利用高校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多样的文化载体,优化社会与网络环境,将这些文化理念有机融入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之中,以此真正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向云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2]秦冰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1.

[3]张杰.中华传统文化视角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2020.

[4]王超.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2.

[5]邱杰.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

[6]元修成.我国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7]王思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0.

[8]李小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1. 

[9]赵明.传统文化视野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1,34(06):140-144.

[10]刘超.中华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科教文汇,2021(34):252-253.

[11]李倩.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0,33(16):138-142. 

[12]段萍.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困境与重构——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调适性转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20(04):100-105.

[13]郑旭.中华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对接的实证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21,41(03):117-123.

[14]王欣.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2,11(01):104-109.

[15]黄小明.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成长导向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21,43(01):28-35.

[22]王超.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22.

[23]钟林生.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困境及重构[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33(12):13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