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结合中药湿热敷治疗风寒湿痹型项痹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9
/ 2

针灸结合中药湿热敷治疗风寒湿痹型项痹病

袁瑢

勐腊县中傣医医院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 单位邮编:666300

【摘要】目的:评估针灸结合中药湿热敷治疗风寒湿痹型项痹病的临床效果。方法:83例风寒湿痹型项痹病患者,分为针灸组和针灸结合中药湿热敷组,治疗8天。观察指标包括疼痛程度(VAS评分)、颈椎活动度和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显示疼痛程度和颈椎活动度显著改善,但针灸结合中药湿热敷组在这些指标上改善更显著。该组的总有效率为92.68%,显著高于单纯针灸组的76.19%。结论:针灸结合中药湿热敷治疗风寒湿痹型项痹病在临床症状改善和治疗有效性方面优于单纯针灸治疗,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风寒湿痹型项痹病、针灸、中药湿热敷、临床效果、疼痛程度

风寒湿痹型项痹病,按照传统中医理论,属于“痹证”范畴,其特点是颈部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常因风、寒、湿三邪侵袭机体引起,特别久居潮湿之地、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人群,外邪注于肌腠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邪气痹阻而发为本病,病变多累及肢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影响脏腑。传统中医治疗风寒湿痹型项痹病主要采用针灸和中药治疗,针灸治疗通过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来缓解疼痛和改善功能障碍,中药治疗能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而湿热敷法,结合药力和热力共同作用,由肌表送达内里,增强散寒除湿、行气活血、舒经通络的作用,对于缓解风、寒、湿三邪引起的痹病具有显著效果[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和实践表明,结合多种治疗方法比单一治疗方法更有效,特别是针灸与中药湿热敷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在临床上显示出较好的疗效。然而,关于这一综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仍相对有限。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评估针灸结合中药湿热敷治疗风寒湿痹型项痹病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了2022年5月至2023年10月期间在我院针灸科接受治疗的风寒湿痹型项痹病患者83例。患者年龄范围为18-65岁,平均年龄为45.6岁。其中男性41例,女性42例。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风寒湿痹型项痹病,并有详细的病史和体格检查记录。患者具有典型的风寒湿痹型项痹病的症状,如项背冷痛、肢体麻木、僵硬、活动受限等。

纳入标准:符合风寒湿痹型项痹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年龄在18-65岁之间;病情稳定,未在近1个月内使用过其他治疗方法;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非风寒湿痹型项痹病;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精神疾病等患者;孕妇或哺乳期妇女;拒绝针灸或对中药过敏的患者;近期使用过镇痛、消炎或治疗类风湿类药物的患者。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式将83例患者分为两组,第一组为针灸组(42例),第二组为针灸结合中药湿热敷组(41例)。

针灸组患者进行常规的针灸治疗,选取的主要穴位包括颈夹脊穴、风池穴、肩井穴、悬钟穴、天柱穴、后溪穴、外关穴、合谷穴和颈痛穴。依据患者的不同症状配穴,若伴有气滞,加内关穴;若伴有背痛,添加天宗穴、肩外俞穴;若伴有肩痛,添加肩髑穴。各穴位针刺后保留30分钟,每天1次,连续治疗8天。

针灸结合中药湿热敷组在接受和针灸组相同的针灸治疗事项的同时,增加中药湿热敷的配合治疗。所选中药湿热敷方由以下药物组成:羌活20g、独活20g、秦艽20g、川芎15g、赤芍20g、桑寄生20g、海桐皮20g、红花15g、土鳖虫20g、地龙20g、青风藤20g、蛇床子30g、桃仁20g、桂枝20g、威灵仙20g、乳香20g,将以上药材加水煎煮,煎至1000ml作为药汤,使用纯棉毛巾浸泡于所备药汤中后,绞至不滴水并将其热敷于患者受累区域,每次敷15-30分钟,待毛巾冷却后更换,确保温度适宜,以免烫伤皮肤,每日1次,连续8天。

整体治疗考虑到患者风寒湿痹型项痹病的中医病机,采取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的方法。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气血、疏通经络,而中药湿热敷则利用药物的温热性使皮肤腠理及毛孔打开,加速组织中的分子和血液流动,从而改善组织的活动性,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药物有效成分渗透血脉、组织之中,使中草药充分发挥药效,深入患部达到温经通络、散寒除湿、行气活血、调和气血的作用,中药湿热敷能直达病灶,起到“靶向用药”的作用。

1.3 观察指标

在本研究中,观察指标主要侧重于评估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程度。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均接受以下观察指标的评价:

(1)疼痛程度: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来量化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范围0(无疼痛)至10(最严重的疼痛)。

(2)颈椎活动度:通过活动度测量,评估患者颈椎活动范围的变化,主要包括颈椎的屈曲、伸展、旋转和侧弯等活动。

(3)总有效率:综合评价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的好转情况,包括疼痛缓解、颈椎活动度的改善等,根据中医标准将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以此计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意义

两组之间在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VAS评分)和颈椎活动度的变化将使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总有效率的比较将采用卡方检验。在统计分析中,P值小于0.05将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研究详细地分析了针灸结合中药湿热敷治疗风寒湿痹型项痹病的临床效果。

表1:疼痛程度(VAS评分)改善情况

组别

治疗前(分)

治疗后(分)

t值

p值

针灸组

6.70 ± 1.15

4.40 ± 1.21

8.32

<0.001

针灸结合中药湿热敷组

6.84 ± 1.19

2.85 ± 1.05

14.15

<0.001

从表1可见,两组在治疗后的疼痛程度均有显著降低,但针灸结合中药湿热敷组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0.001),显示出更优的疗效。

表2:颈椎活动度改善情况

组别

治疗前(度)

治疗后(度)

t值

p值

针灸组

34.10 ± 5.40

45.20 ± 5.15

8.70

<0.001

针灸结合中药湿热敷组

31.00 ± 5.65

53.40 ± 5.30

16.24

<0.001

表2显示,针灸组和针灸结合中药湿热敷组在治疗后颈椎活动度均有显著提高。相比之下,针灸结合中药湿热敷组在颈椎活动度的提升上更为显著(P<0.001)。

表3:两组总有效率的对比

组别

显效人数

有效人数

无效人数

总有效率(%)

χ²值

p值

单纯针灸组

10

22

10

76.19

-

-

针灸结合中药湿热敷组

13

25

3

92.68

6.471

0.009

根据表3所展示的数据,针灸结合中药湿热敷组在总有效率方面显著优于单纯针灸组,并且通过卡方检验验证了两组间在总有效率上存在统计学差异(χ² = 6.471,p = 0.009)。

3.讨论

在传统中医学中,将颈椎病视为“痹证”、“骨痹”和“筋痹”的一部分。这种常见的临床疾病极大地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通常在早期,患者的症状不明显,难以察觉。一旦疾病加剧,治疗将变得异常困难。在中医的治疗体系里,采用针灸作为一种关键的治疗手段,完全符合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变类型和分类,选择远端和局部穴位,遵循经络理论,以达到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宣痹止痛的目的。本研究中,主要选用颈夹脊穴、颈痛穴及手足太阳、少阳经穴,结合痛点穴位,有效实现了通经络,减痛和消炎的效果[2]

根据《素问•痹论》的论述,疼痛通常是由寒邪侵袭所致,导致经络气血的滞阻;《金匮要略》则提出,长期劳损可引起肾气不足,进而导致肩背疼痛和痹阻。因此,在治疗颈椎病时,需施行中医辨证。风寒湿痹型表现为颈、肩、上肢疼痛和麻木,伴有头沉和颈部僵硬,厌寒畏风。舌色淡红,脉象弦紧[3]

本研究旨在评估针灸结合中药湿热敷对风寒湿痹型项痹病治疗效果的影响。通过随机对照实验的设计,研究囊括了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案,即单纯针灸治疗与针灸结合中药湿热敷治疗。

从结果来看,两种治疗方法均显著改善了风寒湿痹型项痹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疼痛程度和颈椎活动度的提升。然而,针灸结合中药湿热敷治疗的疼痛程度下降和颈椎活动度提高程度较单纯针灸治疗更为显著。同时,综合疗效评价显示,针灸结合中药湿热敷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单纯针灸治疗组,这一差异在统计分析中具有显著性。

中药湿热敷结合了药物的局部物理热效应和药理作用,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紧张,从而增强疗效。通过该方案,药物中的活性成分直接作用于患处,可能由于缩短了药物从体外到作用部位的距离,增强了治疗效果[4,5]

尽管本研究设计规范,样本量适中,但随着治疗方法不断更新,未来研究需要更大样本量和更长时间的随访,以验证疗效的持久性和长期安全性。同时,该治疗方案的成本效益分析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针灸结合中药湿热敷治疗风寒湿痹型项痹病在改善症状和增强治疗有效性方面优于单纯针灸治疗。未来实践中应当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综合选择治疗方案,并进一步探索不同治疗方法的紧密配合与协同增效机制。同时,该研究结果也为风寒湿痹型项痹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颜珍. 中药联合针灸综合治疗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 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4):52-53.

[2] 田照,曾平,刘金富,等. 黄瑾明治疗项痹相关疾病经验[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3,29(7):1176-1178,1181.

[3] 郑瑶洁,潘留美,沈献芳.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联合应用对项痹病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21):2369-2372.

[4] 彭博,卢洪庆,曾令伟,等. 针刺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 光明中医,2022,37(2):289-291.

[5] 万媛,胡慧. 中药热熨法对项痹病患者疼痛症状的疗效观察[J]. 中医外治杂志,2020,29(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