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语言建构与运用,实现学生高品质言说——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设计与实施的优化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8
/ 3

依托语言建构与运用,实现学生高品质言说——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设计与实施的优化策略探究

言红芬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中心小学 

【摘要】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设计与实施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关键环节,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对这一学习任务的理解与实施可以在语言建构与运用视角下从四个方面进行优化:把握“积累与输入”,优化语言建构的情境支撑;聚焦“理下解与内化”,提升语言建构的思维能力;落实“运用与输出”,实现语言建构的品质提升;展开“评价与激励”,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习成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建构;积累与梳理;理解;运用;评价

语言文字的学习经历一般来说是“由外而内——内化——由内而外”的过程。其本质是从积累、理解、再到运用的过程,是语言建构的过程。即“由外而内”是积累,“内化”是理解,“由内而外”是运用。从以上规律可得知,决定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及梳理。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特点一定是“循序渐进、厚积薄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强调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重视学生语言材料和经验的积累和语感的形成,关注语言文字运用规范的掌握及汉字文化内涵的感受。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设计与实施是贯彻落实“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关键环节,笔者遵循语言建构规律,尝试通过优化策略,促进学生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成效,提升学生言说品质。

一、把握“积累与输入”,优化语言建构的情境支撑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1]将“积累与输入”的任务学习及相应的语言建构与情境相关联,将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记忆生字新词,新鲜感的词句,相关联结构的段落等。

1.巧设游戏情境,关注意义联结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成人眼中,游戏情境是虚拟的,而从孩子的感受来说,游戏情境是真实的,当识字与游戏相遇,学生会在主动积极的游戏中自然进行意义联结建构,形成字感。

例如统编版教材二上《纸船和风筝》一文,一开始的识字环节就采用抓字游戏,PPT出示一棵大树,几片带着汉字的树叶随风飘落下来,学生伸出小手,准备游戏,当老师喊“抓”时,学生兴奋地用力一抓,这时PPT定格到其中一片汉字树叶上,并放大,请学生说说抓住了那个汉字,如“抓”字,学生会用加一加的方法进行记忆,再如“扎”,学生会做做扎辫子的动作进行记忆。在抓字的过程中,学生沉浸式地投入到学习中,快速地记住了几个表示动作的提手旁的字。再如猜字谜、转字盘、拼字游戏中,学生的识字兴趣得到了很好的激发,在动手又动脑中,不知不觉进行了汉字的积累与输入。同时学生自主识字的字感得到培养,更重要的是在趣味识字中对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进行有意义的联结,从而生成对汉字在脑海中的网状建构。

2.还原生活情境,进行拓展积累

语言文字的学习要贴近儿童的生活,生活情境的创设,学生发现识字就在身边,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孤立识字。当我们把学生置身于生活中进行识字时,识字活动是那么自然,学生的语言建构就在与生活真实的对话中自然生发,无刻意识字的尴尬,而是全身心的投入。

例如,在省赛的舞台上,老师展示的二年级下册《中国美食》,作为识字教学课,独具匠心。老师精心创设了真实情境,“中国美食我来报”“烹饪方法我来认”“特色美食我推荐”三项任务紧密关联,螺旋递升。“中国美食”本身就源自生活,这三项任务的设计就是在还原学生最真实的生活情境:对菜名的认识,对烹饪方法的了解以及介绍特色美食,学生的生活与美食元素息息相关,学生的天性也是爱好美食的,所以我们会发现学生在积极地交流互动中,不仅与生活勾连,扎实习得书本中的与中国美食相关的字词,更是走向生活,向生活拓宽识字的边界,如学习“酱”字,就拓展连云港的三种酱:双程酱油、鲜虾酱、蟹黄酱,将生活情境带入课堂,拉近了汉字和生活的距离,促进了学生识字的量的积累,类的意识,更是一种生活识字方法的渗透及建构。

二、聚焦“理解与内化”,凸显语言建构的思维能力

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过程中,要关注语言的理解和把握,就是要明确语言内在思维品质,课堂中我们要聚焦语言文字的学习,深入挖掘文字蕴含的思维过程,组织多种方式助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内化,凸显语言建构的思维能力。

1.进行角色代入,形成良好语感

王崧舟老师提出:语感建构,就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强化语言直觉和感受,积淀语言的感性图式,优化语言的生成品质。[2]感是个体的人与语言世界的直接联系。语感是语言运用能力的核心。分角色朗读是通过读的方式强化对语言的感受,形成语感,属于输入型的语感建构。表演是将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外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属于输出型的语感建构。语感建构是语言建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

角色代入中, 学生触摸着语言的温度,感受着语言独特的魅力,更领悟出角色的思维路径。

例如统编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的是一个陶罐和一个铁罐,铁罐自满,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讽刺陶罐,陶罐谦虚,以理相让。多年过去,陶罐被人挖出来依旧如故,铁罐早已无影无踪。在第一个小故事的学习中,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故事。学生初读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紧接着关注提示语与标点符号,指导学生尝试读出不同的语气,引导学生发现提示语中的关键词“轻蔑”“谦虚”能很好得体现人物的态度,再通过师生合作分角色读,此时教师扮演的旁边角色,提示学生把握角色说话的态度,最后去掉提示语,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整个学习过程围绕角色朗读有指导,层层推进。在分角色朗读中内化和理解语言,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性格。

2.抓住段落结构,学习语言逻辑

语言运用要建立在语言逻辑的精准把握之上,是对语理的掌握,是对语言现象的理性认识,是对语言运用规律的自觉把握。而把握语言逻辑,恰恰就是语言建构最终好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清晰语言表达的形式以及语言运用的规律,如何将语言现象转化为学生习得,这需要在具体语境中引领学生借助圈画批注、思维导图等多元支架去感受,去发现语言文字的秘钥,去体会,去经历语言运用知识形成的具体过程。

如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是一篇说理文,引导学生作为探秘者进去文本的表达秘钥,提出观点—用事例论证观点—总结观点并提升,为了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作者列举了三个事例,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每个事例都是通过“发现现象—不断发问——反复实验——找到真理”这样的方式紧扣观点,阐述事例。在交流过程中,采用思维导图及表格式梳理方式,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感受文本语言逻辑,清晰作者的思维过程,更精准把握这类说理文表达积累与梳理的逻辑线。

三、落实“运用与输出”,实现语言建构的品质提升

学以致用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实现语言建构的品质以及语言运用的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如果说积累是解决美味佳肴的食材搜集问题,那么运用解决的是怎样烹饪一道道美食。

1.丰富语言实践活动,形成个体语言经验

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学生在语言运用与输出的过程中,逐渐熟练掌握语言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从而实现真实且有价值的语言建构。

例如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牧场之国》一课,这一单元重点要学习的语文要素就是感受静态和动态描写。写一写,仿照文中以静写静、以动衬静的静态描写方法,描写一个安静的场景:放学后,热闹了一天的校园安静下来了。考试时,教室里雅雀无声。夜晚的小池塘,寂静无声。热闹的城市陷入了沉睡。学生练笔,交流评价,师生、生生评价紧扣以静写静、以动衬静静态描写方法这一语言运用规律上,尤其突出以动衬静的方法。学生在交流安静的校园时,把校园里偶尔传来的几声孔雀的叫声更凸显出了校园的宁静。站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视角,在把握作者是怎样言说的基础上,进而提供场景构思怎样运用作者的言语生命来激发学生的言语生命,形成个体语言经验。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正是学生尝试语言建构的过程展现,不断实践体验,不断反思改进,进而熟练掌握。

2.创设具体交际情境,实现有效交流沟通

语言运用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是在学生在学习表达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梳理思维表达的经验,形成表达思维。口语交际的过程,更是在交流回应中促进言说表达及沟通能力,在语言建构的过程中处处与生活对接,充分彰显着语言建构的价值及意义。

如统编版二年级下册《长大以后做什么》,在教学过程中,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学表达,练思维。设计体现层次性,交际活动一,在小组内跟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愿望,然后问一问其他小朋友的愿望是什么?学生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时学生不仅要说出自己的愿望,还能说出别人的愿望,教师相机小结:清楚表达想法。交际活动二,请大家完成自己的心愿卡,并写出自己的理由。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不仅说清楚了自己想做什么,还能说明理由,相机小结:简要说明理由。交际活动三,老师和学生交流小时候的愿望,学生认真听,对感兴趣的内容可以提出问题问一问老师,引导学生用为什么、怎么样来提问,相机小结:会提问。交际活动四,四人小组,交流提问:接下来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一个人说自己的愿望和其理由,其他三个人轮流对感兴趣的内容提问,双方互动交流。提示:(1)对感兴趣的内容多问一问。(2)面对同学提出的问题,做出恰当的回应。前三个活动为第四个活动做好了交际的铺垫,有了具体的交际表达思维积累与梳理下的支撑,学生的表达有条理,有层次,交际更加紧贴着主题,实现了有效的交流沟通。

四、展开“评价与激励”,提升语言建构的学习成效

学习成效的检验需要有效评价的介入,在有向的评价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明了在积累与梳理中进行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要素,通过反馈激励促进学生更加积极投入其中,从而提升学习实效。

1.关注活动过程,前置评价标准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过程性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状态、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3]而在过程性评价中重点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表现性评价。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表现性评价设计,运用表现性评价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发挥评价与激励的功能。我们将评价前置即在学习活动开展前学生就明确了学习过程中重点要关注的多方面的提升点,在具体的活动中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和方向。评价也从外在的“你真棒”这样的情绪激励转向学生思维品质、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的评价,提升了汉字积累与梳理的效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更彰显了语言建构的意义和价值。评价表也会随着学生在活动展开过程中的表现进行适时修改和调整。

如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单元《遨游汉字王国》,依据教材特点及具体学情,设计《有趣的汉字》活动表现性评价如下:

《有趣的汉字》活动表现性评价表

查找与记忆

1.主动积极去查找与感兴趣的汉字有关的知识等资料;

2.能运用上网、走进图书馆、向他人请教等多种方式进行汉字资料的查找。

3.对查找到的有意思、有价值、有意义的汉字相关资料进行背诵记忆等。

分析与梳理

1.对查找的众多汉字相关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提取保留自己感兴趣的相关资料。

2.能对搜集的资料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类,形成类的意识。

3.对不同类别的信息进行再次有效的梳理,保留对活动有价值的相关资料。

理解与表达

1.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深入探究,充分理解资料的价值,发现内在的逻辑关联等;

2.能通过讲述故事、讲解汉字来源等方式表达对汉字独特的理解与感受,提升表达能力。

3.乐于与他人分享,并在自信表达中传递对汉字文化审美和智慧的追求及传承。

2.依托内容整合,巧设测评任务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依托日常生活、文学阅读与体验以及跨学科学习等语言文字的运用的真实情境设计学习任务,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测评任务的设计可以与生活中存在的真实问题以及学生的实际生活需求相关联。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单元《遨游汉字王国》,依据学生提出的生活中发现的广告等标语中出现的错别字现象,设计“我是啄木鸟”测评活动,并设计相应的精美的测评卡片,鼓励学生将生活中发现的错别字记录下来,并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写出正确的汉字。学生们以小组开展活动走进社区街道的各个角落,用火眼金睛发现生活中的错别字,通过小组交流,也进行了分析归类梳理,发现多样的错误形式,如有的是谐音错误,如汽修店门口“补胎充气”写成了“补胎冲气”;有的是字形错误,如“烟酒店”写成了“烟洒店”等,通过这样的测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了有效的积累与梳理,在分类讨论中寻到错别字的根源,更好地提升了识字的效率,学生也体验着汉字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总之,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语言文字的运用是生活的基本要求,更是现代公民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能力。他道出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厚积而薄发,知类而通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设计与实施需要大家共同思考,联系儿童生活,创设学习情境,融通汉字思维、语言思维,引导积累与梳理,传承中华文化关注在积累基础上的理性梳理,努力尝试设计贴近学生的学习任务,为学生积极输入搭建有形的支架,真正实现学生摆脱工具支撑的积极创造,自由输出,从而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功的能力以及高效言说的品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崧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案例式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