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    返璞归真——大语文观教育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4
/ 3

正本清源    返璞归真——大语文观教育初探

黄玉卿

福建省惠安县山霞中学  362132

    著名语文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

    很多语文老师教了几十年的书,有时不免有一种感叹:语文学科,越教久了,越不懂得教。其实这句话令人深思,同样验证了吕老的话:给予语文知识比较容易,要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很难!

如果从大语文观讲,这些教师都是立足语文教学实际,兢兢业业地切合考试指挥棒下的题型,分块训练,甚至按照题型的权重安排训练时间,完全游离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

深刻反思语文教学现状,他们的这种感觉,形象地揭开了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树立大语文观的艰巨性与迫切性,简单的说:现状是培养学生应付语文考试的能力,但这绝非是培养出有一定语文素养、具有大语文观的方法!

   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

     《课程标准》中论述道:“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交际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阅读能力、生活能力。”

   一句话:语文素养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掌握的语文知识所具备的语文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性格态度和价值观。语文素养,小而言之,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大而言之,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欲速则不达!厚积才薄发!

那什么是大语文观?

大语文,就是需建立听说读写能力为基础上的大语文观,不是知识,是一种综合能力!

   具体来讲,大语文观就是要让学生多一些中外经典文学阅读,注重孩子人格素养提升,倡导“乐经典,慧人生”,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让孩子们在课堂内外快乐地接触中外经典,在阅读经典中体验学习和成长的快乐,并通过长期阅读中外经典名著,收获思想智慧,达至幸福人生。

    笔者认为:以经典阅读为核心的大语文,不为应试,不畏应试,我们更关注素养,更重视积淀,假以时日,大语文的学子不仅素养深厚,而且成绩斐然,在未来成长之路上走得更加坚定、从容,走进作者,走进作品,广泛涉猎经典名著,进而深刻剖析经典名著,启发孩子与作者进行思想的交流对话,让孩子能独立思考,流畅表达。

   上语文课,教师就一定要树立大语文观的意识,教师要让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经验、习惯融合达到更高的水平。

    要让学生从小到大有大语文观,感受经典,感受语言,就是要咬文嚼字,要涵咏咀嚼,要阅读,要品味,要朗读,要畅言……,教师要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思维,享受思维。

   陶行知说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而语文是一切学科中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科,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平时的语文教学要立足课本,立足阅读教学,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树立真正的大语文观,语文教学才能走的更远,更高。

    落实到实处,就是在语文课上, 笔者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语言文字,甚至具有小评价的能力,学生的阅读是教学构成的重要环节。

    阅读是学生感知世界、拓展视野、增长知识的手段。在“大语文观”的视域之下,教师平时要明确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与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因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努力让自己拥有大语文观,充分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去品味,去探究,去发现,也就是说,教者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注入一些生活情感或理念,融入自己全部的人格和心灵,让学生在课堂阅读中去初步体验人生的小哲思……。

    下面笔者就以教学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初步探究在阅读教学中,自己如何树立大语文观,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一、课前:铺垫,由面及点,从《朝花夕拾》大背景中理解课文的意义,重视融入大语文观理念。

     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笔者就提前将《朝花夕拾》的名著阅读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通过布置阅读经典,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开读书会,耳濡目染,强化渲染,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真正做到阅读经典与课堂学习的有效融合。其中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更是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经典的兴趣,让学生养成边阅读边做好批注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朝花夕拾》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拓展,认知名人的世界,了解学园与乐园的世界转化,进而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笔者在“大语文观”背景下,指导学生对《朝花夕拾》进行“大阅读”,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基础,慢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在语文课堂上,笔者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有时间说,有时间想,有时间讲,在课堂上大胆说,争取这样阅读课堂尽量做到“听说读写思”的统一,这样也就默默地树立了大语文观。

   《课程标准》对7—9年级的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要求是:

    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语言坏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关的启示,树立大语文概念。

    所以在语文课上,笔者一直树立自己的大语文观,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说:“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我在授课过程中,尤其突出强调每一个人都要具有个人修养、社会关系、家国情怀,这也就是树立了大语文观。

    二、课堂上:抓住重点,围绕“趣”渲染气氛,听说读写思贯彻课堂始终,树立大语文观。 

   在导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课时,笔者设计了谈话导入:“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人类记忆中的珍宝。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文章里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老师带领大家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感受伟人的童年时光与童年故事!”

    随即,笔者提问几名学生,他们畅谈了自己的童年趣事与糗事……,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我又谈了自己的童年故事,大家意犹未尽,学习兴趣浓厚,气氛美好。

   笔者把语文教学与自己或作者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传递给学生的是:语文来源于生活实践,是生活实践的再现与浓缩,我的语文教学注重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希望使学生真正地学到语文知识,真正融入生活中,提高语文素养。

    不仅听说训练,笔者也一直在追求和向往书声朗朗的课堂,“诵读是语文课之魂”,“没有朗读的语文课,不是美的语文课”,平时应很注重在课堂上让学生朗读课文,范读,默读,指名读,齐读……很多教师舍不得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朗读,喋喋不休地“分析课文”。教师在上课时,等到学生听腻了,累了,应给学生一些快乐的元素,比如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者就讲几段鲁迅先生小时候的故事,还让大家动笔模仿鲁迅的名句:“”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学生们兴致勃勃,答案不一,如:“不必说明亮整洁的教室,干净舒适的食堂,气派漂亮的塑胶操场,也不必说动听优美的音乐铃声,五彩精彩的闭路电视,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单是操场一角的植物园一带就有无限风光……”

    大语文能让孩子终身受益,大语文教育能够提升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善于沟通和交流,懂得审美情趣,懂得幸福生活……,长大后,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才能提高孩子未来在职场的竞争力。

    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大语文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语文成绩,我认为更多的是拓宽孩子们的知识面、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文学素养。这是一个语文能力“扎根”的慢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笔者更是注重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

    笔者设计一系列问题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口头表达: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说说鲁迅的童年有哪些珍贵的回忆呢?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是什么地方?哪些段落是写百草园的呢?百草园在我心中是什么地位呢?最关键的是哪一个句子?”“乐园”乐在何处呢?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依据来。百草园是乐园体现在三个方面,你觉得哪些方面最有趣呢?你认为百草园里哪些景物写得最生动?为什么?

    问题不要一下子全部推出,而要慢慢地有层递关系地逐一推出,学生自由发言,发言热烈,各抒己见……

尤其在精读第二部分时,笔者充分激发学生的思想探究能力,提问: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如果人生遇到困难要怎么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每个人活在世上,一定得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些问题的设计,很好地调动学生们的思考与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更全面的人格素养!

在这课堂中,教师仅仅是引领者,不是说教者,筛选学生的答案,总结学生的观点,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完成课堂教学。

三、课后:拓宽视野,提升学习品质

最后的作业环节,笔者总结说到:“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童年时美好的记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肯定也勾起了同学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能否写写你心中的那个“百草园”那些趣事呢?请大家再次阅读《朝花夕拾》,写写随笔《童年趣事》或者写写自己的爱好兴趣或写写走近《鲁迅》,感受文豪的爱好……”

    当笔者谈到培养兴趣爱好时,班级里炸锅了,大家发言热烈,笔者随机发言:古人说:由艺进道。一个人培养爱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时间久了,自然就会变得通达。爱好,是人生的避难所。一个人若是有终身挚爱的兴趣,那么再多的苦难也不会把他打倒。无论何种境遇,他都能取悦自己。就像鲁迅人到中年,在繁杂的事务中抽出身来,去发现内心的兴趣和爱好,回忆往事……,当人沉浸其中,人生就会一点点改变,或许变得美好……,学生热情鼓掌,此时无声胜有声!

    叶圣陶说过:让受教育者:“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成为一个能‘自得’的人”。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笔者通过语文阅读教学,一步一个脚印,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中寄托情感、丰富学生情感内涵,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生道理,扎实地做好听说读写训练,潜移默化形成能力,就是在慢慢地渗透大语文观。

    此外,树立大语文观还可以很好指导学生的口语交际、课外阅读、写作、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更健全的人格素养。

    总而言之,“大语文观”的树立,就是让学生知道,生活处处有语文,社会处处是语文,就是教师用更大的格局和眼光看待语文学习,扎实做好听说读写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所思所想,而且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从而让学生收益终身。

   总而言之:“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树立大语文观,更是人的生命运动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