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心理课堂教学艺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30
/ 2

高中心理课堂教学艺术

杨梦璐

海亮外语中学致和部

摘要:高中心理课堂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在高中心理课堂教学中为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而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本文介绍了高中心理课堂艺术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高中心理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高中;心理;课堂教学

在当今社会,高中生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中心理课堂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如何提高高中心理课堂的教学质量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探讨高中心理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性及其应用,以期为高中心理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高中心理课堂教学艺术性的重要性

一方面,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高中心理课堂教学艺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提高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心理课堂教学,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处理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保持心理平衡等。这些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

另一方面,提高教学效果。高中心理课堂美术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心理课堂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游戏、案例研究、角色扮演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高中心理课堂教学艺术对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教育服务。

二、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程度较低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许多学校虽然引进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开展了相关的基础工作,但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教师数量较少,专业素质较低。社会、家长和学校往往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此外,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较少,课程数量太少,导致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制约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健康发展。

(二)内容实用性差

学校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联系当前的社会现实,以高中生为主体,以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为导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有效的心理教育内容。目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出现了更多的问题。例如,在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告诉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不能对学生产生更有利的影响,不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由于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时的限制,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只讨论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列举一些现象,未能给出有针对性和有效的方法,特别是缺乏心理治疗的措施,没有涉及心理咨询的知识和方法。

三、高中心理课堂教学艺术的实施措施

(一)开设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为了在高中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设计有趣、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些课程应涵盖心理健康知识、情绪管理、压力释放、人际交往等方面,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心理健康课程。对于普通学生,可以设置基础课程,讲解心理健康知识,教授应对压力和情绪管理的基本技能。对于心理发展较好的学生,可以开设延伸课程,涉及更深入的心理学理论和应用实践。重点应放在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上。通过游戏、小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增加课堂的活跃度和吸引力。

(二)课程模式创新

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创新课程模式,按照核心素养的要求渗透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中。在课程模式的创新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引入心理教育课程模式。心理教育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课程实施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生必修课程,合理设置学分,安排专业的心理教师承担教育工作,教学生如何调节心理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等因素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保证每一组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在小组作业中,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一起解决问题。为了提高小组合作的效果,教师设定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和合作。同时,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激发创新思维。此外,组织小组之间的竞争活动,激发竞争意识和团队荣誉感。在比赛中,学生会更加努力,为团体争得荣誉,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老师及时对小组合作的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让学生了解其中的优缺点,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通过引入小组合作模式,创新和优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

(三)注重层次性与阶段性

高中生的心理需求是否得到充分体现,直接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的走向。由于教学时间不够,学生不应该掌握过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尽量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义,了解各种心理问题的类型和表现,以及相应的自我调节和治疗方法,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或他人的心理异常。同时,也使学生能够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心理问题。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自我调节,有效地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更好地应对消极情绪的出现,培养自己的积极情绪,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拓宽教育途径

目前,学校逐渐普及心理教育课程,课堂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发展需求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并由课堂走向课外,开展与心理教育相关的课外活动,拓展学习内容。例如,以“克服浮躁”为主题课外活动,让学生就该主题进行沟通与交流,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课外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激发学生的适应能力与潜能,增强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教师通过多种多样的课程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升,还可以提升其情感体验,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五)推进家校协同合作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学校与家庭的密切合作。学校和家庭应加强沟通合作机制,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学校可开展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并在培训中与家长分享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家校交流会、家访等形式,了解家庭环境和学生的个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同时,学校可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为家长举办公开课或研讨会,形成家庭与学校的良性互动。

高中心理课堂教学艺术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和价值的工作,通过各种教学艺术的巧妙运用,我们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温暖、鼓舞人心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健康成长。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创新,将教学艺术融入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同时,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叶晓芸.积极心理学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应用[C]//.课程教育探索学术论坛论文集(六).,2022:48-50.

[2]赵理珍.基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解决方法分析[J].学周刊,2023,(03):151-153.