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例蚂蚁咬伤病例临床资料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6
/ 2

222例蚂蚁咬伤病例临床资料分析

王丽 黄静

攀枝花市紧急医学救援中心 四川攀枝花  617000

[摘 要]目的 通过对某市222例蚂蚁咬伤患者电子病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该市蚂蚁咬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资料,对该市蚂蚁咬伤患者救治和蚂蚁防控工作提出建议。方法 收集某市2022年1月-2023年1月222例蚂蚁咬伤患者病历数据,利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其中214例临床表现较轻,以局部过敏反应为主;8例危重病例伴有头晕、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结论 加强蚂蚁特性及咬伤急救知识科普宣传,提高群众的“可防、可控、可治”意识和水平;加强监测预警,提升防控能力;加强技术培训,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关键词]蚂蚁 红火蚁 咬伤 过敏

蚂蚁是地球上最常见且种类繁多的昆虫,中国国内已确定的蚂蚁种类有600多种,有些品种不仅具有攻击性,而且释放的毒素对人类有致命性危害。其繁殖能力强,寿命较长,是世界上抗击自然灾害能力最强的生物。常见会咬人的蚂蚁主要有黑蚂蚁、热带火蚁、入侵红火蚁等,其中红火蚁是全球公认的百种最具危险的入侵物种之一,它的主要特点是攻击性强、叮咬毒性大,对发生区农林业生产、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等均造成严重危害。为加强对蚂蚁叮咬伤的认识,持续做好蚂蚁防治工作,现对2022年1月-2023年1月某市222例蚂蚁咬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22年1月-2023年1月某市222例蚂蚁咬伤患者。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

2.流行病学特征

2.1 咬伤患者性别及年龄分布:222例患者中,男性128例,女性94例,男女比例1.36:1。年龄:1~13岁55例,占比25%;14~35岁101例,占比45%;36~60岁60例,占比27%;60岁以上6例,占比3%。

2.2 地区分布:农村地区211例,占比95%;城市11例,占比5%。

2.3 时间分布:222例患者咬伤时间分布为1~4月34例,

5~9月174例,10~12月14例。 其中7月咬伤患者最多,达63例。

2.4 咬伤部位统计:下肢咬伤145例,占比65%;上肢咬伤42例,占比19%;躯干咬伤35例,占比16%。

2.5蚂蚁种类统计:222例蚂蚁咬伤患者中,110例为黑蚂蚁咬伤,99例为红火蚁咬伤,5例为黄蚂蚁咬伤,其它8例种类不详。

3.临床资料

3.1主要症状与体征

222例蚂蚁咬伤患者中214例临床表现较轻,以局部过敏反应为主,咬伤处皮肤红肿、疼痛、瘙痒;其中15例在24_48小时后,出现疱疹、渗液、糜烂等。

222例蚂蚁咬伤患者中另外8例危重病例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表现为头晕、大汗、胸闷、意识障碍、呼吸困难等症状。

3.2 治疗与转归统计

214例轻症病例通过消毒抗过敏、局部用药对症治疗后治愈。8例危重病例通过及时抗休克、抗过敏处理后好转。其中1例患者病情较重,通过抗休克、抗过敏处理后送内科住院治疗,3天后康复出院。

4.结论与建议

    4.1 加强科普宣传,做好正确引导

据统计数据显示,该市各县区均有蚂蚁咬伤患者,其中农村地区被蚂蚁咬伤患者较多。蚂蚁咬伤患者年龄在14~35岁占比最高,主要集中在户外活动或田地间劳作的青少年和中年人群。建议相关部门加强蚂蚁特性及咬伤急救知识科普宣传,提高群众的“可防、可控、可治”意识和水平,指导辖区群众正确识别蚂蚁种类,居家可购买消灭蚂蚁的药物撒在墙角四周,外出劳作或游玩时,务必做好上、下肢防护工作。如不慎被红火蚁叮螫,应立即使用肥皂水清洗并涂沫清凉油或丹皮酚,尽量不要抓挠伤口,不可将脓包弄破,避免细菌二次感染;体质过敏者被叮螫后会引起过敏反应,如出现发热、头晕、休克、全身过敏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以免耽误病情[1]

4.2 加强监测预警,提升防控能力

自2010年该市首次发现红火蚁后,陆续在市内各县(区)发现红火蚁踪迹,且红火蚁咬人事件时有发生。该市红火蚁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每年5~9月为红火蚁活动高峰期,被红火蚁咬伤的患者数量上升较快。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红火蚁活动高峰期和高发地的防控工作,完善红火蚁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强化高发地监测信息收集和报送。重点监测发生地及周边地带,准确掌握红火蚁发生程度、范围和扩散情况,制定周密的防控计划,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集中封锁、扑杀,并做好后续监测和跟踪防治工作[2]

4.3 加强技术培训,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建议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清理整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及时清理住宅区垃圾和园林绿地杂草杂物,妥善存储食物,尽量减少蚂蚁适宜发生危害的环境。同时,加强红火蚁防控技术培训,强化部门协作和联防联控,切实增强应急处置能力,为群众提供安全防范、科学用药等技术指导服务[3]。在每年春秋季气候条件适宜时组织集中排查防控行动,最大程度减少红火蚁在不同区域间的迁徙和扩散危害

[4]

综上所述,近年来蚂蚁咬伤的病例数量在呈现上升趋势。通过对222例蚂蚁咬伤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现患者年龄分布广泛,咬伤部位多位于四肢,多数患者临床表现较轻,以局部过敏反应为主;少数危重病例伴有头晕、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在治疗方法上,大部分患者通过局部清洗、消毒、抗炎等措施得到缓解,但仍有部分患者需要使用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因此,对于蚂蚁咬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应加强预防措施,如穿长袖长裤、避免在草地或潮湿环境中长时间停留等。同时,对于已经发生咬伤的患者,应及时就医,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避免病情加重。

参 考 文 献

[1]邓铁军,梁晏雯.红火蚁发生新特点、原因分析及防控对策[J].植物检疫,2013,5:92-93.

[2]蒋成佳,李碧峰,彭惠轩.32例蚂蚁咬伤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1,3(18):229.

[3]许涛,汪江峰,马晓仙. 蚂蚁咬伤致过敏性反应62例临床分析[J]. 罕少疾病杂志,2022,29(11):110-112.

[4]李永武,杨凯春. 急诊留观处置蚂蚁咬伤16例临床分析[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9,14(3):28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